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文化艺术研究浅论

2012-08-15 00:49刘春蕾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滕王阁文化研究

李 昱,刘春蕾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滕王阁文化艺术研究浅论

李 昱,刘春蕾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

滕王阁不只是有形的建筑,更是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文化符号。对滕王阁文化艺术的关注与研究,多集中在滕王阁建筑艺术与滕王阁有关的歌舞、书画艺术和对《滕王阁序》的文学艺术鉴赏等。文章认为,进行滕王阁文化艺术研究,探究滕王阁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对于促进名楼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助益南昌城市形象打造、文化品位提升,服务“文化南昌”建设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滕王阁;文化研究;艺术研究;文学作品

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自王勃《滕王阁序》流传后闻名于世,成为历代文人寄寓兴托,感慨遥深的对象,蕴涵着丰富的文学意蕴,在历史长河中,逐渐从文学艺术中扩展渗透到社会生活各领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滕王阁文化。而今滕王阁作为它的所在地——江西南昌重要的人文符号,要充分发挥它城市名片、“文化大使”的作用,对它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梳理现有资料,此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滕王阁的兴废修建历史文献的整理、考察与核正及其建筑艺术的研究

对滕王阁的兴建和重修有大量的文献记载,唐代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盛赞“临观之美”、“瑰伟绝特”,此后还有唐代韦悫、宋代范致虚的《重建滕王阁记》,元代姚燧的《新修滕王阁记》,元代虞集的《重修滕王阁记》,明代陈文烛撰写的《重修滕王阁记》以及清代蔡士英、范文程、刘坤一、刘绎等人的《重建滕王阁记》等等。文献的记载都对其重修的历史原因、规模扩大、形制改动、景点增建等情况都做了翔实的记载,为后人研究唐代的滕王阁的建筑规模,体制结构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对于这类的研究,多注重与滕王阁本身作为一个建筑物的性质。通过分析滕王阁的建筑特征、内部设计、工艺技术等,探索如何从中挖掘其建筑文化的艺术审美,得到建筑工程的启示。

在关于滕王阁兴废修建历史文献的研究中,着眼于滕王阁的历史研究较多,并且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指出“滕王阁兴废达二十八次是不够准确的,它把明万历十五年的一次修阁错误地合并于明嘉靖五年的重建之中,于是把万历十五年的那次修阁给漏掉了,并把史料中的时间也给窜改了。”[1]2010年,江西滕王阁文化促进会吴侪撰文,以详实的史料,批评民国滕王阁“廿八次重建”的说法。[2]这些研究对于加深人们对滕王阁的认识,发展滕王阁旅游文化,提高在历史时空中理解古人对滕王阁的特殊情感上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这些历史研究还是习惯性地停留在史料的修正上,深入探索滕王阁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社会环境中的人文价值不够。以史学的眼光去研究滕王阁的历史是必要的,对于史料的编撰流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对历史的研究同时也应该要注意对历史的解读,发掘当中的人文价值,历史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

我们看到,现有研究成果中比较有现实价值的,是关注滕王阁建筑的古典氛围与周围建筑物的现代观感的协调,从城市景观设计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由于滕王阁周边地区缺少统一规划,其周边新建建筑物也明显违背了人们视觉景观的要求。这些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了启发了城市的建设,在景观的命名上提出引用滕王阁诗文中的名句如“江畔晴楼,极目烟波”、“鹤汀尧渚,西江观月”、“桂殿兰宫,半帘烟雨”、“渔舟唱晚,南浦夕照”等。[3]目前,南昌已经在对滕王阁周边实施改造,力求在其周边景观建设中展现与之相应的文化色彩和风格。

二、滕王阁歌舞文化研究

对于滕王阁歌舞文化的研究和关注,一些学者从相关诗文中获取重要的信息,并进行了探讨。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滕王阁》中有着这样的诗句:“滕阁中春绮席开,柘枝蛮鼓殷晴雷。”这里的“柘枝”、“蛮鼓”分别是西域的舞蹈和乐器,学者们对此认为当时西北少数民族的歌舞已经在滕王阁舞台上与当地的娱乐文化相融合了。[4]

滕王阁的歌舞文化,也促进了戏剧艺术的发展。自明朝汤显祖的《牡丹亭》在滕王阁上成功首演以后,汤显祖便以之为实践其戏剧梦想的园地,滕王阁的戏剧活动也逐渐多了起来。明末清初的戏剧家郑瑜创作了戏剧《滕王阁》,以王勃作序为内容,收录在《明人杂剧》当中。

