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文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长春130118)
新生入学教育是指新生入学后,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纪律安全等方面的变化开展一系列工作,旨在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变化了的环境,并能迅速适应.就大学生个体而言,新生入学教育是其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堂课,他们怀着各种复杂的情感开始了大学生活.如何组织好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尽快地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还关系到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和发展的方向,更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真正取得实效.因此,了解新生特点,探寻良好的新生入学教育途径和方法,从而切实组织好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对于大学新生成长和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问题,从时间上看往往在一年级新生阶段很突出.就大学新生(是指进入大学到大学第一学期结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来讲,表面是从高中到大学的变化,而实质是他们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开始,这一转变通常使新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不适应.
高中生主要是在教师直接指导督促下进行学习,这种学习具有他律他控性的特点.而大学生以自学为主,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教师完全是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除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堂教学外,大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属于自己的时间,甚至还可以自由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程,提前或推迟毕业.因此,新生入学后容易在如何支配时间上、选择学习内容上和学习方法上产生困惑.
与高中阶段的人际交往相比,大学生不仅交往对象增加,而且交往内容、交往形式更为广泛、多样,交往的空间也在不断拓展.当前,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不再局限于同班同学、同寝室的室友,开始与班级以外的同学,甚至校外人士建立联系,大学新生面临的是全新的人际交往环境和更为复杂的人际交往局面,而且在这种人际交往中,往往没有父母或教师的直接指导,需要自己做出判断和选择.
不少大学新生在入学前没有独立生活的经验,尤其是独生子女群体在生活上对父母有着较强的依赖.他们进入大学之后,不仅要学会自主学习和人际交往,还要学会独立处理日常事务,安排日常生活,学会自主消费、自我服务.
高中生是在“保姆式”管理中度过的,而到了大学,学生除了受大学生的基本行为准则和有关校纪校规的约束外,主要是以自我管理为主,因而学会自律,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自己约束、自己激励自己,就变得非常重要.
如果教育者、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对上述的“不适应”未能给予足够重视的话,那么,其发展的后果势必将引发一些不良效应.对学生个体而言,有这些问题的大学生将面临着人生道路上的严重障碍,影响其人生前途;对家庭而言,负面效应则使大学生自身的喜悦感、幸福感失落,进而影响一个家庭的命运;对社会而言,不仅造成人才培养上的损失,还有可能使这些大学生产生对社会的恐惧和不满,而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对高校而言,不仅办学质量会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社会声誉、大学形象也将受到损害.因此,加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创新新生入学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在当前和今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加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紧迫性,我们在选取相关的途径和方法时,更应贴近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针对性强,贴近学生关心的问题;其次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三要注重校内多种力量的协调,校内教师、学团组织等都要参与新生入学教育;四要对新生的教育形成制度与规范,并有计划推进[1].
通常每学年秋季开学初的第一周被称作“新生入学周”,学工干部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强对新生进行入学宣传教育.有效组织新生在这几天参观校园、熟悉环境、感受大学氛围,常常是必选科目,当然,游览不仅限观赏,在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历史与办学目的时,莫忘提醒和告诫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注重人格的修养.同时,召开新老生经验交流会,促进新生在学习、生活及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迅速适应.这种关键节点的宣传教育,对新生适应环境、快速进入大学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通过经验交流,新同学不仅了解了学校环境,而且对校园生活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获得了初步的经验,同学彼此之间增进了了解,加强了对大学的归属感.
新生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后,由于憧憬过多、适应性思想准备不足,常会陷入短暂的思想困惑状态,这时,邀请一些知名教授、励志专家、先进学生典型开展专题性讲座正契合学生的心灵渴望.讲座主题可涉及“如何读好我的大学”、“由他律到自律、由自惑到自主”、“适应新生活、迎接新挑战”、“和谐人际、健康心理”、“为人生订立目标”、“生命的永恒价值”等.讲座应重质量而不追求数量,在内容上,重人文关怀而不要急于专业介入[2].
专题性讲座过后,勿忘及时开展相关主题的班团会、讨论会,辅导员要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围绕“如何把所追求的价值实现在学校生活里”、“如何发展健全人格”、“团结精神于个人及团体生活之重要”、“大学生对于社会之关系”等主题展开讨论.大学新生在相关报告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将进一步思考人生价值、个体与社会、校园学习生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问题,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将主流的价值观融入到自身思想血液,并成为其未来为人处世的价值取向.
为促进新生入学教育的可持续性,推行学生辅导员助理制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3].所谓学生辅导员助理制度,即聘任思想素质好、学习成绩优秀、有一定实践经验的高年级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及时向新生传达学校的有关政策和计划,帮助学生了解大学生活,规划总体和不同时期的目标,调动新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年级学长有着“身边大哥、大姐”的形象,当出现“不和谐”情况时,能协助辅导员及时疏导沟通渠道,让部分低年级学生减少“被管”的抵触情绪.在一定程度上,融合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加上高年级学长具有的个人魅力和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容易得到低年级学生的尊敬和信任,他们担任辅导员助理,可第一时间倾听到低年级学生的真正声音,而辅导员在得到这些信息后,也能及时满足新生的合理诉求,这样有助于促进和谐与稳定,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当中.
