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微微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保卫处,长春130118)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是其学业有成、事业成功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心理处于正常、积极的状态,并同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具体说包括两方面:①心理疾病.即没有各种心理和行为异常现象;②能积极调节心态,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平衡关系.这两方面内容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而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是判断正常人与非正常人的基本标准.
什么是心理健康的标准呢?因为它不像人的生理活动,可以用量化指标来判定.如人的血压、呼吸、心跳都有明确的标准,超过一定的标准即为不正常.而人的心理状态是连续的,在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判断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只能是相对的.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等人对理想人格和正常人的健康标准研究,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特定的社会角色,可以把下述几方面作为判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正常的智力;情绪状态良好;意志坚强;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能够适应环境;心理和行为与年龄特征相符合.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全民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学校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随着现今社会人才的竞争压力的日益增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心理承受力和适应能力[1].从大学生的角度看,环境的改变、学习的压力、恋爱的失败、经济的拮据、人际关系的紧张、就业的压力等各方面都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从学校角度看,学校管理不严教育方法不当、教学环境不理想、奖励与惩罚等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给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从教师角度看,有的教师教学能力偏低,对学生缺乏一定的责任心和义务感等也会引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究其原因,都与教育的不重视心理素质培养有关.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由多方面因素造成,具体包括家庭、学校、社会、自我四个方面:
(1)家庭因素.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故“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使其承受了来自家庭的压力.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大学教育消费水平的提高,那些家庭经济条件受限制的学生压力更加增大,产生内疚或自卑的心理.另一方面,优越的生活条件使大学生在生活中所能面对的困难逐渐减少,因此自私、脆弱都会成为性格和情感方面的缺陷,致使他们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缺乏勇气和信心,如没有及时发泄情绪就容易导致心理疾病[2];
(2)社会因素.社会是一所更大的学校,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超过学校对其的影响.腐败和犯罪、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等不良现象,导致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形成了消极的认知定势,从而对政治、道德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丧失人生信念和理想,产生悲观绝望的病态心理.另外,市场经济的残酷竞争,就业环境的日益恶化,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心理压力.越是敏感、进取心强的学生,这种压力就越大,随着压力的增大就会产生心理障碍;
(3)自我因素.个性心理特征直接制约着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性质和水平,在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心理因素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与个体的心理特征有直接关系.有的学生心理素质差,缺乏自制力和对挫折的承受力,遇到挫折便灰心失望;有的学生孤僻、自傲、急躁、唯我独尊,人际关系紧张、不和谐;有的学生爱慕虚荣,贪图享受,好高骛远,目标不切实际,结果造成高成就动机和能力发展不足的冲突,一旦目标落空,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这种心理特征与心理障碍都有直接的关系;
(4)网络因素.网络具有开放、共享使现今的人际关系面扩大化.渴望参与社会交往的大学生用完全虚拟的身份与别人交流,自我认识逐渐模糊,形成双重人格[3].在上网的学生中,大约有35%的情绪低落,容易孤独.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之间产生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使那些不适应新环境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以下心理问题:①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考取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放松对自我的要求,变得盲目自满;②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远,因而产生失望;有的同学中学是尖子生,在家庭和学校也是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后一下子不受重视,便会产生失宠感;③松气与懈怠心理.有的学生认为考上大学就已经完成了任务,心理上得到了满足;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确,适应能力不强,竞争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④畏首畏尾.由于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有碍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正确认识自我,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及健身活动和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精神衰弱以及记忆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笔者在工作岗位多年,针对近年来校内发生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搜索和分析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以下为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服务形式,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教育方案与措施.学校应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邀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预防,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相应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好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学校应该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这有助于学生加深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其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发挥智力施展技能、积极从事社会活动、不断向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21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与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加强自身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储备,更要充分做好战胜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大学生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迎接新的挑战.
[1]柯敏.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及健康保障对策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1):60-61.
[2]袁新敏,曹春诚.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2):11.
[3]高宁.网络传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5,20(1):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