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明 兰晓晟
(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 15206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力量都要关心支持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地方高校主要以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和提供智力支持为办学宗旨。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高校已经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密切的互动关系。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更应主动承担这一伟大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主动地服务于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才缺乏、科技落后、观念陈旧等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瓶颈,而地方高校则是文化、科技、人才的集中地,这就使高校和新农村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直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大学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缺乏人才严重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发展。地方高校通过为农村基础教育提供人才支持、教育技术支持以及通过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和发展农村继续教育等,全面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水平,以解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
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科技、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高校对新农村建设的功能变得日益显著。高校已成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推动着农村各种产业的升级与更新,引领着新农村的萌芽和成长,为搞好农村建设提供重要保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为了新农村建设的早日实现,要努力营造出全社会支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并形成和健全全民、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高等院校作为科学技术领域的重要力量,具有雄厚的科教实力,理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生力军,理应承担起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责任。
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与人才储备,而技术创新与人才智力主要集中在高校。因而高校通过服务新农村建设,可以帮助农村依托高校各种创新资源和科技研发平台,打造现代化农业,建设具有区域特色与优势的农业产业。同时,高校在与农村的合作与服务过程中,实现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与服务的有机统一,从而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
与处于大城市的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具有一些特殊优势和有利因素。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从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布局和行政体系上看,地方高校一般位于中小城市,距离农村、农民较近,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地理上的绝对优势。地方高校一方面可以直接感受到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发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需求。与处在大城市的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更了解农村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可以为其提供更准确、更快捷的服务。
地方高校的培养对象、教职工大多来自本地,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来自本地农村,他们与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同时在办学活动、服务范围等方面与地方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地方高校长期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取向,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教师、技术人员和地方行政干部,他们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成绩,也为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资源,便于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的开展。
地方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地方高校为取得地方政府的更多支持,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强化日益重视,将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抓手,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推进地方高校服务地区经济发展。这种职能上的优势使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更具有制度上的保障。
一所地方高校,在高校云集的大都市也许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但在高校较少的地方,则是该地区智力的最高点,是该地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尤其是现在,我国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明显增强,师资水平显著提高,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日趋齐全,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优势人才和强势智力支持。
地方高校接近农村,这使地方高校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方面具有一定的价格优势。一般性的社会服务,在地方高校和其他高校具有同等层次的技术情况下,地方高校为农民和乡镇企业的需求者提供服务,不仅能节省他们的时间成本,而且能减少他们的交通费用,更为重要的是,能为他们提供后续的技术指导。所以,出于对这些原因的考虑,农民和乡镇企业的需求者不可能跑到外地去寻求其他高校的服务。
地方高校只有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有为有位。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还是培育新型农民。当前,我国农民的科学水平较为低下、职业技能严重缺乏的现象还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地方高校要想更好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地方高校要全面分析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和对人才需求提出的新标准,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调整专业方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文化人才等。
科学研究是地方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同时也是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优势。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科研优势,从当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开展切实有效的科学研究、专业咨询、投资论证等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理论、新技术。高校还应号召广大科研工作者,在坚持原有研究方向的同时,适应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主动调整科研方向,拓展研究领域,把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遇到的难题作为自己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的研究课题,积极主动地加入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研究队伍中来。
高校历来就是文化传承的阵地、文化创新的基地、文明播种的园地,担负着孕育先进文化、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责任,理应以其强大的文化优势服务于农村文化建设,引导和营造遵纪守法、文明友爱、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安定祥和、稳定宽松、文明向上的社会环境。要打破传统文化下乡的短期性、单调性、封闭性等缺陷,通过开展长期、多样、开放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大学生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总之,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需要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地方高校只要找准自身的定位,结合地方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就可以并且能够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1]游继明.地方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建立[J].中国市场,2008,(5).
[2]邱玉兴,李秀波.建立地方院校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J].理论观察,2008,(5).
[3]陈晓阳,戴育滨.农业院校服务地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4).
[4]马晓河.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内容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6,(31).
[5]陈晓龙.地方高等院校如何发挥三大职能为新农村建设服务[N].甘肃日报,2006-06-07.
[6]张乐天.新农村建设与高等学校的使命[J].复旦教育论坛,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