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波
(延边人民广播电台,吉林延边133000)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做了明确指示:“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党报党刊、广播影视节目、出版物等译制播出出版”,由此看出中央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大众传媒异常发达的21世纪,如何利用媒体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来实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保护是传媒界、音乐学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试以延边电台朝鲜语频率音乐节目 《吴美兰的民谣广场》之《教唱民谣》专栏为例,探讨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广播媒体在传承少数民族音乐遗产中的作用。
延边电台朝鲜语频率 (FM94.9)的 《吴美兰的民谣广场》是一档以传播朝鲜族传统民族音乐为宗旨的节目。每周末播出的《教唱民谣》专栏是 《吴美兰的民谣广场》的子栏目,开办于2006年11月,至今已举办5年,共播出节目250多期。民谣传授过程是该节目板块的传播内容。民谣教唱节目从开办至今,已邀请了姜信子①和金顺姬②在节目中传授南道民谣③和京畿道民谣④的演唱技巧。为了确保受众不仅能学会而且能还唱得有味儿,在传授的过程中,两位教师都是采用以曲目为中心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即,传授民谣的教师在具体的曲目传授过程中并非是简单地教授歌曲的旋律而是一句一句地详细讲解该曲目乐句的润腔的方法,弄音⑤的处理,长短的感觉等方面的内容。5年的时间里,《教唱民谣》专栏共向受众传授南道民谣20多首,京畿道民谣30多首。
在民谣传授的现场,民谣教师1名,学生2名,民谣教师仅采用杖鼓为学生伴奏,节目主持人既充当主持人的角色又充当学生的角色。在教学的过程中,主持人先以较慢的速度念三遍歌词,让受众进行记录。然后,民谣教师一句一句进行“口传心授”的教学,同时主持人对具体的润腔方法进行详细的记录。一段结束之后,主持人根据自己的记录向受众做提醒。在一段结束的空隙中,主持人和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疑问及时地与民谣教师交流,以供其他受众借鉴。最后进行复习。2006年8月该节目开始了网络视频同步直播,在网络覆盖的地方,受众可以在延边电台的网站及时下载到最新一期节目的音视频,进行反复学习。一首民谣教唱结束后及时开通热线,鼓励听众在节目中演唱刚学过的民谣,并及时请民谣教师指点迷津。通常40分钟的节目,参与节目的热线都能保持在6到9条。
作品和音乐风格是朝鲜族民谣传承的主要内容和任务。音乐传播学认为:“音乐传播是保存音乐风格或音乐艺术作品的唯一技术手段。”[1](P129)因此,借助广播这一现代大众媒体,以广播电台节目为载体向受众播送民谣的演唱方法的尝试,实现对朝鲜族民谣作品和曲风的保存。
关于朝鲜族民谣作品的保存,主要分两方面来考察。一方面是在传播机构即电台中保存作品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通过电台传播之后,作品在民间群体中保存作品的可能性。
1.通过电台存档的保存
在节目直播教唱民谣的同时,栏目组还同步进行了数字化的录制,因此一批由教师、学生或是听众参与时演唱的南道民谣和京畿道民谣的经典曲目都保存在了广播电台计算机的节目库里,同时也同步传到了网站的服务器上。和民谣一并保存了下来的还有朝鲜族先辈们传承民谣时采用的 “口传心授”式的说明,这部分资料也是最珍贵、最有研究价值的资料。之所以珍贵,一方面是因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地道的“口传心授”式的民谣教学音像资料很少;另一方面,民谣演唱技巧的积累不仅仅只是依靠上辈教师把自己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传承者,而且还需要传承者在日后漫长的演唱、学习中不断地积累和摸索,因此但凡是掌握了高超的民谣演唱技艺且在当地很有影响力的传承者多已年过半百。因此浓缩了深厚的传承历史和个人探索经历的民谣演唱技艺就显得尤为珍贵,应该要及时的进行保存。难能可贵的是,在姜信子70高龄的时候,延边电台朝鲜语广播《教唱民谣》专栏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连续保存了姜信子传授南道民谣的音频、视频近80个。南道民谣的曲目、演唱、教学法的保存为日后的进一步传承和研究创造了前提条件。《吴美兰的民谣广场》 之 《教唱民谣》 的实践表明,广播节目不仅能很好地保存传统民谣的曲目,而且还能保存这些传统民谣曲目的传授方法。这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产业化流水线上的唱片所不及的。
