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丽云
(福建省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中国民族音乐发展走向探析
朱丽云
(福建省漳州城市职业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本文分析、论述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历史及促进其繁荣、发展的策略。
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渊源;挑战与发展;走向世界
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强,国外经济发展模式、文化形式和生活方式等不断涌入国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走向、生活内涵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时间,摇滚乐、霹雳舞、街舞、酒吧间音乐风行世间。随着生活的多元化,社会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的多元化,尤其是文化的商业化的特征越来越显著,粗制滥造的文学作品,庸俗低级的音乐作品也大摇大摆地走入市场,中国的民族音乐由此也受到极大的冲击。据此有人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命运产生了忧虑,有的甚至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但是,笔者认为忧虑不应该没有,悲观失望也不必要,中国民族音乐一定会不断向前发展,一定会走向更加的繁荣。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造就了辉煌的中国民族音乐。从历史发展来看:原始社会时期的音乐只是和简单的劳动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生产关系日益复杂,音乐艺术的内容也随着扩大,音乐开始介入祀神祈年、锻炼身体、娱乐求爱等各种生活的侧面。到我国奴隶制度鼎盛时期的西周,宫廷音乐相当发展,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规模宏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民俗音乐得到发展。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燕乐也就应运而生。三国、两晋、南北朝主要是清商乐的流入与发展。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兴旺,促使歌舞音乐进入全面发展的高峰。宋元时期,出现了崖词、陶真、鼓子词、诸宫调以及杂剧、院本的表演。尤其是宋代的古琴音乐以郭楚望的代表作《潇湘水云》开古琴流派之先河。宋代还是我国戏曲趋于成熟的时代,其标志是南宋时南戏的出现,其音乐丰富而自然。到元代,戏曲艺术达到新的高峰。明清时期,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出现了内容丰富的民间小曲,出现了异彩缤纷的说唱音乐。如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等。明清时期的歌舞音乐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如汉族的各种秧歌,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壮族的铜鼓舞,傣族的孔雀舞,彝族的跳月,苗族的芦笙舞等。
近现代时期,无数的革命运动推动着中国社会不断前进,这时音乐文化的发展是以民主、科学为主要潮流的。如反映太平天国革命的《洪秀全起义》,抗议沙俄入侵的《迫迁歌》。革命根据地中的革命歌曲更为优秀,如《天心顺》、《绣金匾》等。这时,各种地方小戏、评剧、楚剧也得到较快的发展。在这一历史时期,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流传至今。如《卖布谣》、《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二胡独奏曲《光明行》、《空山鸟语》、《病中吟》等,艺术歌曲《玫瑰三愿》、《南乡子》等,钢琴曲《牧童短笛》、《花鼓》等,还有小提琴曲《内蒙组曲》、管弦乐曲《陕北组曲》、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等。
解放后,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革命歌曲大家唱的音乐普及活动如火如荼地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革命历史史诗《东方红》的成功演出,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音乐活动的发展;《长征组歌》成为中国民族音乐大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全国性的文艺会演推动了各地音乐活动的发展,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使中国民族音乐涌现了百花齐放的新景象。《上海之春》给中国民族音乐器乐创作与表演搭起了一个新的平台。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如才旦卓玛、郭颂、胡松华、马玉涛、贾思骏、郭兰英、蒋大为、阎维文、彭丽媛、宋祖英、谭晶等著名的歌唱家,涌现出了如雷振邦、田歌、生茂、瞿希贤、施光南、徐沛东等著名的作曲家,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更是誉满五洲四海,一曲《洗衣歌》使人至今回味无穷……。总之,新中国的建立,把中国民间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发展来看:远古时期,音乐是我国劳动人民生活的再现,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文化形态。到奴隶制时期,阶级的出现,音乐的社会作用得到了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劳动人民也运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反抗的精神意志。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关于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汉代律学上的成就是以三分损益的方法将八度音程划为六十律。南宋时期,何承天在三分损益法上,以等差叠加的办法,创立了十分接近十二平均率的新律。他努力初步解决了三分损律黄钟不能解决还原的难题。唐代出现了八十四调,燕乐二十八调的乐学理论。曹柔还创立了减字谱的古琴记谱法。宋元时期出现了燕乐音阶的记载。早期的工尺谱谱式也在张炎《词源》和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出现。元代出现了最早的戏曲演唱理论专著和平北曲最早的《韵书》。明代末,乐律学家朱载育计算出平均律的相邻两个律(半音)间的长度比值,精确到二十五位数字。近现代以来,各种琴谱、琵琶谱的编定和出版也多了起来,音乐教育得到发展。解放后,音乐理论的发展呈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综观我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进程,我们很清楚地看到,我国民族音乐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今天,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所以,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趋势是勿庸置疑的。
