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浩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广州 511300)
随着教改如火如荼地进行,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教育传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知识传递渠道和更加舒适的沟通渠道,发挥着它强大的教育功能。由于信息传递渠道的多元化,信息量的扩大化,在教育传播过程中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受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教育传播的效果等方面引起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新媒体在教育传播中的特性、新媒体的教育传播功能以及新媒体教育的正功能和负功能三个方面来分析新媒体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新对于媒体的概念,学界的定义并不一致。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把新媒体看作是具有相对性、时间性和发展性的概念。他指出,首先,新媒体是个相对的概念,新与旧是相对的,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从图书到报纸,从报纸到广播的不断进步;其次,新媒体是个时间概念,在一个时间段内总有个具体的媒体形态存在,20世纪的电视是新媒体,到21世纪,互联网成了新媒体。再次,新媒体是个发展概念,其发展的基本趋势为数字化——互动化——宽频化——移动化——人性化[1]。许鹏在同意熊澄宇教授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新媒体是指建立在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数字化信息存储与传播媒介。崔保国认为,新媒介是以新兴技术与原有技术进行各种巧妙组合的产物,其信息传播的速度、数量、质量及模式与传统媒介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2]。吴征认为,新媒体就是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它是以个人性为指向的分众媒体,以窄播为传播模式。信息发送者与接收之间具有充分的互动性,它是一种复合媒体即多媒体,也是跨越国界的全球化的媒体[3]。程洁则认为新媒体是在互联网之后发展起来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逐渐形成体系的新兴媒介。有学者认为,新媒体是指所有区别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具有多种传播形式与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不断涌现的新型媒体[4]。有专家提出,只有媒体构成的基本要素不同于传统媒体,才可称为新媒体。也有学者认为以数字技术为标准则为广义概念,强调与网络媒体融合、具有交互功能则为狭义。还有学者认为新媒体从定义可以分为“传承论”、“相对论”、“凡数字论”、“互联论”、“媒体定义回归论”等[4]。本文所说的新媒体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多媒体形态。
随着新媒体创造出越来越多大容量、高速、互动的多元化渠道,为传统教育“一本书+一根粉笔+一张嘴”的面对面的单一的传播方式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实现新颖、高效、便捷的知识传播渠道提供了现实可能性。由此,渠道的重要性日益提升,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的数量与质量、信息的具体内容及信息容量的多少,同时左右着传播效果[5]。由此我们通过传播渠道来分析新媒体影响下的教育传播,由新媒介的异质化传播与传统媒介的同质化传播相比较来看新媒体在教育传播中的特性。
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通过同质化的内容传播必然带来同质化的学生。这种同质化传播的传播渠道必然使得学生在缺乏互动交流的传播结构中(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被迫取消了意见的表达权,进而淡漠了参与意识,被同化为被动的受众整体,这也正是长期以来造成“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的直接原因。而以数字化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异质化传播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崭新的渠道。它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技术化人际传播结构”来提供一种新的“技术化的‘点对点’传播途径”,这样以来,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只要拥有一台计算机、一只调制解调器和一根电话线,就可以进入全球化的知识和信息系统,与网络上的任何一个信息终端进行实时的意见交流。这里在依靠这一“技术中介”在极大提高传播效率的同时,也以“虚拟时空”的方式取代了传统人际传播中的“真实时空”感[6]。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更加公平、自由的交流平台。
综上所述,新媒体创造了一种新的“个体化的公共媒介”,建立了“技术化的人际传播结构”,提供了全新的异质化信息传播。它弥补了传统“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之不足,使教育者和学生获得前所未有的信息自由选择权和对媒介传播的自主参与权。这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首要条件。
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离不开符号和媒介。教育传播也不例外。媒体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在教育传播中,符号要进入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有赖于媒体将有效的信息内容依附于听觉符号、视觉符号和视听符号;当然也离不开图书、期刊、报纸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电子媒介以及其他物质载体。就教育而言,教育是以传播信息为主的人际活动,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媒介,不同的媒介决定了不同的信息形态——声音信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数据信息和多媒体综合信息。而这些信息形态与传统单一的信息形态形成互补,都在教育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教育直接或间接的受益于新媒体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教育传播的辅助教学工具,已被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传播效果,使得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的融合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教师利用新媒体将文本、图片、声音、图像等媒介融合为一体的优势,向学生提供多媒体信息。对于学习者来说,它可以随时随地的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新媒体技术可以提供虚拟现实技术,在虚拟学习社区里,使得学习者和教师融汇知识,交流思想,建立良好的沟通,为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必要的条件[7]。
由此,新媒体拥有巨大的教育价值,不仅为教育传播提供了多种信息形态与传统单一的信息形态形成互补,为师生交流提供多种渠道,而且从某些方面起到等同于学校的部分作用。可以说,正是由于新媒体有着强大的教育功能,才逼迫教育系统逐步放弃对教育的垄断,并开始思考如何合理而科学的运用大众传播媒介辅助正规教育[8]。
新媒体发挥着其强大的教育功能,丰富多彩的传递信息方式为教育系统实施教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新途径,更加优质便捷的为广大学习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教育机会,带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消极影响。
首先,新媒体为教育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交流空间和自由。异质化的新媒体教育传播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信息交流空间和自由,学习者不再是被动的受众,而是拥有自由的表达权,可以清晰的发出声音的独立自主的差异性个体,这样利于更有效的反馈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所需的各种信息,在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更大自由度的互动式交流。
其次,新媒体为教师传播知识提供了有效地传播工具。教师充分利用新媒体提供的多种信息形态的整合效果,充实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充满了生动画面和形象动画以及容量大而吸引人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可以说新媒体在实现寓教于乐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课堂教学出现了过于依赖多媒体现象,甚至求量不求质这是我们应该避免的。
另外,新媒体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消极影响。由于学习者获得了公平、开放的信息平台,好比海绵吸水的道理,要把握好“度”,否则会被淹没在海量的媒体信息之中而不能自拔;再者自由的接收和发出信息并得到及时反馈,更容易形成一种自我认可与自我满足,从而建立起一种与媒体的信任与依赖,由此大大削弱了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这正是新媒体的异化力量,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家庭中父母教育的权威等都将被它所控制,正如马尔库塞所认为的,在这种情况下,人对异化的反抗和超越更为艰难,更加无效。现代人往往“自由地”经受压抑,把压抑视作自己正常的生活[9]。
综上所述,在教育传播中,新媒体在建立技术化的人际传播结构的同时,为师生提供了全新的异质化信息传播。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更大自由的双向互动交流。在满足个性化学习的同时也为教师课堂教学提供了生动有效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在发挥其巨大的教育作用的同时其异化力量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首先应该加快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及早引导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处理媒介信息。学校和社会应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习者使用、分析、评价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和运用媒体进行交流与表达的能力,从而促进思想道德建设与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而教师则是具体实施者的中坚力量。由此,新媒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学习者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会有所减少或降低。
[1]许鹏.新媒体节目策划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
[2]崔保国.技术创新与媒介变革,媒介的大裂变[KB/OL].中国江苏,www.jschina.com.cn/gb/jschina/media/-65k-20021213=124,2002-12-13.
[3]吴征.媒体业发展趋势与新媒体的文化使命[KB/OL].http://www.sina.com.cn 2001-5-11.
[4]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3.
[5]周笑.重构中的媒介价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209.
[6]许鹏.新媒体节目策划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22.
[7]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12.
[8]陆桂生,邹迎九.媒介管理通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4.
[9]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