这些资料辅助了我们对滕王阁戏剧演出历史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挖掘滕王阁文化衍生出的戏剧文化内涵,也引起了今人的重视。除了京剧《滕王阁》,1989年在滕王阁第29次重建竣工时,又有人编写了电视剧《滕王阁秋风》、《滕王阁的传说》,将王勃作序的故事搬上了电视屏幕。2011年初,滕王阁影视作品的文本又再次得到了媒体的报道。现代重建后的滕王阁也有可供演出的专用舞台,使滕王阁成为江西的戏剧演出场所。但是通过研究,我们也发现,涉及滕王阁的一些戏剧文化研究大多把眼光放在戏曲剧本本身,进行戏剧创作的探讨,例如以戏剧《滕王阁》为例,探讨清代杂剧个人化的倾向;或者是探讨声腔艺术的发展,这类的研究成果有:徐坤的《论清代杂剧的个人化倾向》,周育德的《滕王阁下说声腔——苏子裕〈中国戏曲声腔剧种考〉简评》。总之,这类的研究都是从戏曲艺术出发,并没有把滕王阁放在传播戏剧文化的地位上来进行探究。

三、滕王阁书画艺术研究

滕王阁的书画文化丰富浓厚,名楼的创建人滕王李元婴本身就是一位绘画大家。尽管在新、旧唐书中,李元婴 “本传”并未提及他能画,但在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言李元婴“亦善画”。《历代名画记》是一部收载唐代画家较为完备的书籍,因此后人认为,言滕王善画这一说法,当有一定依据。唐·张怀瓘《画断》中称李元婴“工于蛱蝶”。张怀瓘与李是同时代人,对李元婴能画并善于画蝶的记述,应当是有可信度的。 李元婴擅长画蝴蝶之事,也在民间盛传,唐代诗人王建《宫词百首》记:“避暑昭阳不掷卢,井边含水喷鸦雏;内中数日无呼唤,搨得滕王蛱蝶图。”因此认为《滕王蛱蝶图》是李元婴的作品。明代陈文烛在《重修滕王阁记》中说李元婴:“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并传其所画蛱蝶,或飞或立,姿态翩翩,栩栩如生,世人莫不争之如宝。今滕王阁五楼大厅内悬挂的《百蝶图》便由此而来。

风光秀丽的滕王阁,倍受画家们的青睐。自五代画家李升的水墨画《滕王阁宴会图》问世以后,许多书法家、画家在滕王阁中留下了佳作。苏轼在滕王阁上书写的《滕王阁序》全文,笔迹朴实无华、藏巧于拙。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文征明,清代的王文治、翁方纲、李文田等都在阁上创作出优秀作品。北宋的郭熙《滕王阁》,元代的唐棣的《滕王阁》,明代唐寅的《落霞孤鹜图》,一直到后来的齐白石、何海霞、周怀民等等,都有着许多关于滕王阁的画作。近年来的滕王阁庆典及纪念活动也常吸引国内书画名家欣然留下墨宝。此外,以滕王阁为题材的创作还有各种各样的篆刻、槛联以及诗文碑刻、瓷器画作等。这些资料的收集、保存、整理以及品评,一方面印证了滕王阁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又丰富了滕王阁文化。[5]

后人将这些作品整理成集,留存了宝贵的资料。现有的滕王阁槛联协会、滕王阁书画社等等,都有相关的实践活动。[6]

古代文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不少当地文献会记载一些文人在此经历的事迹以及创作活动。有心人以及一些学者就会将相关的内容整理成书,并称之为旅游文学。例如汤显祖在南昌居住时,就参与了当时有名的一些戏团的活动,从《牡丹亭》的创作到首演,中间的一系列情节已经在民间成为了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等等。[7]将这些记载文采风流同时又是充满旅游特色的故事编辑成书,并对此进行了有精辟见解的论述,客观上就是站在山水旅游的角度上对文学进行另一种视角的读解。[8]

四、滕王阁文学创作研究

可以说,没有《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就没有后来的滕王阁文化。自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流传以后,历代的文人墨客纷纷游览抒怀。现有大量关于滕王阁的文献里,很多诗文都与《滕王阁序》有着一定的联系。后人对《序》中绝妙诗句的赞颂和化用,对王勃功名未就、英年早逝的遭遇所寄予和激发的感伤,对当中的良辰美景的欣然向往等等,产生了大量的文学创作。因此,关于王勃《滕王阁序》的文学艺术研究,成果很多,主要有:

1、对王勃的《滕王阁序》的艺术特色的赏析以及其创作背景和艺术价值的探讨

首先是对当中的用典的研究。据统计,此序中用到的典故达40余处。对于其中的历史典故,多建立在对《序》的字里行间的逐一解读上,根据各种文献史料进行的探讨。对于“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等等语句所用的历史典故,其研究主要侧重于此序中的文学用典艺术。也有一些对里面“冯唐”、“李广”等人物都进行了史料分析和研究。[9]这类研究往往涉及对作品人文内涵的探讨。

其次,是对《滕王阁序》的赏析。主要从文学审美的角度,进行研究。其内容多为探讨其文采、人物、体裁等,研究诗文的意境和当中的抒情艺术、写景手法等。这一类的研究很多,对中国的文学研究有重要的补充。也有对当中文艺理论的探索,例如从《滕王阁序》中引发出来的对于中国骈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研究;或者是对骈文辞赋的研究和实践。例如,当代辞赋名家张友茂先生于2007年4月 在南昌创立滕王阁辞赋文化研究所,就是专门研究滕王阁文化派生出来的辞赋文化的学术机构。

