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继华
(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毕业论文是高校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手段。对于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而言,毕业论文又要体现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而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目前情况看,本科毕业论文规章制度、管理制度、监控环节比较健全,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学生的写作意识基本到位,毕业论文工作形成一定特色。但作为应用型本科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如何改革,却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以盐城工学院为例,探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模式。
受传统“重学轻术”办学理念影响,以往的毕业论文工作往往过度强调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科研意识的培养,忽视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其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既有别于传统的研究型本科教育,也有别于高职高专教育,它旨在系统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考察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培养社会急需的有熟练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直接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培养过程体现学术性与职业性结合,而以职业性为主;不仅要解决知识“是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毕业后“怎么干”的问题。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说,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并非仅仅是学术科研能力和学术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实践应用能力。就盐城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计划而言,本专业旨在培养掌握汉语、文学、秘书学以及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从事管理、接待、洽谈、公关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获取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和适应相近专业业务的基本素质,能在工商企业、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涉外机构、涉外企业从事文秘、公关、宣传、文化、管理等方面实际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这种能力培养的转变,要求毕业论文改革方向予以转变。因此,应从专业人才能力培养要求出发,“往回找”毕业论文改革的重点。
以上背景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应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对培养目标作出相应调整。从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出发,在选题、写作、修改、答辩、总结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文献检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实现大学与社会的“无缝接轨”。“构建以科研创新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市场意识、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组织管理能力以及科研方法和工作作风等,即从毕业论文的选题、构思到写作、论文文稿的完成都应该体现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步入工作岗位搭建良好的平台。
学生进入毕业环节就开始了自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这一过程可谓是大学生未来工作的预演,其中毕业论文环节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升华过程。无论是选题还是写作、答辩,都是锻炼学生应用能力的绝佳契机。因此,毕业论文改革的全过程要以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目的。
选题是毕业论文的首要工作。不论何种方式的选题,都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拓展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在选题过程中,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收集和认真阅读,并落实到具体的选题上来,对于培养学生文献检索和获取信息能力,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为此,论文选题要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1)强化实际性。毕业论文选题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和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实际,强化研究对象指向的针对性和聚焦性。如针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突出秘书学选题的实效性,加大对诸如“企业秘书工作与机关秘书工作比较研究”、“办公自动化与政府管理的创新”、“秘书职业化与高等秘书教育”等论文选题的指导力度,鼓励学生多选择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选题,提高实际的应用能力。
(2)注重长远性。论文选题尽可能考虑未来就业岗位和个人发展方向所需的素质和技能要求。如将来从事文秘工作,应侧重于选择秘书学、写作学论题;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应侧重于选择新闻学、传播学论题;从事教学工作,应侧重于选择语言学、教学教法论题。
(3)突出创新性。选题要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重复使用的课题或与现有资料雷同的课题,应有所更新和提高;规避与实践脱节、不注重现实价值与实际意义的选题,即为写论文而写论文、严重脱离实际的情况。
(4)力求多样化。由于专业设置差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毕业论文选题的形式应多样化。传统的毕业论文是纸质论文,如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获奖的科研作品、大学生创新项目等,也可视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替代品,或在论文成绩评定中占有一定比例。这将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系统、综合地运用专业知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指导教师的压力。
在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完成论文初稿的撰写、修改和定稿工作。这一阶段可以有效培养学生面对问题时知难而上、不断求索的精神,学会并掌握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独立分析和处理遇到的问题,提高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都为学生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科研方法和工作作风的培养。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往往以教师为核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如只关注论文写作的进度和成果,忽视论文撰写过程的训练。为此,论文撰写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应用能力培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教师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利用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电子图书等现代技术手段为论文写作服务,给学生提供技术便利,帮助学生学会查阅资料,形成良好的工作作风。通过修改论文,让学生知晓知识、能力、素质的关系,缩短毕业以后从书本理论到实践的距离。
