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北麓地区西安段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探讨及效益分析——从周至县“农发水保”一期浅谈秦岭北麓水土流失治理

2012-08-15 00:45孟高良
陕西水利 2012年1期
关键词:周至县秦岭项目区

◎孟高良

一、前言

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秦岭西安段对我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是城市生产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多方因素,重开发利用,轻保护治理,造成了对土地、森林、矿产、旅游等资源的无序开发,由此导致林缘线后退、耕地减少、水资源告急、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珍稀动植物资源濒临灭绝……因此,加强秦岭北麓的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资源已迫在眉睫。2006年,水利部、陕西省水利厅在周至县秦岭北麓地区启动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生态项目周至县沙河项目工程,2009年该项目竣工。本文以秦岭北麓地区周至县沙河项目区为基础,分析了项目区治理模式以及治理后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期为该地区合理的布设治理措施、提升生态环境,恢复土壤生产力提供依据。

二、项目区概况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陕西沙河流域项目区地处秦岭北麓浅山区和山前台塬区,位于周至县县城西南,呈“一沟一梁一面坡”的地形。土壤以黄土、娄土、褐土、石渣土为主。项目区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由于长期的人类活动,天然植被较少,次生林是在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后的基础上恢复和发展起来的,多分布于流域上游中低山区阳坡及低山区丘陵区坡面上。项目区多年平均气温13.2℃,无霜期225天,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20.52mm,降雨丰富且相对集中,暴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项目区总面积118.82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5.83 km2,土壤侵蚀模数 2640t/(km2·a),年侵蚀总量25.30万t,是一个典型的秦岭北麓中强度水土流失区。2006年项目区有村民3.7万人,劳动力2.2万个,人口密度为314人/平方公里,总产值9486.10万元,农业人均年纯收入1567元。

三、项目区治理措施配置

项目区从防治水土流失、打造西安都市绿色屏障和优质水源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休闲度假后花园为出发点,加快10万亩秦岭北麓百里生态杂果林带建设,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建立持续高效的水保综合防治体系。具体措施配置如下:

(一)农业措施

首先,充分利用科学的耕种技术,调整用地比例,实现以林保农、以牧养农、以农促牧的农业生态良性循环,达到增产增收目的,进而带动林、牧、副等各业发展。其次,对条件好、坡度较缓、土层较厚可实行保土耕作。改顺坡垄为横垄,实施横坡耕作的坡耕地,在坡面从上到下每隔一定距离,沿等高线修筑若干道地埂,地埂可以种植牧草或灌木,以截短坡长,减轻水土流失。再次,增肥改土,种植优质林草,扩大草地面积,利用秸秆还牧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二)生物措施

在林草措施布设上,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走大面积封禁和小流域治理相结合的路子,利用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恢复天然植被。对于天然植被好、人口密度小的高山、深山区,结合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工程,全面实行封禁治理,建立永久性生态保护区;对于荒坡地,按照因坡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安排育林树种。在阴坡、半阳坡,以乔木林为主,栽植油松、侧柏;在阳坡、半阳坡及土层较厚的侵蚀沟坡营造灌木林、山杏、圣桑等;在背风向阳的坡脚处及梯田地、土层较厚有水源条件的坡地发展核桃、柿子、油桃等杂果林。

(三)工程措施

根据流域“一沟一梁一面坡”的地貌特征,进行人工治理,达到控制水土流失目的。①治坡工程:以坡耕地治理为重点,加大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在塬面选择土质较好、离村庄较近、交通比较方便、有利于实现机械化和水利化,且坡度在5°~15°的坡耕地上进行坡改梯,其余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②治沟工程:根据侵蚀沟的发展类型,洪水大小、沟道长度、比降、宽度等,布设淤地坝、谷坊工程,建设沟坝地,适于耕作的用作农田,其他发展沟底防冲林;对于有条件的沟道建设部分淤地坝;对正在发展的侵蚀沟,修筑沟头防护工程。③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对于有地下水源条件的基本农田区和经济林区,安排一定数量的机井并发展节水灌溉;在水源条件较差的经济林及梯田地边,建设一定数量的储水窖,蓄水用于灌溉。

(四)其他措施

①技术培训:对项目管理人员,进行先进技术学习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和业务素质。对当地农民,通过农闲培训和参观,使大多数农民初步熟悉和掌握有关水保知识和治理技术,开阔视野,增长知识。②科技推广:重视水土流失治理的科技攻关,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加强科研试验和示范推广,开展相应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以获得有价值的成果,积累宝贵的经验,促进水土保持治理速度。③加大宣传:充分利用大小会议、广播、简报、标语、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开展有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农发水保”工程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治理水土流失的成效、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意义。④加强管护:为确保治理成果,防止边治理边流失和人为掠夺性开采,建立规范的治理管护制度,形成一整套目标明确、责任具体、设计科学、运行规范的治理、管护和开发责任体系。

四、项目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实施,周至县沙河项目区完成治理面积51.28km2,其中:新增基本农田283.33hm2,水保林799.4hm2, 经 果 林 202.67hm2, 种 草189.47 hm2,保土耕作 579.93hm2,封禁治理3073.33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谷坊17座、生产道路25km2。治理程度达到83.72%,年拦沙13.72万t,拦蓄径流23.17万m3,水土流失程度得到一定的控制。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6.16%提高到58.04%,涵养了水源,减轻了地表径流和冲刷,减轻土壤侵蚀强度,减少了有机质和氮、磷、钾等养分的流失,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促进项目区内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二)经济效益

项目区水土流失区流失程度由中度流失降低到无明显流失,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640t/(km2·a)下降到如今的200t/(km2·a)。林草措施使坡面降水径流受到层层拦蓄,被农田、林带、果园所利用,拦水效率由规划前23%提高到91%,保土效率由规划前的32%提高到86%。人均纯收入由规划前的1567元增加2137元,粮食平均单产由原来320kg提高到530kg。

(三)社会效益

实施了“农发水保”的小流域,已绿了山川,富了村民,朝着人水和谐、环境友好的大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昔日采伐村、养羊村变成了果品村、观光旅游村,“一村一品”生态经济格局已具雏形。同时,在项目区内的租赁、承包等多种治理开发形式,有效地调动了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从而全面推动了项目实施区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2007、2008年度项目实施连续2年被陕西省水利厅农发办评为优秀,名列全省第一,一些经验和做法得到了肯定并在全省加以推广。同时也为全市秦岭北麓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五、结论与讨论

在秦岭北麓水土流失地区配置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后,土壤侵蚀量减少,土壤质量和土壤生产力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本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在该地区的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达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项目投资标准偏低,影响了水土流失治理速度,一些村庄受传统农业影响较深,牧业发展缓慢,有些村庄人民群众投入水土流失治理的热情不够高涨等情况。

当前,国家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投入,水土保持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也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提出了新的挑战;为如何加快当地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尽快适应新形势,不断探索水土流失治理开发的新路子、新机制,更好的发挥水土保持带来的效益。陕西水利

猜你喜欢
周至县秦岭项目区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好忙好忙的秦岭
凌河源项目区水土流失危害及策略研究
浅谈周至县老县城城墙遗址保护构想
周至县猪瘟流行情况与防治措施
周至县生态城镇建设研究
在秦岭
华阴市农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