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方法引入旧建筑改造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2012-08-15 00:51:18陈立镜
山西建筑 2012年4期
关键词:本源现象学场所

陈立镜

0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城市、新建筑的建设必然不能忽视基地上原有旧建筑的存在。在全球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之下,在面对旧建筑时我们不能再和以往一样一拆了之,而更多的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再利用。在面对旧建筑改造课题时,该以何种思想为指导,以何种方法进行设计成为今天诸多学者讨论的焦点。现象学思想作为一种带有强烈人本色彩,直接将现象和本源作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思想,在当今这个过分依赖于高科技,过度理性的社会里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将现象学的方法引入旧建筑改造设计中,无疑可以从本源上更加清晰的认识到旧建筑改造设计的根本目的,指导改造设计的过程,为旧建筑改造设计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方向。

1 现象学的思想与当代旧建筑改造理念的契合

1.1 旧建筑改造领域的新时代与新需求

当今,我国在经历过“大拆大建”之后,旧建筑改造工作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然而,在国际上,对于旧建筑的改造工作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自古典主义时期开始,西方就十分注重对历史性建筑的保护与修复,近代工业革命的发生虽然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负面影响,但却引发了对被保护对象以及保护方法的新的认识和定义。1830年世界第一个建筑保护机构:法国历史性建筑管理局成立。之后,西方各国纷纷各自投入到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工作中去。1931年第一届历史纪念物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通过《雅典宪章》,将历史建筑的保护国际化、法律化,并将保护范围由之前的单一建筑扩大到历史古迹周边地区。1977年出台的《马丘比丘宪章》指出:“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迹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首次在国际范围内提出“改造”与“保护”具有同等价值。至此,在对旧建筑的保护中,改造作为一种保护方式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这同时带来了一个不可避免的新的问题:如何处理新、旧部分之间的关系,改造部分是应该延续、融入,还是反衬。当我们面对千变万化、眼花缭乱的设计方法的讨论之时,回到新、旧事物的本源而不去纠结于其间的关系,似乎对于问题的解决具有更加深刻的意义。

对于本体论的讨论,就不得不借助于哲学的方法,而其中强调现象和本源研究的现象学方法或许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好的途径。

1.2 现象学思想的启示

现象学(Phenomenology)原词来自希腊文,意为研究外观、表象、表面迹象或现象的科学。兴起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成为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有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与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等。

现象学作为哲学的一种方法,主张对直接体验到的现象进行描述,而不是解释其因果关系。对建筑现象学的理论研究以及将其理论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的时间并不长。在理论研究方面,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才陆续有相关著述发表。到90年代初,才在建筑设计的实践中有所进展。

在建筑现象学理论研究中各家虽然侧重点不同,但从其思想取向上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采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

2)采用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

1.2.1 场所精神

海德格尔“筑、居、思(Building,Dwelling,Thinking)”一文站在存在主义现象学的观点上,探讨了建筑的本源问题。“定居”是建筑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因为“定居”需要遮蔽物,从而产生了建筑物。而这里的“定居”并不是随意的。

人之所以在某处定居,是因为在这个地方他找到了意义,这个意义实现了他的存在,从而在此定居下来。这里场地的意义也就是舒尔茨所论述的“场所精神”,正是这种“场所精神”的存在,才使得人们有了建造的动力。建造在此时,成为了“场所精神”的一种延续。

因此,我们所面对的所有的旧建筑都是其所在地点、环境、社会活动等等诸多场所因素的产物。体现和表达着所在场所的精神和意义,而其同时又成为了新建筑的场所。基于这一点,我们发现新、旧建筑在本源上是完全统一的。无论具体的形态特征、建筑材料或者是建造方法有着多么巨大的差异,但当他们都能够完全的表达出场所的含义时,其本质上已经是相融合的了。因此,在对旧建筑进行改造设计时,应该放开旧建筑对改造工作的束缚,将其考虑成整个大场所的一个元素,在场所中寻找建造的意义,并以此来引导设计。这样,无论最后的结果与旧建筑的关系是怎样,新的部分都是生长在场所中,与旧建筑一样“锚固”在基地上。

1.2.2 知觉体验

相对于存在主义现象学在本体论上对建筑学的启示,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则更多的作用在方法论的层面上。知觉现象学强调人们对建筑的知觉、经验和真实的感受与经历。知觉现象学认为应该摒弃“经验主义”和“唯理智论”的影响,在具体实在地去观察和描述世界时将自己展现在知觉面前的。其中所谓的知觉,包含了传统意义上占主导地位的视觉因素等。

