卜莲玉
(中共焦作市委党校马列主义教研部,河南 焦作 454000)
网络问政蓬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1月16日在京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这说明越来越多的普通公民借助网络发表自己的见解,就国是家事问政于官,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极大提高。二是执政者对网络民意的日益重视。各级党政领导纷纷“触网”,是我党一贯重视党群、干群血肉关系的优良传统在新媒介时代的发扬光大。“网络问政”的应运而生,宛如在各级党政机关和5亿多网民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其发展势头已经是“不可阻挡”。
网络问政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各级党政机关,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借助互联网这个新平台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及时了解把握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以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从而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人民群众运用和依靠网络过问政事,就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意见及建议,促使党和政府的决策更加符合民情民意,更加科学合理。网络问政初步实现了群众“问事于政府”与政府“问计于人民”的有机统一。
我们知道,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和互为主体性等特点,互联网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思潮和数以万计“主义”,在这个开放、匿名、互动的网络平台中恣意交流、交融、交锋。各种观点、思潮和“主义”都借助互联网在意识形态领域寻找自己的位置,扩大自己的影响,强烈冲击了党的意识形态的安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道德遭到各种质疑。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我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主要对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在信息占有、支配和传播的优势,极力向世界各国特别是仍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灌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在网上推行新的政治、文化上的“殖民扩张”政策,加强对我党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以达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公信力是政府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它是人民群众对政府的评价,反映着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从总体上看,我国政府的公信力还是挺高的。但是近年来,政府的公信力出现了下滑趋势。政府官员腐败行为屡禁不止、政府信息公开不全面、政府危机处理能力不强等原因,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加剧了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个别党政领导干部腐败、无能、低效以及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如果表现迟钝、无知、蛮横等,就会通过网络传播即刻影响到整个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同时,由于网络信息来源广泛、时效性强,很多问题也是真假难辨。并且,现在有一部分为了宣泄和释放个人情绪,无风也要掀起三尺浪,这就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考验。2011年第16期《党建信息》有一篇文章《党和政府的公信力不容透支》中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人民对党的信任不是无条件的,也不是无限期的,更不是一张可以任凭挥霍的‘信用卡’。这笔财富‘储蓄’起来难上加难,‘透支’起来一夜之间。”实质上,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除了个别官员自身的诚信遭遇危机之外,也说明我们在选举、对话、协商、参与等民主政治环节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在网络问政时代,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执政理念和执政能力都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知道,知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在新媒体时代,个别领导干部不爱学习、不善学习,思想僵化、宗旨意识淡薄,“官本位”意识严重。这种思维方式反映到工作中,就导致“雷语”不断,并且这些不当言论通过网络传播不断被放大,造成极坏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从现实情况来看,面对突发事件和网络监督,部分领导干部不能及时客观地回应公众质疑,其执政能力上的缺陷在网络问政时代逐渐暴露出来。
当前,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执政党重要的执政资源、执政工具和执政手段。舆论引导能力已成为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递是网状的,谁都可以成为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手机和网络等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场。敏感的社会问题一旦在互联网上出现,很快就会形成舆论焦点。这就对党和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各种社会思潮、各种观点在互联网上相互激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遭受着各种思潮的冲击。西方敌对势力利用互联网加紧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并且在网上对我国造谣、丑化,以此蛊惑人心。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必须面对新变化、新挑战,从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和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引导工作主导权的高度,通过创新舆论引导方式来提高新形势下舆论引导的能力。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和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大量出现,社会矛盾凸显甚至不断激化。目前,我国处于突发事件的高发期。一些突发事件常常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凸显、放大,进而从虚拟空间的意见表达发展到现实社会的群体聚集,甚至酿成群体性冲突,进而威胁社会稳定。同时,国外一些敌对势力也在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窥视我国,“想用互联网崩塌中国的长城”。网络安全问题,不仅对我国,对世界各国都是个巨大的威胁。由于互联网的发展由美国开始,因此美国一直保持着对互联网域名及根服务器的控制。2005年7月1日,美国政府宣布,美国商务部将无限期保留对13台域名根服务器的监控权。在网络发展不均衡、英语霸权和美国霸权主导下,国家主权的概念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维护国家安全的新考验也扩展到无形的虚拟电子时空。应对这一挑战,必然是各级领导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解决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即我们是为谁执政的。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前提。应该明确,我们是为人民执政的,掌握政权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除了人民的利益,共产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还是网络问政时代,任何时代这一点都不能变,都必须要牢固树立这一理念。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无论干什么事情、做什么工作,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才会有强烈的责任感,才能创造一流的业绩。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树立责任意识,就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要对人民负责,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把党的宗旨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中。那么,在网络问政时代如何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的理念、履职为民的责任呢?就要做到:更加关注民生、更加注重民意、更加善用民智、更加彰显民主、更加勤政廉政。