2.通过民间流传的保存
朝鲜族民谣通过无线电波从电台传播出去被受众接收之后,就开始进入民间传播了。与其他民谣欣赏类节目相比,《教唱民谣》作为一档以展现民谣传授过程为节目资源的节目,因包含了极为详细的演唱步骤和技巧,所以受众能更准确地掌握民谣教学中的作品。这样,通过无线电波播送出来的音乐信息直接输入听众耳朵并在听众的大脑神经元中进行记忆与保存。对于单个的听众来说,或许只能保存几首民谣作品,但是民间凭借人多的优势,具有很强大的“储存空间”,能保存的民谣作品数量浩繁。这些浩繁的作品在受众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中被不断的强化,直至形成一种稳定的群体性记忆。
因此,从延边电台朝鲜语广播《教唱民谣》节目传播出来的民谣作品最终能实现在民间的保存。
“民歌最大的生命力在于个性化,她是一个民族最独特的东西。”[2]中国朝鲜族的祖先以本民族的审美为指导,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艺术实践中形成了本民族民谣的曲风。中国朝鲜族认同并接受祖先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的音乐风格:富有音乐动力的长短⑥、多种形式的弄音、独特的发声等。在朝鲜族民谣所依存的传播环境没有受到城市文化冲击的时候,朝鲜族的年轻群体能够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进行学习和传承。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流行音乐的风靡以及当代年轻人对流行音乐的盲目崇拜与模仿,会唱朝鲜族民谣的人数呈缩减态势,即便有青年人能唱朝鲜族民谣,也是经过通俗化作曲手段改造过的。由此可以看出朝鲜族民谣曲风比民谣曲目的传承面临更大的困难。
在此背景之下,《吴美兰的民谣广场》及时推出了《教唱民谣》专栏。在传授的过程中,民谣教师摒弃了试唱、乐理等现代音乐理论,以歌词为学习记忆的基础,逐句传授朝鲜民谣的演唱风格。学习者在教师一句句的教唱中学会旋律的走向,在详细的讲解中学会曲风的把握。这样的传播方式极有利于没有经过专业音乐训练的民间人士学习掌握朝鲜族民谣。《音乐社会学》认为:“音乐正向传播与反馈(传播)的长期双向交流,使民族的、地区的或历史的音乐风格得到群体的共同认同并以相对稳定的形态确立,从而成为民族民间音乐艺术独特性的标志。”[1](P129)如果朝鲜族的先辈们所做的工作是使音乐风格得到群体性的共同认同并使之稳定成固定形态的话,那么包括《教唱民谣》专栏在内的朝鲜族传统音乐类节目所做的就是强化这种音乐风格,固守住朝鲜族民间音乐在当今城市化生活中最后一片净土。
目前,因基本乐理、视唱等音乐常识在民间普及有限,以及朝鲜族音乐特性无法被西洋记谱法完整记录等客观原因,依靠乐谱来传承朝鲜族民谣不太符合现实情况。另外,在延边关于朝鲜族民谣的音乐唱片主要是新民谣,传统民谣数量极为有限。再加上音像制品由于是单方面接受,传授双方不能产生交流,缺乏互动性,所以,唱片传播也不是传承朝鲜族民谣理想的传播方式。因此,朝鲜族民谣的传承传播模式主要还是依靠民间音乐的自然传播模式。在这种传播模式中,“传、受双方除了能传递声波的空气做介质之外,没有任何智力媒介和技术媒介的介入。”[1](P132)在这种自然传播框架内的个体到群体的口耳接力传播纵然有很多诸如交互性、生动性、情感性、灵活性等优点,但是也有很多缺点,其中传播的空间范围较小,受众面窄,传播效果模糊是最突出的缺点。这样的劣势完全不能与城市化中呈 “爆炸式轰炸”效应的流行音乐传播相抗衡。因此,有学者撰文呼吁:“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原动力的音乐传播活动,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结合时代的特点,综合运用现当代的多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来加强传统音乐文化的推广和传播。”[3]延边电台朝鲜语频率 《吴美兰的民谣广场》 的 《教唱民谣》专栏,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这样的呼吁,革新了朝鲜族民谣在自然传播中存在的固有劣势。
