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金川 袁 满
(湖北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湖北黄石 435003)
论大学生心理安全防线的构筑*
汪金川 袁 满
(湖北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湖北黄石 435003)
文章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诱因,指出大学生心理安全防线的构筑可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和辅导员的作用、运用个别和团体的治疗方法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等来实现。
大学生;心理健康;安全防线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他们处于青春期的末期,身心的发育正逐渐走向成熟;另一方面,作为站在时代前沿的群体,他们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人生课题,比如: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专业知识的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加强等等。解决好这些重大问题,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队伍的培养。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从总体上看是健康的,但我们也无法忽视大学生正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据一项针对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异常或心理健康障碍的约有22.8%,存在抑郁症状的约14%,存在焦虑症状的约17%,存在敌对情绪的约12%”[1]。而不断见诸新闻媒体的大学生犯罪、辍学、自杀之类的负面新闻,使社会公众开始广泛关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为之忧虑。
当前大学生在学习上的心理障碍问题主要表现为消极归因、自卑和厌学等方面。
1.消极归因
大学生在成就归因上存在的归因障碍是影响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大学生对于学习效率低下进行成就归因时,往往归为教师授课水平不高、学习氛围不好、教材枯燥陈旧等客观原因。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在研究了人们对于成功和失败的归因后得出结论,如果个体把自己的失败都归因为稳定因素,将会降低工作的积极性。由韦纳的研究可以看出,消极的归因会使大学生失去学习动力,丧失信心。
2.自卑感
自卑感是由于与他人进行过多不必要的比较而产生自我评价偏差时出现的情绪体验。大学生正处于非常矛盾的时期,一方面要处理好自己的学业,另一方面又要协调好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内心矛盾。在校园中,部分大学生由于失败挫折的经历、家庭经济条件或生理素质等原因而产生自卑感。
3.厌学心理
大学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储备阶段,大学生要珍惜有限的学习时间,充分吸收前人积累的优秀科学文化知识,充实自我。但由于受一些主、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轻度的表现为学习被动,中度的表现为对专业课兴趣缺乏,重度的则是根本不学习。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对于交往的需求大大增加,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生活也给予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机会。与人交往交流也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但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上的一些原因导致在人际交往中存在一定的障碍。
1.羞怯心理
当前,部分大学生由于胆怯或害怕而产生羞怯心理。由于这种羞怯心理的存在,他们在进行人际交流、交往过程中就会产生紧张和不安的感觉,影响了正常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从而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羞怯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但却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现象。过于强烈的羞怯感不利于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也无法充分施展个人的才华,还会导致抑郁和沮丧等不良情绪的产生,进而使人形成怯懦、孤僻的性格,最后甚至可能诱发社交恐惧症,使人精神失常。
2.自我中心的心理
如今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特定的“421”的家庭结构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这样一种心理体现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关心他人、固执和过于强烈的自尊。部分大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只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过于关注自己的兴趣和利益,并以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去处理问题,对于他人的认识和态度毫不关心,固执己见。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自我中心的心理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
3.嫉妒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由于某些方面不如其他同学而逐渐产生了一些愤怒和羞愧的情绪。虽然适度的嫉妒心理对个体的发展有其积极意义,但过度嫉妒就会使大学生很难以平和的心态去和他人交往,从而使他们的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产生交往障碍。
情感障碍,又称心境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的高涨或低落,或两者的交替出现。人的情绪有两面性,当前大学生情感障碍表现为:情绪的高涨、情绪的低落、焦虑、恐惧、情感爆发、情感倒错、矛盾情绪、情感淡漠和情感脆弱等。其中比较严重的有以下几种。
1.焦虑
焦虑是一种因为缺乏足够能力去应对预期威胁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体验。部分大学生往往在没有充分的事实根据的前提下,对自己的健康、前途等问题感到焦虑、恐惧,甚至会伴随有出汗、心悸和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考试焦虑和就业焦虑在大学生中比较常见,由于担心考试失败和毕业即失业而产生焦虑。适度的焦虑能促使大学生珍惜宝贵的学习时光,自觉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但过度的焦虑则会威胁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2.抑郁
抑郁是一种以长时间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情感障碍,也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常常表现为心境不良、自卑、对学习和社交活动丧失兴趣,严重的会丧失对生活的信心,甚至结束自己的生命。上海体育学院师生对上海市10所高校的上千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9%的大学生存在抑郁情况[2]。长期的抑郁会导致反应迟钝、睡眠质量降低、精力不足,影响大学生的成才效率。
由于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从生理角度看,大学生正步入人生的顶峰阶段;从心理角度看,大学生正处在接近成熟却又没有真正成熟的阶段,这就使得他们面临着许多成长中的“烦恼”,如: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等等[3]。
尽管社会公众对于高考这种“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制度诟病已久,但时至今日,我们仍然无法找到一种能够彻底取代高考的人才选拔制度,这就决定了高考“指挥棒”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反映在现实中,我们中国的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都必须服从于高考“指挥棒”的调遣,教育的核心就是为了考试,父母和中小学教师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发展,对于孩子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基本上是空白。单一的教育模式、高压的成长环境容易使青年学生产生诸如敏感、自卑、抑郁、偏执等不健康的心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了现代人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同时,网络也日益成为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渠道。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关注国家的大政方针、国家经济的发展及社会的热点新闻,增加对社会的了解。尽管网络具有非常多的优点,但其有一个致命的缺点——信息的准确性无法核实。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孙柏英所说:“不排除有些人出于个人目的,在网上发表不实言论,而经网络迅速传播后,会形成很坏的影响。”[4]在现实中,网络上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信息,例如一些霸权主义国家控制着世界新闻发布的内容,肆意诋毁其他国家的形象;各种邪教组织、恐怖组织和种族主义在网络上发布迷信、恐怖、反动信息,煽动群众反对政府,破坏社会的稳定。