也有一些是对王勃《滕王阁序》这一教学材料的研究,主要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对于这类的研究,多是以教育学为立足点,侧重于这一文章的教与学,多数能注意让学生感悟当中的人文内涵。因为该篇为古文名篇,基础教育阶段很多省市的教材都选录了,这些研究对于滕王阁文化在学生当中的传播推广当有一定作用。

2、对《滕王阁序》中古代文化的探索

主要是从文化知识、衣食住行、地方风俗、民间传说等方面的角度,对《序》进行剖析。对于当中所涉及的“天柱”、“北辰”、“鼎”、“钟”“榻”、“蕃”、“籁”“袂”“弱冠”等天文地理、饮食文化、风俗礼仪等文化知识的探究。[10]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应用于教学,现代的一些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当中,都大量地采用了相关研究的解释。由此可见,这些研究 不仅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滕王阁序》中的文化知识,也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古代史、古代文学、中国文化当中解决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

五、现有研究的不足

滕王阁是一座高雅的文化殿堂。与之相连的美景雅聚的相融和谐,不甘沉沦的积极进取,以及地方官员赏文识才的雅量和青年才俊敢露锋芒的胆气,涵养了滕王阁的人文精神,是极具现代意义的。而古今的研究、挖掘显然不够,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挖掘和传播不足。对于滕王阁由《滕王阁序》发生,历经千年孕育发展而来的人文精神的研究和现代表达的关注比较也缺乏。主要表现为:

1、对“滕王阁”文化内涵分析不足。没有内涵,名楼则徒有虚名,仅靠一篇力作,滕王阁就只是“王勃阁”了。关于王勃的写作经过,五代时王定保(南昌人)编著的《唐摭言》,作了精彩而生动的描绘。到了明代,文学冯梦龙根据典籍及民间传说的故事,写成话本小说《马当神风送滕王阁》。事实上,多次重修的文献记录、历代文人登阁览胜留下的诗篇是非常多的,对这些诗章进行研究,探究提炼当中的文化内涵,分析其中的文人思想和蕴涵的人文精神,并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联系起来,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以滕王阁诗文为例,单纯从文学特质这个层面去审视,确实精粗混杂,全面研究的价值或恐有限。但作为一个城市的历史见证,作为这个地方的城市名片出现的文化符号,深入其中探究其文化内涵则是很有必要的。

2、对滕王阁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表达关注不够,在研究意识上,多限制于文献的考证、挣不脱历史的藩篱。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全面研究它的现代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等方面也做得不够,没有充分地把滕王阁文化的现代表达与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城市文化建设很好地联系起来,更没有有效挖掘和创新利用古人传承给我们的这个文化品牌,而且对这个城市品牌的管理,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致名楼的文化形象变得模糊。

滕王阁文化是由中国文学首先创造,历经千余年聚集内蕴而逐渐形成的,它不只是有形的建筑,更是具有丰富人文精神的文化符号。在当今文化意识日益与经济紧密相融的现代社会中,对于滕王阁文化的研究,不应仅仅站在历史的角度去把滕王阁当作一种物态的文化遗产,还应挖掘它内在的文化精神。特别是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完善文化事业政策,用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蓬勃之势的今天,作为南昌的城市名片,更应明晰地体现并表达其人文符号的内涵,在滕王阁名楼文化的探索中,深化其文化内涵的研究,关注并创新其文化意蕴的现代形式。

[1]徐斯伎,李休士.《滕王阁兴废系年考》辨误[J].江西社会科学,1994(4).

[2]吴侪.民国滕王阁“廿八次重建”戏说考讹(上)[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0(2).

[3]闵忠荣、丁川、刘莉.城市视觉环境论析——以滕王阁为例[J].江西社会科学.2004.8

[4]萧朝晶.滕王阁名人大观[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03.08.

[5]方伟华.滕王阁古今书画精选[M].长春:吉林出版社.2004.2.

[6]夏民安.滕王阁里观楹联、对联[J].民间对联故事,2004(7).

[7]萧朝晶.滕王阁名人大观[M].呼和浩特:内蒙古出版社.2003.8.

[8]曹文彬.中国旅游文学[M].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5

[9]阮巧玲.滕王阁序.用典的人文阐释[J].南昌高专学报.2005(6).

[10]许嘉甫.滕王阁序——小考[J].文学遗产.1994(2).

G07

A

1008-3537(2012)03-0052-03

2012-06-06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W1011);南昌市社科规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1-NCSK-Y14)。

李昱(1966—),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文化传播。

钟晓红

校 对:红 农

猜你喜欢
滕王阁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第三届“滕王阁杯”童谣大赛获奖名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滕王阁,我心中的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经典吟诵第七期《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经典吟诵第八期《滕王阁序》(节选)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