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齐 斌
(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 福建·福清)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一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在工业化后期,产业结构存在软化趋势,实际上就是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相互融合,使得服务业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软化趋势。因此,作为产业发展规律的内在体现,产业融合趋势对一国产业结构优化起推动作用,它不仅使产业边界日趋模糊,甚至消失,还使得产业结构呈现技术集约化,推动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转化。作为服务业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流业,与产业融合进程相适应的微观组织创新活动,也在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这种组织创新与重构活动作用于产业结构优化的机理,是通过社会集成物流服务组织来实现的。
近年来,物流业出现的产业融合趋势使得物流企业的业务边界、市场边界不断扩展,不仅包括订单履行、采购销售、技术及原材料获取以及客户服务等,而且还涉及到更复杂的关系,如多供应商对多制造企业、多制造企业对多客户的多点、多级运行。正是由于产业边界拓展导致的这种复杂性,使得组织间的交流以及信息传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就变得很复杂,相关信息扭曲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导致过量的库存、生产能力的闲置以及生产和物流成本的提高。而第三方物流企业各自为政的组织架构,不足以整合社会所有的物流资源,解决物流瓶须问题,达到最大效率。于是,一种新的外包选择开始出现——企业向单一组织外包其整个供应链流程,从而形成了一种社会集成的物流组织形式。
社会集成物流组织主要是对买卖双方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一种广义的现代物流集成管理的业务模式,涉及预测与需求计划、库存管理、成套服务、分销管理、采购与订单管理和客户服务管理等多个方面。在解决企业物流的基础上,整合社会资源,解决物流信息充分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的问题,这是任何一家传统物流组织所不能单独提供的。虚拟化是社会集成物流组织的首要特征,它通过信息流动来沟通企业之间的供应链联系,实现虚拟生产与虚拟物流,形成多主体、网络化的虚拟企业。这就使得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越来越具有成为生产要素的积极意义,产业关联的边界得以大大拓展,物流业的产业融合得以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内涵转变:从物质瓶颈到信息瓶颈。产业结构整体效应的发挥,并不取决于其中最强的部门,而是取决于其中最弱的部门。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构瓶颈”。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中,产业关联的基础是物质流,其结构整体效应的发挥直接受制于结构性的物质瓶颈,也就是部门间生产能力的比例关系失调问题。在产业融合过程中,随着信息流对物质流支配和主导作用的增强,信息流逐步替代物质流而成为产业关联的主导性基础。相应的,产业结构合理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也由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瓶颈转变为日益突出的信息瓶颈,既信息流缺乏或者阻塞所造成的产业间信息分割与不对称。信息瓶颈源于大工业生产的分工协调方式,传统产业分工越是细化,产业关联越是复杂,部门之间信息瓶颈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对于传统产业分工带来的信息瓶颈而言,产业融合本质上是和信息瓶颈相排斥的。信息化虽然减少了传递信息和进行协调的时间和费用,大大改善了信息处理与传递,但并不能彻底改变“信息不完全”这个基本假设,因此产业结构中信息瓶颈的内生性依然存在。正是由于信息瓶颈体现出来的产业间信息离散和非对称性导致了有限理性的行为主体在部门间的投资与生产的供求失衡,也就是物质瓶颈。
(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涵转变:产业结构信息化。在产业融合发生的条件下,由于其形成的结构条件是信息成为经济主导性的要素、信息技术成为产业核心技术以及互联网成为产业运行的主要平台,所以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将更多地表现为结构信息化的基本特征而不是传统的三次产业依次演进的规律性。
所谓的产业结构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各部门普及运用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部门间信息系统的互联、集成以及关联一体化。产业结构信息化不是各产业内信息化的简单加总,而是作为产业结构有机整体意义上的信息化,以经济主导性的信息资源、信息核心技术以及互联网产业运作平台为标志性特征的,是在产业融合条件下作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本表现特征的。