在《教唱民谣》 专栏的运作下,除传统的自然传播、乐谱传播、音像制品传播途径外,朝鲜族民谣还获得了无线电广播、网络多种传播途径。这些传播途径相互交织在一起,你中有我、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弥补,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局面,共同承担着传播朝鲜族民谣的使命。
1.通过无线电广播传播
朝鲜族民谣以《教唱民谣》专栏的形态,借助广播搭建起的便捷空中通道,可以实现远距离、大范围、及时传送,尤其在边远地区和基础设施薄弱地区,广播更能发挥廉价、易得等优势,让处在农村的听众足不出户就能通过收听广播学习民谣。自此,朝鲜族民谣成功地克服了在民间自然传播模式下传播空间范围较小,受众面窄的弊端。同时,节目中开通的听众参与热线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自然传播交互性的长处。
2.通过网络传播
广播借助网络的优势突破了时空限制,具有即时性、反复性、主动性、交流性、自由性的优势,成为当前最受大众欢迎的传播形式之一,尤其受到青少年的喜爱。通过网络不仅能同步收听、收看朝鲜族民谣的传授过程,而且还能下载往期节目的音、视频进行反复的揣摩和学习。另外,通过网络受众还可以发表评论,及时反映自己的学习愿望。这种新颖的方式,满足了青少年一代学习方式,是朝鲜族青少年学习本民族传统民谣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此外,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朝鲜族民谣的另外三种传播方式——自然传播、乐谱传播与音像制品传播并没有随着广播和网络两种传播方式的加入而退出历史舞台,它们依然为朝鲜族民谣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譬如,在广大的农村乡镇,艺人们之间的交流依然在使用音乐的自然传播方式;在专业的院校学生们依然使用乐谱提供的信息演唱朝鲜族民谣;在朝鲜族家庭有人在利用CD唱片反复模唱朝鲜族民谣……因此,不同的传播方式满足了不同环境下、不同受众接收、学习朝鲜族民谣的需求。
从理论上来说,朝鲜族民谣通过广播节目形态的 《教唱民谣》的传播效果应该要比自然传播状态下的传播效果好。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有利因素能促使 《教唱民谣》专栏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1.传播目的明确
《吴美兰的民谣广场》之《教唱民谣》专栏与一般性民谣介绍或欣赏性节目最大的区别是传播目的不一样。前者直指民谣传承的目标,后者的传播目的是对民谣一般性的了解并不做传承的要求。正是《教唱民谣》有让受众传承民谣的渴望,因此,将民谣与教学结合起来,将民谣口传心授的过程整合成自己的节目资源,将民谣教学化为自身传播的主要内容。《教唱民谣》专栏不仅希望受众了解民谣,更希望受众能学会民谣,做合格的民谣传承人。
2.主持人引导准确
一档节目的成功离不开主持人的因素。虽然从表面上看,在《教唱民谣》专栏中,主持人没有教授受众民谣,因此没有处在节目的核心位置。但是,主持人却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即引导者的角色。因大部分的受众都没有受过专业音乐训练,因此,在民谣的教学过程中,引导者必须把自身在当场学习中的一些感受以及难懂、生涩的专业术语深入浅出地诠释给受众,还必须分析比较不同唱法 (南道民谣与京畿道民谣)之间的区别,以便让受众能尽快地理解。这就要求主持人必须有较高的朝鲜族民间音乐的理论素养和声乐学习经历,并且了解受众的求学心理。主持人吴美兰是土生土长的延边朝鲜族人,热爱、熟悉自己的民族音乐,是延边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音乐理论研究方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音乐理论基础扎实,有三年的声乐学习背景。这些有利条件确保了她在节目中引导受众学习民谣时游刃有余。
3.传播渠道多样
《教唱民谣》专栏采用了广播、网络视频同步直播的传播方式,这样广播、网络、音乐唱片、乐谱、自然传播共同组成了今天朝鲜族民谣传播的多元化的语境。多元化的传播语境对应的是多样化的受众,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扩大了传播的影响力。