这些不良信息对于世界观和人生观正在形成时期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随着高校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早已失去“天之骄子”的光环,面临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我国高校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0%左右,而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情况,有86.3%的学生并不了解,还有部分大学生排斥谈“就业”的问题,不愿意直面这个问题[5]。大学生们一方面背负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寄予的厚望,另一方面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求职路上处处碰壁,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失落和矛盾。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指高校通过一定的心理测量工具,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量,将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并分类保存的档案材料。早在2004年,我国教育部就在直属院校设立试点,测试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为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目前已有许多高校采取这种做法,在新生入学时除了对学生进行生理健康检查,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进行测试。通过为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既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心理健康状况、智力程度以及气质类型,又可以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大量的真实材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存在心理健康隐患的同学也可以进行有效地教育预防和干预。同时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也是高校强化管理的一个趋势,高校的管理不应该仅仅只是对教学设施和教学秩序的管理,还应该包括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的管理,最终使大学毕业生成为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激情、勇于追求理想的群体,对于自己、对于社会、对于国家都有着美好的设计。但是大学生同时又具有感情脆弱、知识经验储备不够的缺点,对于事物的认识和判断往往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当大学生遇到理想和现实的反差时,往往会陷入内心的矛盾,从而引发各种心理疾患。
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作用就是要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放弃对于未来不切实际的设计,客观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认识到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寻找内心的平衡,舒缓由于不满社会现实而引发的消极情绪。我国目前针对高等院校全日制大学生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5 门课程[6]。
这5门课程的开设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各有侧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以道德的力量促使大学生提升自我内在修养,以法律的力量规范自我行为,达到身心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有助于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大学生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应对实践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世情,能自觉抵制社会中错误思想和言论的影响。
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课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完成向成熟社会人过渡的过程中发挥着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可以说是处于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一线。由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因,他们接触学生的机会比较多,所以对学生的情况也较为了解;而且高校辅导员本身学历层次比较高,也都接受过心理辅导方面的学习、培训,所以高校辅导员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一般来说,真正患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在学生总数中所占比例很小,大部分同学的心理问题都属于适应和发展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辅导员完全可以进行疏导、解决。对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辅导员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并交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及时的救助与治疗。
目前各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并配备有具备专业资质的人员接受学生的心理咨询。但由于青年人所特有的闭塞心理,大学生即便有心理上的问题也羞于主动寻找心理救助。因此高校应改变过去心理咨询与心理救助的被动性,对那些心理健康测试中存在问题的学生给予主动地帮助,对其进行有计划地心理治疗。通过前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辅导员的预警,可以筛查出大学生中心理疾患严重者。针对这些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个性特点,组成由其同学、朋友、家庭、教师、辅导员和专业心理治疗人员构成的心理支持及治疗系统,对其进行有计划的心理辅导与治疗。
最早将团体治疗方法运用于实践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雅各布·莫雷诺,他最早将团体治疗方法运用于帮助监狱中的犯人学会如何与人正常交往。区别于传统的个别治疗,团体治疗具有非常多的优点:例如小组成员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可以提升自己的自尊;因得到其他组员的帮助而对集体充满归属感;通过小组内部的交流改善成员的交往能力、提高社交技巧;在小组内部进行情绪宣泄,缓解痛苦并得到同类心理健康问题组员的抚慰;通过小组成员心理健康问题的好转,得到启示与希望。具体的团体治疗可以由专业的心理教师组织同类心理健康问题的同学组成小组,定期开展小组活动,运用小组讨论、行为训练、角色扮演和团体游戏等方式来进行治疗。
[1] 申志英,李国军.转型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7-8.
[2] 李雪林.上海体院对沪上10所高校千余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N].文汇报,2010-02-05.
[3]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
[4] 王俊秀.学者热议网络监督称网络民意有利社会稳定[N/OL].(2009-01-23)[2011-01-14].http://news.sina.com.cn/c/2009 - 01 -23/064217101284.shtml.
[5] 王文仁.浅析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6] 李守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的反思与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67-70.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Safety Prevention System
WANG Jinchuan YUAN Man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Hu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Huangshi Hubei 435003)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mental problems,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s,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safety prevention system can be realized by establishing the psychological files,giving full pl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and the role of counselors,using individual and group therapy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mental health;safety prevention system
G643.1
A
1671-7422(2012)03-0075-04
10.3969/j.ISSN.1671 -7422.2012.03.018
2012-02-14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进行情商教育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jytz032。
汪金川(1980— ),男,湖北黄石人,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尹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