网络时代是一个公开透明的信息化时代。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公众参与度和公共信息的公开化。为了建设公开透明的政府,保障公众知情权、监督权,我们在2007年1月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于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条例规定政府有主动公开信息的义务。网络时代,政府信息公开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政府网站公开。早在2006年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就已正式开通,之后,各级政府网站也相继开通。政府网的开通,标志中国民众与政府开始真正进入互联网上“面对面”的时代,它使群众与政府的直接沟通有了一个更加畅通的平台。但是,通过这几年的运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信息公开不全面、许多政府网站“摆设忽悠”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就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与政府交流沟通的需求,就不能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因此,应当及时更新政府网站,完善公共信息公开制度。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广大人民群众就是我党的最重要的执政基础。那么,在网络问政时代,如何加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让网络成为组织建设的“新堡垒”。中国共产党实现组织动员的最重要载体就是党的基层组织,它是党和群众、政策与实践之间的“焊接点”,它是党员活动的最重要阵地,它是执政党执政的最重要基础。把基层组织建设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和执政地位。党在革命时期的一个宝贵经验就是“把支部建在连上”。而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互联网和手机等新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组织形态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那么,在网络时代,如何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呢?笔者认为,应当顺应时代的新变化、新要求,把网络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组织建设的一个突破口、切入点,从“支部建在连上”发展到“支部建在互联网上”、“支部建到手机上”、“支部建到沙龙上”等等组织形式。
二是吸引、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党组织。我们党要想永葆生机与活力,就必须不断加强“自我更新”的能力,以增强“造血”功能。“自我更新”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引领时代潮流;二是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吸引、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党组织。《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人,其中40岁以下的网民占83.9%。可以看出,青年人是网民的主体。所以,我们党要占领互联网这块制高点,不断地吸引、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党组织,不断地为党增加“新鲜血液”。我们一定要在教育培养上下功夫,用党的宗旨去教育青年人,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他们,把青年人的网络技术优势转化为为党和人民服务的能力。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在网络问政时代,如何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网络问政的能力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第一,提高运用网络的能力。领导干部要了解网络的作用、特点和传播规律,熟练应用各种网络技术,如 QQ、微博、博客等,掌握上网的各种技巧。第二,提高运用网络研判社会舆情的能力。第三,提高运用网络与各方面互动的能力。在互动中做到:善于运用网络语言、真诚面对群众、用实际行动回应。特别是用实际行动回应网民的问题,这是最重要的一点,“网上问题网下解决”。网络问政体现网民与政府的良性互动。老百姓不单看党和政府说什么、怎么说,更要看做什么、怎么做、做得如何。也就是说要立足于网上网下的联动,不能就网谈网,为了答复而答复,玩形而上学的一套,搞两张皮,要立足于切实解决网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事关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和落实,来推动网络问政,维护社会稳定。第四,提高正确认识和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领导干部要认清网络民意表达的主流,辩证分析网络上的过激言论,从而提高对网络的明鉴力、包容力、引导力。
目前我国社会已进入矛盾凸显期。突发事件发生的频率不断加大、速度不断加快、影响不断增强。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现实生活中累积的社会矛盾、互联网上潜伏的公众情绪,遇到突发事件,经常被迅速点燃和发酵,这就给当地党政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突发事件一旦发生,群众往往充满疑问和猜测,网络上更是众说纷纭。如果政府机构没有在第一时间作出表态,处理不当,必然会引起公众心理恐慌和认知混乱,给谣言以可乘之机,甚至酿成群体性冲突或产生其他更为严重的后果,这就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在网络问政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来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呢?
笔者认为,一方面,就是要主动积极妥善应对突发事件。比如公安部提出的“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用强制措施”原则,社会学家单光鼐提出的党政一把手到闹事群众中听取意见、不要把警察推在“前边”的建议等。这些创新手法,都有利于澄清网络谣言,化解民众对峙情绪,以和谐而不是高压来缔造稳定。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要建立突发事件新闻发言人制度。主要目的就是让群众能及时、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到突发事件的权威信息,让老百姓能听到政府的声音,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消除突发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保障舆论监督和公民的知情权,从而营造一个处理突发事件的良性舆论氛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后“网络问政”将是一种新的施政形式。但如果盲目跟风,做样子,那么“网络问政”这个新的工作方式,当然是寿命长不了的。舍弃“网络问政”,必然堵塞民声的通道,疏远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带来不利的影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难保长久。要使“网络问政”真正成为联系群众的新方式,惟一的办法就是建立一系列长效机制,确保问题答复的时效性和政府自身的公信度。
一是建立网络问政平台。这里所提倡的网络问政平台,不仅仅局限于大多已实现的领导信箱、部门信箱、政府微博、政务论坛、网上信访、网上调查等等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创建一个网络互动直播平台。二是设立网络问政中心,建立政府领导和部门领导轮流值守制度。日常问政由政府牵头,各部门抽调工作人员参与;定期直播由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领导参与。要建立分级处理制度:对群众反映的个别问题由工作人员解决;复杂问题由部门分管领导牵头解决;重大群体性问题由主要领导亲自协调解决。对于重大问题实行约谈答复,对不能通过网络和电话沟通的敏感问题,主动和网民约谈。三是建立健全网络问政反馈机制。网络问政要长期坚持,关键是看效果。再好的制度,离开落实也是摆设。问而不答、答而不办、拖延推诿,必将让网络问政昙花一现。建立健全网络问政反馈机制,就是力求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
[1]邹庆国.应对网络问政党政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南都报系网络问政团队.网络问政[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0.
[3]邓兆安.中国式网络问政[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