当代中国,以视觉效果主导的建筑设计在建筑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从国家大剧院、鸟巢到CCTV大楼,这些纯粹在视觉上给人造成冲击和刺激的建筑物逐渐不再能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的需求。原因在于,这类建筑在强化视觉的同时,剥夺了使用者对于建筑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以及对时空的体验与感知,使人不能全面的体验建筑,感知场所。无法感知场所就无法体会、找到场所的意义,人就无法定居。在大量这样的建筑的充斥下,人们会在场地上迷失,存在失去了意义。

相对于新建筑的建设,旧建筑的改造承载着更多的场所含义,而改造设计工作就更应该致力于将这些场所含义传达给人们。要以建筑的方式调动起人的知觉,鼓励体验,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定居。

2 现象学方法在当代旧建筑改造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纵观在当代国际建筑界十分活跃的建筑师的建筑作品,除去以现象学理论作为指导的史蒂芬·霍尔之外我们也能在其他很多,如丹尼尔·李布斯金,卒姆托,阿尔瓦罗·西扎等建筑师的作品中体味到建筑现象学的精神。在众多的作品中,旧建筑改造类项目占到了很大的比重。而在中国这种尝试才刚刚开始,因此,对建成作品的研究对我国的建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作为普利策奖得主彼得·卒姆托的代表作,瑞士瓦尔斯温泉浴场更多的被人们当作一个新建项目所熟知。但实际上,整个项目包括对3座1960年左右的建筑进行改造,以及新建一座温泉浴场。所有的改、扩建设计工作都由卒姆托设计完成。全面的了解了整个设计背景之后,不难发现这是一个标准的旧建筑改造项目。

人们之所以习惯性的将新建部分单独拿出来研究,是因为卒姆托在处理新旧建筑的关系方面,打破了常规,使观者没有意识到它是一个改建项目。在设计中,卒姆托没有用“新”去模仿“旧”,也不是改“旧”以迎合“新”,而是想方设法弱化建筑的存在,突出环境这一主体。面对场地上的旧建筑,他看到的不是建筑,是场所,是周围的延绵起伏的山和碧绿的草,还有最关键的温泉。这时,旧建筑已经不重要了,他需要做的只是将新建筑消解在环境中,锚固在场所中。对于旧建筑他只是在地下设计了一条走道与之相接,解决功能的需要。

在新建筑具体的设计中,他从材料的选取、空间的设计、光线的组织等方面对室外空间和室内的11个功能不同的石室,都基于体验进行了全面的设计。如用于水疗的“响石”,空间高且窄,石材的选择和排列利于声音反射,水疗的人们在这里哼唱圣歌一类的曲调,可以得到非常完美的音响效果。而“饮泉石”则酷似取圣水的密室,从下向上投射的灯光聚焦在悬挂水杯的黄铜吊环和水流处,在周围浓重的黑暗包围下,取水和饮水这样简单的动作不禁变成了洗涤心灵的仪式。在卒姆托的巧妙设计之下,整个建筑自然的消解在了外部环境之中,建筑中的人则消解在了温泉的热气、从各种小型采光空散下的迷离的光影和泉水叩响石板发出的各种声响之中。

3 结语

面对中国当今浮躁的建筑界和日益火爆的旧建筑改造项目,怎样去走前面的路,值得认真地思考。将现象学的思想引入旧建筑改造设计,强调对建筑所在场所的思考,和对人在建筑中的体验的全面关注无疑是一条可行的道路。但由于现象学作为哲学的抽象性,在具体实践中难免遇到各种方法和技术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沈克宁.建筑现象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海德格尔.中“筑·居·思”演讲与论文集[M].孙周兴,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1201.

[3] 张军英,关 力.形式·空间·材料的统一——彼得·卒姆托温泉改造[J].世界建筑,2006(10):102-105.

[4] 赵秋阳,梅洪元,王 征.现象学的建筑创作方法初议[J].华中建筑,2011(6):9-11.

猜你喜欢
本源现象学场所
听的场所
现代装饰(2020年7期)2020-07-27 01:28:32
保函回归本源
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2
追溯本源,自然生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教学设计
析错因找方法 溯本源寻对策
远离不良场所
纤维新材料:本源与生机
恋爱场所的变化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中国诠释学(2016年0期)2016-05-17 06:12:23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