另外,学长和学弟、学妹们因具备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在专业课程等方面有共同认知感和归属感,低年级学生更愿意接受学长们的教育管理,尤其是新生,在学长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可以少走弯路,从而迅速调整好自己,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除了借助跨年级的辅导员助理力量助推新生入学教育以外,在新生班级内部建立学习小组制度同样是个富有魅力的创举.古代《学记》中讲,“独学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新生入学后,在各班按照高考成绩及课堂表现成立学习小组,每小组大约6~7人,设1名小组长(自愿报名并适时轮换),各小组组成帮扶对子(不存在排斥),小组自行制定学习活动计划,按月召开座谈会,检查、反馈活动效果,每学期末对优秀学习小组进行表彰奖励,并对好的经验和做法加以交流推广.
建立学习小组的基本原则是:
(1)一个学习小组须有一个成绩优秀的组长,而学习成绩中上等的同学和后进生要数量大略均等,这样通过“一帮一”的学习计划,不仅可以使成绩差的同学学习成绩得到提升,同时成绩好的同学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有效提高;
(2)学习小组的组长要定时带领自己的组员到自习室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通过讨论与组长的讲解能够迎刃而解;
(3)小组内男生和女生比例要均衡.为扩大交流面,同寝室成员要拆分到不同小组;
(4)各组学习成绩与能力旗鼓相当,通过组建学习小组使各组间形成竞争局势,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每次开展活动都要充分准备,力争得到完美的结果;
(5)对于表现好的学习小组学院给予相应奖励,并在各项评优评先活动中给予优先考虑.
学习小组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充分调动各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随着各小组长考核制度的试行,将极大地增强各小组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也增加单元范围内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同学们在“比”、“学”、“赶”、“帮”的氛围中全面提高对学习的认识,并将这种效应扩大到生活和活动中.加之,适时地在学期末,依据一学期的考试成绩对表现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后进组给予适当的鞭策和鼓励,促使学习氛围愈加浓厚,整个班级的班风亦蒸蒸日上.
学习小组缩小了管理单元,便于管理,打破了学生以寝室为本位的思想;扩大了同学间的交流范围;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培育了学生的爱心;增强了学生主人翁意识;充分调动了每个人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观念,促进了班级民主管理意识及良好班风的形成,从而使新生入学教育的可持续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
关于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还有极大的探索空间.实践表明,成功的入学教育往往能使学生终身难忘和终身受益.理想的新生入学教育在理念上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首先,要富有启迪性.教育内容应包含学生在人生的新起点、新转折点上所需要的新知识.在教育的方法上,应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的剖析,更多地让他们自己去分析、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其次,要具备前瞻性.教育视野能使新生了解相关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前沿动态以及这种发展动态与社会、经济的联系;帮助新生了解毕业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预测今后人才需求的变化;第三,充溢展示性.教育活动安排能反映学校的科学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特色、师生治学精神、学科建设成就、校友杰出表现等情况,引导学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学校,使学生从学校的发展历史中领略创业的艰辛,从前人的奋斗历程中领略人生的真谛,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和成才动力,树立起“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的意识;第四,带有互动性.教育角色中应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新生的双向交流.在交流中建立起信任,并注重换位思考,改进学校的教育、管理、服务工作.
另外,新生入学教育在具体做法上,还应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即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分阶段、分步骤有重点地开展.第一阶段是大学适应期集中教育阶段,根据适应期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制定大学新生在适应期应达到的目标.建立以校史、校情、大学适应等为主要内容的入学教育,让学生全面了解大学的特点和规律,学校的历史和发展以及大学的相关规章制度;第二阶段是一个学期的深入教育阶段,帮助新生了解专业发展,明确奋斗目标,规划大学生活,并加强养成教育,形成规范;第三阶段是职业准备期.突出职业发展的导向作用,注重专业知识与就业需要的结合.
最后,新生入学教育在体制、机制保障上还应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创新入学教育模式.首先,高校要树立创新意识.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创新则是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新生入学教育必须在体制、模式和方法上加以创新,树立创新发展和与时俱进的思维理念;其次,新生入学教育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案,服务学生的成长成才;第三,建立健全新生入学教育的运行机制.要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因素,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新生教育工作者,完善新生入学教育长效机制.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除了在途径和方法上应不断探索之外,还要在理念、学生身心特点及体制机制保障等方面不断完善,使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减少其随意性[4].同时,在时间安排上还要有相应的保证,在经费上要有相应的支撑,并形成相对稳定而又开放的内容与形式,在对新生入学教育的条件上,诸如场地、基地、载体也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加之精心组织,合理设置教育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1]霍国元.试论高校大学生适应教育的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6):165-167.
[2]余国政.大学生适应与发展的特点及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11):98-100.
[3]李丽,符涛.“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途径探析[J].南昌高专学报,2010(2):62-63.
[4]谢守丽,邓小龙.大学生自我教育途径的探索[J].职业教育,2012(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