为了更好地说明《教唱民谣》专栏的传播效果,我们以朝鲜族的京畿道民谣为例。据《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史》记载:“分布在中国朝鲜族社会的朝鲜族原创民谣,可按原居住地的地方特色分成三大民谣圈。即延边至牡丹江一带是咸境道民谣圈;丹东至通化一带是平安道民谣圈;吉林至五常一带是庆尚道民谣圈。”[4](P8)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可以判断京畿道民谣原来在延边的基础较为薄弱。在韩国檀国大学留学专业学习京畿道民谣获得硕士学位的金顺姬说,延边保存了少量的发源于京畿道的民谣,但是延边演唱的风格却完全不是正宗的京畿道民谣的风味儿。2006年11月至2009年8月,《教唱民谣》专栏请金顺姬在节目里给延边的听众教唱京畿道民谣。2011年3月再次请金顺姬教唱京畿道民谣。2011年6月开始教受众演唱京畿道民谣《汉水打令》,四个星期的教学周期结束后,2011年7月9日《教唱民谣》开通热线了热线,邀请听众在节目中演唱并与教师交流。当日的节目中,热线参与量达11条。参与的听众,年龄最大的79岁,年龄最小的还在上高二(约17岁)。这些听众从歌词所表达的情绪上以及弄音的处理上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在京畿道民谣基础十分薄弱的延边,没有经受专业培训的民谣爱好者能将演唱难度较大的京畿道民谣唱得那么好,连民谣教师金顺姬都很惊讶!由此可见《教唱民谣》专栏的传播效果确实很好,实现了传承朝鲜族民谣的传播动机。
1.传播渠道不够完善
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朝鲜族民谣的传播途径并非十分完善。通过细分各类传播途径的特性,我们会发现,无线电广播适合于在偏远的农村传播朝鲜族民谣;网络的受众目标是城市青少年群体。而在城市,有线数字电视才是受众选择的主要媒体。在《教唱民谣》现有的传播方式中,与数字电视结缘的传播方式还没有。笔者建议,作为广播电台的节目,《教唱民谣》节目应该要开通图文广播的传播渠道。以此弥补没有收音机的有线数字电视家庭声像同步接收 《教唱民谣》的需要。
2.教学进度仍需考量
作为一档广播教学节目,除了应具备畅通的传播渠道、精彩的讲授之外,还必须对自己的传授对象有深入的了解。这种了解越深入,所设计的课程进度才越具有针对性,教学的效果也才越好。目前,《教唱民谣》专栏的教学进度是每四周教授一首民谣。然而这样的教学进度是否真正符合大多数民谣爱好者,尤其是农民的学习周期?这一问题,仍有较大的探讨空间。
总之,《吴美兰的民谣广场》 之《教唱民谣》的成功实践表明,在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不断遭受现代城市文明冲击的今天,以传统民族音乐遗产为节目资源,以教学形式的广播节目为载体,结合时代特点革新自然传播模式受众面窄、传播范围小等弊端,借助无线电广播、电台网站等现代媒体覆盖范围广等优势来传播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的一种蜕变。在现代媒体的参与下,以教学形式出现的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节目能够较好地实现作品的保存和音乐风格的强化,因此能够达到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音乐遗产的目的,最终实现广播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王燕星.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民歌的现状和发展 [J].集美大学学报,2005,(3).
[3]赵志安.论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下)[J].黄钟 (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4,(1).
[4]中国朝鲜族音乐研究会.中国朝鲜族音乐文化史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注释:
①姜信子,民族声乐家、副教授、盘索哩艺术传承人.延边艺术学院唯一的盘索哩教员,在20多年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了方恩和、金花、卞英花等优秀的声乐人才.
②金顺姬,民族声乐副教授,2003年获韩国檀国大学音乐学硕士.
③指流行于全罗南道的民谣.
④指流行于以韩国首尔为中心的民谣.
⑥朝鲜族民间音乐对节奏循环的一种称呼.在这种循环中不仅包括节拍、节奏的周期规律,而且还包含了速度、节拍的轻重、音调的扬抑以及旋律的性格.目前音乐界只能对其节奏形态及速度进行记录,对其中的节拍的轻重、音调的抑扬还无法记录,还只能靠口传心授或是在朝鲜族民间音乐的熏陶下进行积累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