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介学角度看汉语歇后语英译过程中的信息流失

2012-08-15 00:45:53张丽华
潍坊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歇后语译介谐音

张丽华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它短小、风趣、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歇后语通过比喻、双关等修辞方法,创造出诙谐幽默、立意新奇、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体现了汉语以及汉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传统歇后语翻译研究中,我们主要关注歇后语的英译途径和方法,而译介学作为一种文化研究,关心的则是“原文在外语和本族语转换过程中信息失落、变形、增添、扩增等问题”,以及“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谢天振,1999:21)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说来,译介学指的是从文化层面上对翻译,特别是文学翻译所进行的一种跨文化研究。它研究的是文学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作用及其特殊意义和价值。而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歇后语,其翻译更是多种多样,历来是学者们探讨的重要领域,也向来没有找到一种完美的翻译策略。应用译介学理论并重新审视歇后语的翻译,会使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从而加深对这一文学形式翻译的理解和认知。

一、语音信息的译介处理

歇后语有很大一部分是利用汉字的谐音现象构成的。谐音是一种修辞格,属于双关的一种,它利用字词语音上的相同或相近,把词或短语关联在一起,但在语义上又造成极大的反差,使人一听就笑意顿生。汉字单音节字居多,而汉字的发音又较少,这样,就使得汉字中有许多同音异义字。歇后语中的部分谐音歇后语就是利用汉字的同音不同义,创造出了一种谐音双关的表达效果。

这一类的歇后语在汉语中俯拾皆是,如: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青”与“清”同音,构成谐音双关,指事情清清楚楚,明白无误。又如:外甥打灯笼——照舅(旧),“舅”与“旧”同音相谐,比喻事情没有起色。

也有的歇后语是利用汉字的音似现象来形成谐音双关,如:青蛙跳水——扑通(不懂),这则歇后语就是利用“扑通”和“不懂”两个词的音似现象,来构成谐音双关。又如:报国寺里卖骆驼——没有那个事(寺),也是利用了“事”和“寺”的音似现象。

这类歇后语在英译的过程中,几乎都发生了语音的流失现象。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译文1:The nephew carrying a lantern to give light to his uncle——the same as before (a pun on照舅zhào jiù and照旧zhào jiù).(北外,1995:1036)

该歇后语利用汉字的音同现象,即旧(舅)同音来形成双关,在英语中,uncle(舅)与as usual,as before,as of old,remain unchanged(照旧)之间却无法找到音同或音似现象,该歇后语本身最大的特点谐音双关未能从译语本身得以体现。

因此对于这样的歇后语,译者更多使用意译。

译文2:Things will be back to what they were before.(转引自包惠南,2001:159)

译文3:Back in the old rut.(转引自包惠南,2004:200)

上述两则译文将原文的内容传达了出来,但旧(舅)同音的谐音现象同样无法体现,依然存在语音信息的流失现象。

至于利用汉字的音似现象构成的谐音歇后语,如前面提到的“报国寺里卖骆驼——没有那个事(寺)”,以及类似的歇后语,在英译的过程中就更难以保留其谐音双关信息了。

虽然英语中也有利用同音构成谐音双关的现象,但由于中英文字在发音及表义上的巨大悬殊,利用汉字的音同或音似现象构成的谐音歇后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语音信息的流失。从译介学角度来看,译文1采用了异化的策略,译者试图最大程度地忠实于原文,以使译文能够最大限度地传递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虽然对于不认识汉字的英语读者来说,该译文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但对于学过汉语的英语读者来说,借助于括号内的解释,该译文是能够被理解,能够产生原文所带来的诙谐效果的。后两则译文采用的是归化策略,即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虽然由音同现象所造成的诙谐和幽默在译文中已荡然无存,但却为英语读者提供了一种更加直接、更加自然的理解方式。因此,翻译策略及翻译形式的不同,可能是由于译者考虑到不同的目的语读者群体,而做出的较为合适的选择。

二、字形信息的译介处理

还有一部分歇后语是根据汉字可拆可合的特点构成的,我们不妨称之为析字类歇后语。析字,也称拆字、字喻,是“利用汉字结构的特点,减损、离合汉字的笔画或部位,使字形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意义”。(唐松波,1989:440)换句话说,析字就是根据汉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利用和所析字的相合相连的一方面,进行替代或推衍的修辞手段。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它的构造方式大致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前三种是不带表音成分的结构,后一种是带表音成分的结构。由于象形和指事两种构字法的局限性,汉字中用前两种方式构成的字相对较少。因此汉语中的汉字多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它们都是合体字,由不同的偏旁构成,而汉字的偏旁又多是可以独立成字的,这是汉字构成的一大特点。因此在汉语中就有了析字这一修辞格,我们常见的析字对联就是运用了这一修辞格,如:

品泉茶三口白水,竺仙庵二个山人。(西湖,竺仙庵联)

该对联即用了拆字手法,上联“品”拆成“三口”,泉拆成“白水”;下联“竺”拆成“二个”,仙拆成“山人”。对仗工整,妙趣横生。

一部分歇后语的构成,也正是根据汉字这一字形特点创造出来的。如“木边之目,田下之心——相思”,这则歇后语是利用汉字结构上的或左或右,或上或下的组合方式创造出来的。木边之目是“相”,田下之心是“思”。又如“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一点儿”,“心”字头上加一把“刀”,就是少了一“点”的“忍”字。再如“师字少一横——真帅”,“师”字去掉上面的一横,就成了汉字中的“帅”。

由此可见,汉字的字形特点与歇后语的创造是密切相关的。而汉字的这一结构特点,在歇后语的英译过程中,也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再现的。因此,析字类歇后语的英译,只能将后半部分表达的实际意义译出来。如“师字少一横——真帅”,可根据上下文译为“beautiful”、“graceful”、“smart”等。

虽然在这种翻译方法中,原文最大的特色,即利用字形信息造成的诙谐和幽默,无法在译文中体现出来,但这不是译者的责任,而是由于两种语言间存在着固有的差别。汉字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拼音文字,构字法与汉语完全不同,英语的单词与汉字在字形上可以说有天壤之别。利用析字手法创造出来的汉语歇后语,直译不通,套译不行,解释或加注也行不通,只能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因此,在析字类歇后语的英译过程中,字形信息的缺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种语言都不可避免的带有某一民族文化的印记,是该民族文化的积淀,而作为用一种语言来阐释另一种语言的文化交流手段的翻译活动,在交流过程中产生信息缺失,必然是一种文化现象。

三、语体风格的译介处理

不同的语体在语言的运用和修辞手法上,都表现出它们各自特有的风格。歇后语的语体风格主要表现为其特殊的句式结构和它的口语化特征。

首先是歇后语的句式特点。歇后语一般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描述事物的现象,后半部分是对前面部分的解释、说明,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人们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许多歇后语的句式特点,在英译的过程中未得到保留。如: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译文1:A Buddhistmonk one Zhang and two Chi tall can’t touch his head.(沈善洪,2000:501)

译文2:Unable tomake head or tail of——;be all at sea;be completely at a loss;be quite puzzled; be in the dark;puzzled;so confused that one hardly knows whether he is standing on his head or hells. (吴光华,1997:946)

译文1用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来翻译原语,译者采取异化策略,力图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译文2采用归化策略,提供了多种英译,大都是单个的短语,容易理解,但原语中的两部分结构特点在上述译文中都没有得到再现。

又如:

徐庶进曹营——一语不发。

译文1:Not utter [say]a word;hold one’s tongue;keep one’s mouth tightly shut.(吴光华,1997,2882)

译文2:Hold my tongue to begin with.(转引自包惠南,2004:201)

由于该歇后语涉及到中国的典故,因此两则译文都用了归化的翻译策略,用一个简单的短语翻译原语所表达的意义,原语的结构特点在翻译的过程中流失。

从译介学的角度来看,无论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只要译者的翻译能够起到文化交流的目的,这种翻译就是成功的。翻译就是交际,译者的责任之一就是避免文化的冲突,译者的译文是能够让目的语国家的读者所理解,不一定非要拘泥于译文的形式。因为译者在选择译文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如果因为忠实于原文的形式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进而影响到两种语言的交流和沟通,那就是舍本逐末了,翻译活动便起不到它所应有的桥梁作用。因此在歇后语的翻译方面,归化翻译随处可见。而歇后语本身所特有的结构信息缺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是歇后语的语言风格。

口语化、简洁凝练、幽默俏皮、比喻形象是汉语歇后语的风格特点。在歇后语的英译过程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表达形式和风格的不同,语言风格信息的流失也就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如: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译文1:When the cat's away,the mice will play.(吴光华,1997,2206)

译文2:In the kingdom of the blind,the one-eyed man is king.(赵桂华,2003:190)

译文3:When the tiger is away from themountain,the monkey proclaims himself king.(北外,1995:868)

原语前后两部分为两个对称结构,较为口语化,比喻生动形象。译文1、2都采用了归化策略,套用了英语中现成的表达方式,译文喻体发生了转换;译文3则保留了原语的喻体。但三则译文都是主从复合句,更加倾向于书面语特点,原语中的口语化特征消失了。同样的,使用解释性增补等方法翻译的歇后语,尽管在直译的基础上补充解释了歇后语的真正意义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但歇后语本身简洁凝练、朗朗上口的口语化风格也悄然流失。

