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卫国
(大连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瓦房店)
目前,很多学者、公众、政府官员都在大谈新农村建设,报纸、网络、杂志上这类文章也很多,然而所见改革历程的多,宏观调控的多,具体措施的少,到底什么是新农村建设也没有定见,各地财政也没有专项拨款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凡是投入农村的都算。《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但到底生产怎么算发展、生活怎么算宽裕,没有标准。村容整洁,难道家家都住新房、街道都是柏油路就算村容整洁了?即使达到了这样的要求,农民也不一定幸福。这种做法可谓是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因为农民有其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如果不改变,就永远比不上城市。纯粹的农村生产方式基本还是自给自足的,除了卖出一部分粮食用于弥补种地成本和日常花销,剩余的留做自用。常见的蔬菜也是靠自己种。如此来看,农民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了,而且还自得其乐,不挺好吗?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假如说农民从生到死、子孙延续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不与城市打交道,那么以原来的那种生产生活方式还可以,否则,农民的生活将会变得非常惨淡。而农民却有两个不得不与城市打交道的机会。
一是教育。中学以前还可以,上了大学问题就来了。农村是没有大学的,要上就只能去城市,而城市的费用是很高的,学费对于农民家庭来说就是天价。生活也要靠钱来维持,不像农民靠自己种就能获得。这样,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就不能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因为农民收获的是物质,不是直接的金钱,而城市人收获的是直接的金钱,这些金钱相比农民卖农产品的收入来说多得多。也许有人说,现在农村靠卖粮食、水果、蔬菜一年也能收入好几万,毫无疑问,确实有,但只是少数。从2006年政府报告就可见一斑: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587元,相差三倍多。在目前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也不可能定的太高,否则将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因此,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不可能很富裕。
二是医疗。假如农民一辈子只有头痛感冒之类的小病小灾,买两颗药就可以搞定,但如果得了什么大病,那就完了,只能到城市来治疗,等待农民的将会是各种各样的检查和各种各样高昂的费用,这一花费将耗掉农民数年的积蓄,对农民来说简直就是天灾。
这个道理就像在低收入地区挣钱然后在高收入地区花,吃亏是必然的。如果倒过来就好多了,就像城里人到了农村总感觉东西便宜得要命。
由此可见,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在与城市的竞争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农民的生产是自给自足的,创造不出多余的财富拿到城市去花。那怎么办呢?不能靠政府补贴,政府没那么多钱给全国9亿多农民,农民只有自己转变生产方式才有活路。简单说,就是两个化:一个城镇化,一个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意味着农民也像城市人那样生活,每天朝九晚五的上下班,到了周末就休息,每月领一份工资,然后购买自己需要的物质。而不再是一年到头起早贪黑的下农田干活。人们居住的周围不再是黄绿交替的农田,而是各种各样的工厂和商店。这样的话就需要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就会占用大量土地,耕地问题就会成为主要的矛盾。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推行“太空育种”。笔者认为,这是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由这种变异品种种出来的果实不仅体积大质量重,其中的元素含量也更加丰富多样,对于我们中国如此众多的人口无疑最适合不过了。“太空育种”意味着小面积的土地可以产出大量农产品,那么耕地问题就解决了。“太空育种”的推行还需要政府来做,因为目前还有许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还有很多种类的粮食蔬菜没有变异。这些种子的引进、试种都要花费巨额资金,如果由企业来做,可能会增加许多引进成本,造成农产品价格攀升。因此,较好的策略是由政府来做,政府现在每年都要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农业开发,而收效甚微,只能满足当地人基本生活需要,不如转而开发这种高科技品种来长远地满足所有人的生产生活需要。
农业产业化就是要实现农业的大规模生产,不是为了自己自足,而是为了盈利,为了获得更多的收入。但这种方式不可能在全国都能实行,它会受到地形的限制。丘陵和山区是不可行的,在这些地区农田被分割成一个个小块,并且还有一定坡度,即使费尽力气连成一大片,也不能进行机械化收割。即使农民加入了某个协会也无济于事,销路是畅通了,但地还是那么点地,产量还是那么点产量,没有更多收入。所以,这种方式只能在平原地区进行。简单来说,就像国外的农场主,他拥有大面积的土地,然后雇人来耕种,收获的农产品主要用于销售。这种方式的实质和企业一样,只不过工人加工的东西不一样而已。这样,这位农场主获得的财富就可与城市人一较高下。
综上所述,新农村实质上就是打破以往的自给自足的方式,实行一种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农村要么就发展城镇化,要么就要想方设法创造更多的农产品销售,否则单靠以往的小生产,永远不可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