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敏,刘新刚,王美容
(莱芜市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山东 莱芜 271100)
莱芜市位于鲁中地区,总面积2 246 km2,人口126万人,辖莱城区、钢城区和1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旅游度假区,20个镇(街道)、1 070个行政村,属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产业优势突出,有“绿色钢城”之称;生态资源丰富,有雪野湖、九龙大峡谷、莲花山等重点生态景区。莱芜市北、东、南三面环山,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水系,无客水来源,多年平均降水量712 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5.81亿m3。每公顷平均水资源占有量8 550 m3,人均水资源量462 m3,属严重资源性缺水地区。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各类蓄水工程1 219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7座、小(1)型水库30座、小(2)型水库159座、塘坝1 022座,总兴利库容2.808 8亿m3。总体上看,现阶段平水年水资源供需基本平衡,但枯水年份水资源紧缺矛盾较为突出。
1)进行工程水网建设,缓解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造成的水生态问题。一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8座大中型、17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通过建闸增容,恢复、新增蓄水能力4 700万m3。二是骨干河道拦蓄治理。对大汶河、嬴汶河、龙马河等实施综合治理,建成大型拦河闸1座、橡胶坝22座、溢流坝33座,拦蓄地表水6 000万m3,涵养地下水源4 700万m3,治理后河道两岸地下水位普遍提升1~2 m,河流生态得到较大恢复和改善。三是跨流域调供水工程。建成杨家横水库向常庄调水工程,雪野水库葫芦山水库向莱钢、乔店水库向莱城、大冶水库向城源水厂供水工程,初步形成了雪野、乔店等地表水源地对城市和“三钢两电”等重点供水目标联合调度的工程网络,实现了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丰枯调节、相互调剂,提高了地表水资源的利用率。
2)加强水生态修复治理,有效扭转水生态恶化的趋势。一是坚持不懈地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全市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的92%。二是加大工业节水减排力度。三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215 km2。四是实施水源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完成了大汶河、嬴汶河上游源头区和鹏泉水源地等重要生态保护区保护与修复工程;联合有关部门加大对破坏水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保证了城市饮用水源地的安全。
3)开展水利风景区创建工作,巩固水系生态治理效果。一是积极开展河道综合整治。目前,全市依河建成公园、游园10余处,关停沿河“土小”企业301家,关闭停用入河排污口21个,使每一条治理后的河道都成为清水长廊、绿色走廊。二是建设精品小流域。创建国家级水土保持建设生态示范县1个 (钢城区)、示范小流域12条。房干、莲花山等小流域经过治理,已成为省市内外知名的景区、莱芜生态建设的靓丽名片。三是创建水利风景区。雪野水库通过综合治理,陆续建成金泥湾、大小三峡等涉水景点,被评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成为莱芜文化旅游发展的主导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区、招商引资的高位平台。
规划总体布局,大体概括为“二干六支联通一湖十库,六纵八横服务三带六区,汶嬴交辉展现嬴牟新篇”。“二干六支联通一湖十库”,即:以1座大型水库、9座中型水库(闸)作为全市水资源调配、防洪调度及水生态建设的中枢,以大汶河、赢汶河2条骨干河道,辛庄河、方下河、牛泉河、莲花河、大槐树河、孝义河6条主要支流作为全市天然水系的骨架,将全市大中小型水库、塘坝、河道等联通起来,构成莱芜现代水网的骨架。“六纵八横服务三带五区”,即:结合莱芜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布局,在现有2条南北走向的供调水线路和3条东西走向的供调水线路的基础上,对现状水网体系进一步整合、提升,规划建设4条新的南北走向的供调水线路和5条东西走向的供调水线路,形成六纵八横人工水系,实现全市水系贯通、丰枯互补。“汶嬴交辉展现嬴牟新篇”,即:充分挖掘莱芜历史文化资源,将水生态建设、水利风景区、水文化建设与嬴牟古城文化相结合,在水生态规划中突出大汶河、赢汶河自然风貌及源头特色和莱芜市历史人文特色,构建大汶河、赢汶河两条水文化生态景观廊道,力争两条河流列入省级水利风景区,充分展现莱芜市水文化景观。莱芜市现代水网建成后,不仅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可靠的水资源支撑、防洪屏障及水生态保障,而且将为弘扬莱芜历史文化、彰显嬴牟古城特色提供重要的基础载体。
完善水生态体系,骨干工程是支撑。规划实施五大类工程,加快构建较为完善的水生态体系工程框架。一是雨洪水资源的利用工程。“十二五”期间规划完成13座小型水库、500座塘坝除险加固,恢复工程蓄水能力;新建水源建设工程359项,其中新建金水河、岭东2座中型水库,新建小(1)型水库4座、小(2)型水库29座、塘坝146座;完成大汶河等11座橡胶坝雨洪资源利用工程;完成葫芦山水库向沟里水库等七项调水工程,适时启动宅科水库向公庄水库、和庄普通拦河闸向大冶水库调水工程。通过上述工程建设,使全市新增雨洪资源利用量0.91亿m3,新增供水能力1.05亿m3,年供水能力达到5.36亿m3,全面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供水保障能力。二是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完成列入国家规划内的9个河道治理项目;完成未列入国家规划需重点治理的嘶马河(城建区内)、颜庄河等11条河长在15 km以上的河道;完成虽列入国家规划但需地方追加投资扩建提升的河道治理项目5个。三是水土流失治理及重点水源地生态保护工程。“十二五”期间规划重点完成续建莱芜市2009—2011年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栖龙湾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启动宅科等15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对重点供水水源地鹏山泉水源地和乔店、杨家横、大冶及雪野等4座大中型水库进行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四是城乡供水网络建设。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发展目标,以优质水源为中心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建设“三网一线”。“三网”即构建北部、中部、南部三大区域城乡供水网,“一线”即建设雪野水库北水南调供水线路。三大供水网内部农村集中供水水源地与城市供水水源地互通互连、互为补充,又通过雪野水库北水南调线路串联在一起,同时将雪野水库作为全市城乡供水备用水源地纳入全市城乡供水网络中,实现全市统筹,进一步提高全市供水保证程度。五是水生态文化与水利风景区建设工程。围绕“赢姓故里、绿色钢城”主旨,改善水质,修复生态环境,追寻赢姓溯源,恢复赢牟古城特色,打造水生态文化名片。
一是强化项目推进和考核评价保障措施。将水生态建设列入各级政府科学发展政绩考核,对出现水生态重大事故的,实行一票否决。二是强化资金投入保障措施。整合各类涉水专项资金,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完善金融、社会融资投资渠道,放开搞活民间投资,满足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三是强化依法行政保障措施。完善各项法律法规的地方配套文件,深化水利执法体制改革,加强专职执法队伍建设,开展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加大对水生态环境的执法保护力度。四是强化科学管理保障措施。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水利服务机构、防汛抗旱服务组织等水利管理体系建设,健全网络,充实力量,达到有人办事、有钱办事的效果。全面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水网调度指挥应用系统建设,打造全面、先进、高效、智能、安全、稳定的水资源优化调度和防汛抗旱减灾应用平台,为合理调配区域内水资源,充分发挥现代水网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提供技术支撑,促进水利管理手段的全面变革,提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
水生态文明建设不仅维系着一个城市的现在,更决定一个城市的未来。科学规划、全面治理、做好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是实现遏制水污染、改善水环境、保护水生态、提升水景观、弘扬水文化的目标,将莱芜打造成为全省水生态文明市,促进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强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