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凤兰,梁永康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6)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江凤兰,梁永康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26)
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经济思想,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最新理论概括和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成果,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题的继承和发展,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认识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济思想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历史经验证明,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换言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可以说,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走自己的经济发展道路,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题。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一直在不断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道路,力求以科学发展的主题来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完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具体首先确立了这一思想主题并作了初步的探索。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发展。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科学发展的理论进行了深化。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科学发展的思想和内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思想的最新理论概括和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
如前所述,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从1956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以来,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题。为实现这一主题,半个多世纪以来,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做出了不懈的艰辛探索,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科学发展的进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创新。
在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4月,在总结了苏联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一文,阐发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并着重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科学发展的经济思想。在毛泽东看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努力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党和非党,革命和反革命,是与非,中国和外国等十大关系,以此“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在“十大关系”中,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内容共四处,可以说,科学发展的经济思想是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之一,它探索了在发展国民经济时如何协调各产业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发展,要求以农轻重的顺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做好综合平衡。同时,在《论十大关系》的基础上,毛泽东还提出了“统筹兼顾,各得其所”的工作方针,认为“所有这些,都是统筹兼顾。这是一个什么方针呢?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了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战略方针”。[3]它清楚地表明,毛泽东已经意识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统筹兼顾是一种根本性的方法,为以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方法论的基础。
《论十大关系》中所阐述的基本观点成为1956年9月中共八大的指导思想。中共八大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论十大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观点。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们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服务于人民为根本。
由此可看出,“1956年4月毛泽东撰写的 《论十大关系》和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所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揭开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序幕”。[4]尽管晚年毛泽东的经济思想理论出现了偏差,但从总体上看,他科学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之后新的领导集体正确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是对我国怎样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初步探索。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刻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性转折。在此基础上,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经济思想体系。
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5]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认为“发展才是硬道理”,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重要性。邓小平在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特别注意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发展,他把全面持续发展作为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把人口、环境和资源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上来考察,要求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提出社会主义建设的综合平衡发展,使社会主义发展能够持续全面发展。正如他指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6]
此外,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还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主张“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把“三个有利于”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提出了 “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由此可看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中所形成的最重要、最富有创造性的突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使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世纪之交,在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背景下,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下,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中,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退路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进一步中国化。
如前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事业跨人新世纪的重要时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所有问题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切实提高。
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要正确处理社会经济发展中方方面面的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发展。为此,在《论十大关系》的基础上,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处理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十二大关系,即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分的关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可以看出,江泽民在十二大关系所涉及的内容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对今后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00年2月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阐明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要求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到发展成果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有,“要根据新的实践要求,创新学习,不断创新,与时俱进”。[7]
综上所述,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经济思想战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的探索,特别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思想的提出,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提供了思想基础。
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认为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体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的相结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现方式蕴涵深刻的经济理论”。[8]可以说,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科学发展观的内容,科学发展观都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紧密相连,它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思想的主题的最新理论概括,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强调科学的发展,注重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力求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对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题探索的最新发展。
如前所述,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所蕴涵的经济思想,既是对我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继承,更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它进一步创新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内涵,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实现了从“发展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的创新。在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发展是关键。不能只发展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协调发展是核心。要做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间的协调发展,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发展等。可持续发展是支撑。坚持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生态的相互协调,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以人为本是基本价值取向。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的发展。
其次,实现了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科学发展观中,作为实现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也包括经济结构、运行质量、收入分配、环境保护、现代化进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注重数量的变化,更强调和追求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9]因此,要实现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由侧重于物质指标考核转向注重以人为本指标的考核;二是实现由经济数量指标考核转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指标考核;三是从过去重点考核经济发展速度指标转向注重考核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指标;四是从过去侧重于考核近期利益指标,转向注重考核可持续发展指标。
最后,实现了从“统筹兼顾”到“五个统筹”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中,统筹城乡发展,就要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发展的首要位置。统筹区域发展,就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升东部地区发展的质量,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要加大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力度,促进社会的和谐。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要做到经济发展与保护资源、环境的相结合。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就要把“走出去”战略与“引进来”战略有机结合,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优势。“五个统筹”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面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系统探索,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最新发展成果,是对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主题的继承和发展,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认识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不断探索,必将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辉煌发展!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3.
[2]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267.
[3]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人民出版社,1977:340.
[4]张雷声等著.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9:480.
[5]邓小平文选(第 2卷)[M].人民出版社,1994:251.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377.
[7[江泽民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6:256.
[8]程恩富,王中保.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理论探讨[J].前线,2010(4).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人民出版社,2007:16.
D610.3
A
1008-3537(2012)03-0004-04
2012-05-10
江凤兰(1963--),女,江西余干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理工学院思政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刘石玉
校 对:里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