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决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其发展道路上,一定会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中国民族音乐也一定在与这些挑战的斗争中得到发展。当前,中国民族音乐面临的挑战主要的有:
1、群众性音乐活动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令人堪忧。从表面上看,当今社会上音乐活动很活跃,但归结起来,这里有的只是“明星”的舞台,只有“明星”的脸孔,而广大的群众性的音乐文化活动只能在民间自生自灭。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文明大国,只有那一群“明星”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2、群众性音乐文化活动设施难以想象的奇缺。昔日群众性音乐文化活动设施,尤其是农村的文化娱乐阵地的丧失,使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受到严重的冲击,农村宣传队、农村剧团、农村文化活动受到严重的冲击,农村宣传队、农村剧团、农村文化站几乎全面崩溃,除了一些地方的庙会、祭礼活动可以看到群众的文艺演唱外,我们难以找到群众文化演唱的场所和场面。
3、群众音乐文化人才的培养未能足够的重视。现在音乐文化人才的成才途径是“路隘林深苔滑”,靠有关文艺团体、音乐团体的招生、竞争、录取,适应不了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需要。因此,依靠政府投资,发展群众音乐文化活动,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是不容忽视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第三十九条提出:“做好培训工作,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战略部署,制定实施‘十一五’时期全国文化人才培训规划,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创新培训内容,完善培训机制,整合培训资源,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进行专业培训...加强农村文化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但愿这千秋大事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4、中国民族音乐萎缩苗头必须引起足够的警觉。2006年2月12日至3月6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成果展”。我们必须科学地看待着一成果。从展览中我们惊心地发现,在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列入保护范围的音乐类的居然有69项,还有被列入舞蹈类的有36项,列入戏剧类的有92项,列入曲艺类的有44项。这个展览,一方面给我们传递很好的消息,即我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工作中已取得十分显著的成绩;一方面使我们感到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音乐还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1、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和谐社会为动力,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发展观,就是协调和谐发展。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需要文化等意识形态为经济建设服务。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
2、必须努力发展民族的大众的音乐文化。我门必须一如既往地传承、发展民族的、大众的音乐文化。保护、拯救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承、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原创音乐作品的创作、演唱活动,使中国民族音乐大放其优秀民族文化的光彩;深入社会,深入群众,深入生活,象王洛宾老先生那样去搜集、整理、推广浓郁的民族风格作品,是传承发展中国民族音乐的一条重要渠道;与时俱进,努力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民大众喜欢的音乐作品,是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向前发展的根本举措。
3、必须广泛开展群众性音乐创作、歌咏活动。我们努力开展广泛的群众性歌咏活动,让好歌在群众演唱中脱颖而出,让好歌在群众演唱中传承。从前,我们有“革命歌曲大家唱”;今日,我们也可以来个“时代好歌人人唱”。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以此带动音乐创作的热情和注入音乐创作的活力。开展农村文艺调演、少数民族文艺调演,举办各种群众性的演唱会、歌咏比赛、演奏会;举办如《上海之春》、《哈尔滨之夏》,或是《北京之秋》、《广州之冬》之类的演唱会,让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活动普及神州大地。
4、让中国民族音乐走向世界。随着加强对外开放作为我国基本国策的确立,我国与国际的经济交流已是不断扩大,各国音乐文化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影响也将日益增强,这种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增加外国音乐文化对中国民族音乐的冲击和摩擦,将从负面上影响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一方面也给中国民族音乐提供了展示自己风采、走向世界的平台。我们必须解放思想,让中国民族音乐走出国门,冲向世界。随着国门的打开,中国民族音乐如展开翅膀的百灵鸟飞向世界。维也纳的金色音乐厅响起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旋律,回荡着宋祖英那清甜嘹亮的歌声。继宋祖英的歌声飞出,“女子十二月坊”那十二位青春靓丽的演奏家将古老的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集后现代意象与新古典情怀于一体的独特风格的中国民族音乐,献给世界歌坛朋友。
除了上述思索之外,我门还应加强中国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应该做到广开渠道,国家、地方、政府、个人等因素共同努力,让音乐人才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迅速成长。我们还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中国民族音乐的扩展更广阔的空间,做到处处都有中国民族音乐成长的沃土和温床。
J607
A
1008-7508(2012)08-0130-02
2012-03-29
朱丽云(1962—),女,福建平和人,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