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调查与思考: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

2012-09-04 03:01李义中安民兵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李义中, 安民兵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一、引言

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我国众多高校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在借鉴国外大学相关经验的基础上而尝试实施的一项工作创新,一般是由高校安排优秀师资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按照师生双向选择的原则,建立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互动模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因材施教。总体上而言,本科生导师制的引入和创新实施给国内高校带来了一次教育理念的更新,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体制因素的影响和本土化模式的欠缺,这种制度的具体实施更多的还是处于摸索阶段,流于形式,相关的研究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教育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省级教改示范专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本科生导师制就是其中之一。该专业自2009年开始在2007和2008级的108名学生中试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了以“四导”(思想上的引导、学习上的辅导、科研上的指导、心理上的疏导)为核心内容的方案。

为了解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为下一步的推进工作提供指导思路和方向,我们组织进行了问卷调查,面向首批参与本科生导师制的学生共计发放问卷108份,回收106份,回收率98%。

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1.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意义

表1 学生对本科生导师制的评价

学生是本科生导师制的主体,也是最终受益者,这项制度是否值得实施和继续推行,学生的评价和认知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83.1%的学生对于导师制在总体上是满意的,认为其是合理的。其中,55.8%的学生认为导师制的实施已经给其带来了一定的帮助。很明显,大部分学生对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比较认可的,而且对于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说,导师制的实施已经开始产生效果。这说明,在本科生中推行导师制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应该说,本科生导师制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转型而出现的,其主要目的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特别是,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这一群体的需要也日益多样化,而班级辅导员原则上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兼顾思想和道德教育,授课教师一般只对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负责,使得许多学生在遇到思想、学习、心理方面的诸多问题时往往缺乏相应的诉求和支持机制,迟迟不能适应大学环境,有的大学生摸着石头过河,越走越迷茫,最后难以自拔。鉴于此,在本科生阶段实行导师制,为大学生在辅导员和授课教师之外提供一个“引路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2.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指导内容和方式

指导内容和方式是本科生导师制的核心,涉及到导什么、怎么导的两大问题。对此,不同的高校在实施时略有侧重。根据关键性变量——导师的职责,可以将国内外的本科生导师制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全职型、学术型、思政型和辅助型[1](P109),其中,以全职型和学术型居多。不同的类型,其适用条件自然就有所不同。考虑到我校是师范类院校,人文教育又是师范类专业,我们把导师制的内容确立为“四导”,即全职型,涉及到思想、学习、科研、心理等四个方面。

表2 指导内容和效果

根据表2,学生认为导师制的内容首先应该是“思想上的引导”和“学习上的辅导”,其次是“心理上的疏导”和“科研上的指导”,仅有极少数的学生选择了“其它”。这表明我校人文教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所确立的指导内容是非常符合学生需要的,具有可执行性。

在“四导”的具体效果上,61%的学生认为导师在学习方面的指导最为有效,思想方面其次,而科研和心理方面的引导偏少。这说明了“四导”的核心在于学习方面的辅导,这是完全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的要求的,但是另一方面,如果过于注重学习方面,可能会影响到导师制的特色,特别是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导师的角色不应该与授课教师、辅导员等其它角色雷同。

表3 指导方式和途径

根据以上调查,79.2%的导师都是以面对面的方式指导学生,但其它方式偏少,这一方面说明了导师对面对面方式的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导师指导学生的方式不够丰富。毫无疑问,面对面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是在当前我校教师教学任务偏重的情况下,师生双方单独见面的机会有限,如果指导方式过于单一,可能会影响学生主动接触导师的积极性。

在指导途径上,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是“小型研讨会”,其次是“指导实践活动” 和“个别辅导”。显然,学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表达渠道,因而有必要适当加强集中辅导的次数,特别是以导师组为单位召开小型的座谈会,引导学生自助和互助,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

