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乡土历史生动历史课堂

2012-08-15 00:43陈文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尤溪乡土家乡

陈文

(福建省尤溪职业中专学校,福建尤溪365100)

发掘乡土历史生动历史课堂

陈文

(福建省尤溪职业中专学校,福建尤溪365100)

乡土历史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发掘乡土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情趣,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利于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乡土历史;发掘;历史教学;生动

在不少学生眼中,历史就是“故纸堆”,缺乏学习的热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为了探求一条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学的创新之路,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尝试着引导学生去发掘乡土历史,希望能丰富学生的历史人文知识,激发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真挚情感。事实证明,这样做事半功倍,效果明显。现将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发掘乡土历史,生动历史课堂的一些基本做法整理如下,以便和广大同仁切磋探讨,以求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为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一、发掘乡土历史,让学生触摸历史,激发学生情趣

有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乡土历史是我们身边的历史,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它与学生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相符合,其中特别是家乡的名人、大事,往往已经有所耳闻,知道个大概,老师一讲,轻而易举的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减少学生与历史的隔阂,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

本地尤溪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的诞生地,在学习程朱理学时穿插一些有关朱熹的故事,像“熹”字来历、“文山、公山”来历、“朱子问天、源头活水”等的故事,迅速消除了时空的阻隔,将学生带入那遥远而悠美的历史长河中畅游,浮想联翩,激发了学生情趣。

又如新中国成立才60多年,这60多年的历史是生动的、鲜活的,它保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活跃在很多人的口中。学习中国现代史时,新中国的亲历者是一座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源宝库,笔者用聊天作业的形式引导学生们对宝库进行了发掘,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布置过的聊天作业有:

聊一聊尤溪城关镇“七五路”的来历――共和国诞生的事;

聊一聊抗美援朝的事;

聊一聊老人们所知道的土地改革,当地人是如何称呼这次改革的;

聊一聊“瓜菜代”年代――1958年“大跃进”和1959-1961年挨饿的事;

聊一聊计划经济年代――人民公社、生产队、供销社的事情;

聊一聊“文革”年代――大串连、红卫兵、“黑五类”、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怎么回事;

聊一聊改革开放的事情,我们家乡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聊天作业一改以往传统的读、写、背形式,用轻松的聊天方式完成,十分受学生欢迎。把聊天作业穿插在新课的相应内容中,历史便在学生的头脑中生动鲜活起来。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不可触摸的人和事,而是生鲜的、可触可摸的存在,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发掘乡土历史,让学生领悟历史,加深对教材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

“历史”讲述的都是过去的事情,在学生看来非常遥远,有些历史知识不仅不易记住,甚至难以理解,教师如果能把学生已感知的乡土历史知识作为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基础,引导学生在这些基础上去探索、研究、感悟,有利于弥补教材的缺略,加深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

尤溪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分布着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这些历史的遗存真实地记载了某些史实,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与历史知识的了解。例如,在学习中国的佛教、道教内容时,笔者建议学生去当地的保安寺、龙凤亭、天后宫、白鹤亭等寺庙走走看看,让学生亲临其境,直观感受佛教、道教的宗教场所,加深对佛教、道教内容的理解。

又如学习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时,“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概念非常抽象,学生不易理解,笔者引导学生从自己家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化入手,让学生寻找家中相关的物品并带到学校来,很快学生从家里带来了许多物品其中最多的是很多颜色已有些泛黄的老照片,有他们小时候的童照,有他们祖父母辈的、哥哥姐姐的结婚照,有他们以前老屋的照片,有他们的祖父辈辛勤工作的照片等等。这些照片真实地记录了近现代以来各个家庭在不同时期的历史变迁。笔者让学生拿着自家的照片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家庭的故事。在他们的叙述中,一段段逝去的他们无法理解的岁月在学生们的脑中逐渐形象生动起来。这弥补了教材的缺略,教材难点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把乡土历史引入课堂后,每了解一个历史事件,学生们都急于知道这一历史事件与当地有无关系,对当地有无影响。这一历史时期中,当地历史的发展是否与全国同步?这样做,不仅“活化”了历史,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利用乡土历史,让学生参与历史,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英语有这样一句格言:“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如在上“文字的演变”这一内容前,笔者让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去参观考察当地的沈郎樟公园的名人题字长廊、大理公园的朱熹诗词碑刻长廊,找一找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字体并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就能够把课本内容和现实的历史文物结合起来,不再感到历史是那么的遥远了,让学生参与历史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又如介绍各地建筑时,笔者带学生参观了卢兴邦的弟弟卢兴民的故居以了解当地的建筑,同时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福建特有的土楼修建的原因?有何优缺点?土楼体现了我们中国人传统的什么观念?并要求学生课后去图书室查找这方面的资料,并在下节课时选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这方面的情况,由于涉及大多数学生有所闻却又不甚清楚,而又有兴趣去了解的家乡的历史,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颇高,课堂教学质量自然也提高不少。

四、利用乡土历史,让学生内化历史,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今社会需要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人才。把乡土历史引入课堂,可以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笔者要求学生去拜访一些亲历“抗战”的老人,同时收集有关当地人卢兴邦抗战的历史资料,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之后笔者把卢兴邦抗战的这一史事结合到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家乡也为抗日战争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激发了学生作为家乡人的自豪感。

又如在课堂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穿插介绍了家乡的一些名人事迹象朱熹、卢兴邦、于本城等,通过介绍使学生对家乡涌现的名人有所了解。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自豪感和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总的说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去发现、去了解、去感悟家乡的人文地貌、物产风情、历史现实、优势劣势,并把这种感性的认识逐渐深化为理性的认识,最终融进血液中去,成为一种永不丧失的对家乡、对祖国的深沉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他们对故乡所发生的过去的一切都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情感。作为老师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掘学生身边的乡土历史资源。当我们的学生离他所赖以生存的土地越来越远、越来越淡忘的时候,我们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对他们进行教育,让他去亲近这方热土。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能够增强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之情,丰富学生课外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只要我们善于从身边去挖掘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用好它们,用活它们,势必能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

[1]李世春.浅淡乡土历史教学[J].辽宁教育,2001,(7、8).

[2]庞安娜.浅析乡土历史教育的作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2,(4).

[3]杨艳红.初中历史乡土史材料的挖掘和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4]张嘉辉.试论乡土史课程资源在新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前沿探索,2007,(1).

G712

A

1008-7508(2012)08-0058-02

2012-05-28

陈文(1970—),女,福建尤溪人,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尤溪乡土家乡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尤溪三景
闽中有尤溪 岁寒出金柑
尤溪:以控费红利换改革成效
美丽的尤溪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