(一)社会集成物流组织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现代企业的竞争,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不仅局限于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对供应链的竞争。随着供应链中成员数量和分布地域的扩大,企业信息化集成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企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流通的迂回路径越来越长,随之而来的企业对信息时效性、准确性、集成性的要求就日益苛刻。因此,信息的孤岛性、供应链的“牛鞭效应”就越来越成为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瓶颈,并成为产业结构整体效应发挥的结构性瓶颈。目前,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解决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失真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由于是供应链管理中一个固有的现象,因而不可能有效根除,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信息失真的程度有所减弱。现有消减“牛鞭效应”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加强链条上各接点企业间的信息共享。这方面融合条件下出现的社会集成物流组织将大有用武之地,其提供的有效平台达成企业业务流程的重组,并通过供应链的信息整合、业务同步,进而实现供应链的组织协同来尽可能地消减“牛鞭效应”。
1、供应链的信息整合。即信息和知识通过社会集成物流组织在供应链各成员中实现共享。企业通过分享需求信息、库存状态、生产计划、销售计划、交货计划来改进供应链流程,实现上下游间业务过程的整合与紧密衔接,达到协作预测和补货的目的,能有效消除由价格补货、环境变异和短缺博弈等造成的牛鞭效应。
2、供应链的业务同步。社会集成物流组织通过本身的业务行为使供应链上各企业通过内部的接口与之相连,社会集成物流服务组织实行实时控制、销售跟踪、商品调运、包装运输、电子付款等贸易环节的电子化处理,利用这些接口,企业可以做到采购、销售、库存、财务等业务的同步,实现柔性管理。通过以上综合运行,达到组织之间的业务高度同步,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业务同步。在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活动实现同步的基础上,由社会集成物流组织牵头,建立同步预测机制,实时地获得下游的真实需求信息,提高预测的精度,及时准确地进行订货,消除预测不准和批量订货等造成的牛鞭效应,真正做到按需生产,保证供应。
3、供应链的组织协同。在业务同步的基础上,社会集成物流组织进而实现供应链上企业的组织协同,其相关组织功能延伸到各成员企业内部,在其管理下,各企业在统一的环境中,实现原料、半成品、产成品的有效流动与协同管理。运用供应链协同、分销商一体化和供应商管理库存等技术,能够减少库存失衡和企业间实现库存共享与转运调拨,使他们无需再各自持有高额库存。
(二)社会集成物流组织与产业结构高度化。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结构高度化在产业融合条件下将更多地表现为产业结构信息化的基本特征。社会集成物流组织推动产业结构信息化,进而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动态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互联阶段。企业物流组织由内部一体化向虚拟化、网络化发展,物流企业强化内部信息网络化和标准化建设,构建基于Intranet的MIS等,并能够通过网络实现消费者与企业、企业间、企业内部信息的有效交换,出现了电子商务与物流业相融合的态势。在这一阶段,制造企业可以委托物流企业进行供应商选择、制定采购计划、进货并将物料存放在物流企业的仓库中,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随时调取自己所需要的物科;半成品或者成品一离开生产线,立即进入物流企业的仓库,再由物流企业组织分拣、配送等后续业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的库存风险,甚至实现零库存;同时也借助物流企业先进专业的服务体系缩短了企业产品生产周期,加快了资金的流动,提高了服务质量。
2、集成阶段。这一阶段,供应链上各部门开始全面考虑和评估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中的各种成本与收益,从而提出产业间信息系统的平衡与协调问题,要求实行产业间的信息系统集成。制造企业只负责产品在生产线上的活动,原材料出库、产成品入库、不同加工阶段的产品在生产线之间的搬运等过程都交给物流企业来做。这就需要社会集成物流组织进入企业生产部门并充分了解生产流程,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改造方案,这些做法可以很好地保证企业的物流专业化和效率,也有利于企业运作流程从根本上得以改造。但同时,也决定了制造企业必须付出相当大的成本来进行这一改造,而社会集成物流组织也需要配备与企业配套的物流设施和管理系统,双方在博弈过程中逐步同步,从而实现产业间信息系统的平衡与协调。
3、成熟阶段。这一阶段,各种与信息技术发展与运用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及运作机制不断完善,使得物流企业与物流服务需求企业的关联更加密切。借助社会集成物流组织高层次的专业物流人才及管理经验,企业物流业务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实现从战略到操作的、具备个性化特点的重新设计规划或者改造重组,企业还可以通过将这部分操作,诸如货物信息追踪、仓储信息管理、客户反馈信息收集分析、逆向物流数据分析等业务外包给社会集成物流组织。
长期以来,我国存量物流资源分散的格局使得物流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比较严重,成为阻碍产业结构整体效应发挥的结构瓶颈。如何整合这些物流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是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社会集成物流组织具有完善的物流信息网络和强大的物流信息搜集和利用能力,它可以不受约束地去寻找每个领域的行业最佳供应商,突破了可用物流资源的局限,整合了社会物流资源,为客户提供最佳物流方案,达到最高效率,从而能促使产业结构动态高度化与合理化,是今后我国物流业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1]周振华.信息化与产业融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于刃刚,李红玉等.产业融合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周振华.信息化及产业融合中的结构高度化分析.东南学术,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