歇后语英译过程中语言风格信息的流失,主要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语言体系造成的。东西方文化不仅在语言的创造上存在差异,在语言的运用层面也同样存在较大的差异。英语是字母语言,表现事物时倾向间接表现,形成了屈折变化和主从复合句等语法手段,在描写事物的同时又反映了事物间的关系,从而使西方语言表现出一种理性的、注重分析的色彩,以严密性和思辩性见长。中国的文字与语法对世界的反映大都体现出直观的特点,汉字语法重意义支点,轻形式配件,其语句构造是依赖语义联系起来的,具有模糊性的特点。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和句式结构上的差异,有时也由于行文的需要,译者在歇后语的翻译中会考虑诸多因素,然后选择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因此,尽管原文与译文的语言风格存在差异,考虑到作者的意图、文本的类型、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要求,上述译文都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及意义。

四、文化信息的译介处理

文化信息的流失是歇后语英译过程中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如上面提到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徐庶进曹营——一语不发”这两则歇后语的翻译过程中,不仅原语的结构特点在译语中未得到再现,它们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也流失了。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例1:等他们赶来增援时,已是“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半个月了”。

译文:But they were too late for a rescue.(转引自冯庆华,2000:153)

由译文看,原文所承载的基于中国民族传统的文化信息出现了缺损。由于这则歇后语涉及中国民俗,译者处理时避开了这一点,只结合上下文,译出歇后语表示的真正意义,如果采用异化处理,将原文的信息原原本本地再现出来,则相信除了少数精通中国文化和习俗的英语读者,大多数外国读者都会变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因此,此处译文中文化信息的缺失,是考虑到英语读者对中国传统民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

例2: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译文1:Lose every time one fights.(吴光华,1997,1478)

译文2:Lose every fight.(转引自冯庆华,2000:154-155)

例3: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译文: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包惠南,2004:161)

例2和例3两则歇后语都含有中国历史人物,但这一文化信息在译文中不见了踪影。两则歇后语的翻译都采用了归化策略,英语读者很容易明白,但原语本身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信息则完全流失。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这些译文显然无法达到目的,但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英语读者,则仍不失为好的译文。

汉语的歇后语承载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信息,特别是许多歇后语含有中国古代人名或地名,或含有中国民间传说或典故,或涉及中华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或宗教,更有许多歇后语与中国文学作品紧密相连。在歇后语的英译过程中,或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或由于行文的需要,译者有时会采用套译或意译的方法来翻译汉语的歇后语,使得文化信息在译文中缺失。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碰撞不可避免,文化冲突与对立必然存在。因此,文学翻译当中,特别是深深植根于中国民族特色的歇后语的翻译过程当中,文化信息的缺损和流失也同样不可避免。既然翻译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文学、文化交流对话的一种手段,只要译文对改善文化生态和人文环境、传播人文精神及建设人类多元文化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它的存在就有其价值和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歇后语翻译过程中的信息流失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首先,由于原文鲜明的民族特色导致译文信息的扭曲和遗失。汉语的歇后语与汉字的音、形、义关系密切,同时又深深地植根于汉民族的文化当中,具有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强烈的民族特色。但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在歇后语的英译过程中,译文很难在内容和形式方面与原文完全对等,存在着大量信息流失的现象。其次,译文的行文和风格,以及对译文所面对的英语读者的考虑,也会造成歇后语翻译过程中的信息流失。此外,还有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及其遣词造句的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从译介学的角度对这种信息流失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及不同译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对于我们研究这一特殊的文学语言及其翻译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翻译过程中的信息流失,使歇后语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为英语读者所了解并欣赏,有着积极的意义。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编.汉英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刘公法.弥补文化喻体意象亏损译法探讨[J].中国翻译,2009,(6).

[6]陆谷孙.英汉大辞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7]沈善洪.中国语言文化背景汉英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唐松波,黄建霖.汉语修辞格大辞典[Z].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

[9]温端正.中国歇后语大词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10]吴光华.汉英大辞典[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11]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12]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13]张培基.习语汉译英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4]赵桂华.翻译理论与技巧[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猜你喜欢
歇后语译介谐音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谐音词的规则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歇后语
歇后语大声读
小布老虎(2016年12期)2016-12-01 05:47:03
歇后语大声读
小布老虎(2016年10期)2016-12-01 05:46:41
歇后语大声读
小布老虎(2016年8期)2016-12-01 05:46:24
绝妙的数字灯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