(2)沟通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部分学生基础知识薄弱,阅读文献困难,四年期间缺少有效的论文写作训练,加之论文写作和择业的时机冲突,对毕业论文的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于是,不少学生往往采取“剪刀加浆糊”的方法对论文进行复制和拼凑,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这就要求论文指导老师本着负责态度,采取各种办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关注学生论文观点的深刻性、论理的透彻性、材料的典型性以及学术价值等问题,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写作质量。可以让学生早作准备,参与到自己的科研课题中;或让论题相近的学生组成研究团队,相互协调配合,遇到问题共同解决,学会分享与合作,提升彼此交流的能力。这些举措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人文精神。
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来说,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实际应用能力。毕业论文答辩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和科学精神的重要环节。答辩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成为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好机会。在答辩过程中,不少学生由于准备不充分,或者心理脆弱、紧张,答辩时语无伦次,不得要领;或回答问题不全面,答非所问,甚至犯常识性错误,闹出不少笑话;仪态欠佳,临场发挥能力不强,对答辩环节掌控度不好,以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这些情况的出现,指导教师可以在答辩前进行一些交流辅导,例如采取预答辩方法,锻炼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的胆量。所以,不可小觑了一个简单的论文答辩环节,它包含的容量很大。这一环节不仅仅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训练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冷静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对大学生的就业面试和走向工作岗位极为重要。
总之,毕业论文选题、写作、答辩等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书面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更好地实现大学与社会的有效衔接,体现论文的针对性、导向性、适用性和现实性要求。
课程体系是指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由相关学科知识和实践环节按一定比例构成的知识系统,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现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模式的具体课程框架。当前,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着选题范围过大或过小、缺乏新鲜感和理论提升性、甚至拼凑剽窃等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性。如基础理论课少,内容狭窄,一些带“史”类的通识、通论课程开设太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前沿课程开设较少,缺乏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学术论文写作指导和文献检索课程较少,缺乏有效的指导训练。很显然,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提高,束缚了学生的论文选题、写作思路。如此,到了第四学年,突然让学生拿出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出现的诸多问题自然就不奇怪了,抄袭剽窃现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因此,提高毕业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源头上改革课程设置,优化课程结构,把课程的开设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写作水平的提升结合起来。“在对不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的时候,我们必须抛弃‘因师设课’思想,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国家专业目录的指导下,根据‘基础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本科人才培养要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以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2]为此,在确保语言类、文学类、文学理论类、写作类等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前提下,适当增加诸如“审美文化”、“生态美学”、“比较文学”、“文艺心理学”等反映当下学术前沿知识和前沿学科、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新开课程比例,强化“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指导方法类课程开设,培养学生的治学方法。
要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培养目标,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必须建立起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健全毕业论文质量控制的保障机制,优化论文教学与管理环节,夯实论文环节的运作基础。为此,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延伸论文的准备阶段。将毕业论文工作潜移默化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师在授课、作业、考试中可重点关注学有余力、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学生,指导学生围绕毕业论文选题及早展开训练;或学院定期组织教师举办学术讲座,介绍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将论文选题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或针对学生考研实际,将论文选题与学生考研方向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知识的能力;或将论文选题与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结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创新活动。总之,毕业论文选题与教师科研项目、考研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相结合,可有效确保论文不流于形式,具有真正的内容和价值。
(2)全过程监控,明确监控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周期长,质量影响因素较多。对毕业论文的质量监控,必须是全过程监控,即从动员、选题、开题、撰写、修改、答辩、成绩评定到总结反馈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形成涵盖选题监控、过程监控、答辩监控、结果监控等环节的全程质量监控管理。在这一环节,实施全过程渐进式教学模式,完善毕业论文信息整合、反馈与交流体系,突出论文的理论性、应用性,明确选题、写作、答辩等质量监控点,确保毕业论文质量。
(3)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监控。学生的未来职业定位,应以毕业论文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毕业论文工作与实践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突破传统文科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框架束缚,不仅考核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还要考核应用实践创新能力,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1]王长武.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钟其鹏.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毕业论文质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