3.本科生导师制的主体:导师和学生的角色

导师制的实施中涉及到两大主体:导师和学生,两者缺一不可。两者能否合理履行各自职责,充分扮演角色是导师制能否扎实推进和取得实效的重要因素。

表4 导师角色的扮演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导师的身份认同主要集中于顾问和朋友两种角色,这说明导师们的角色扮演比较成功,符合导师制工作的要求。在角色上,学生希望与导师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导师既是一个领路人,又是一个同伴。同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能与导师进行全方位的交流,而不是仅仅强调于某一方面的指导。这种内在的期望跟整个社会形势和当前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压力密切相关,这更加验证了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现实意义。

表5 学生角色的扮演

根据上表,72.7%的学生没有主动联系过导师,而40.9%的学生认为自身最重要的职责是“主动与导师联系,汇报思想和学习情况”,显然,这两者是矛盾的,这说明在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学生未能充分地扮演角色,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对于导师制的实施处于被动状态。这也说明了在导师制实施的前期,加强对学生的动员工作尤为重要。

4.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其它关键因素

除了指导内容和方式、师生的角色之外,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还涉及到其它众多因素,比如监督机制。

表6 学生对于导师制实施中关键因素的认识

根据上表,96.1%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实施的关键在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81.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对导师的指导情况进行考评和监督,71.4%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主要困难是“导师精力有限,没有时间认真指导”和“配套措施不够完善,流于形式”。这说明学生对于导师制的认识比较客观、深刻,定位准确,符合我校的现实状况,也暗示了他们对于导师制深入推进的殷切期望。

三、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的相关对策与思考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与分析,我校人文教育专业中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两年来,学生是非常认可和支持的,所确立的以四导为核心的指导内容比较合理,各个导师组也都开展了形式各样的活动,在全校范围内甚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笔者认为,本科生导师制要想继续推行下去并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必须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及时转变教育观念是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成效的基础

应该说,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国内许多高校虽已先后实施,但大都效果不佳,后劲不足,究其原因,首先就是教育观念问题,即本科生导师制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对此,一是师生要转变观念,提高参与意识。除了加强前期宣传和动员之外,要以各种形式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参与导师制的师生都能高度重视这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抓,以饱满的精神和热情的态度积极投入其中;二是各级行政部门和有关人员要转变观念,积极配合,包括学校教务处、专业所在院系有关领导、教学管理人员等,要高度重视导师制的实施,做好保障工作。要给参与导师制的师生创造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比如保证师生交流的基本场地条件、创造适当的活动机会、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等,这对于调动师生们的积极性是大有助益的。

2.明确师生之间的角色互动关系是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成效的关键

在本科生导师制中,师生之间的课外交流和讨论是最基本的形式,因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尤为重要。首先要明确两种角色:一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导师要深刻领悟“导”的内涵和方向,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经验和阅历,在充分了解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召集学生进行集中或个别指导,而不是走形式主义,敷衍了事。二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导师制真正的主体,他们也要主动找导师交流,请求给予个别化指导。应该说,本科生导师制的最大魅力在于个性化,个别化指导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最主要的方式,而且学生的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有效激发导师的积极性,产生连锁反应。其次,要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机制,也就是说具体以什么形式、何种途径进行指导,要有明确的互动时间、次数要求,要保证互动过程和结果的质量,这种相对硬性的规定,不仅对师生来说是一种约束,也是后期进行绩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3.构建完善的评价机制是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成效的保障

国内许多高校的本科生导师制曾经轰轰烈烈,最后却不了了之,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绩效管理,师生动力不足。建立评价机制则有助于评估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发现存在的问题。本科生导师制的评价机制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评价主体的确立。主要包括学生对导师的评价、导师的自我评价、领导小组的评价,必要时还可参考辅导员的评价、有关教学管理人员的评价等;(2)评价指标的构建。按照导师的职责,从导师指导的数量和效果、所指导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学生获奖情况、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参与情况、学生论文发表情况、考研和就业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这是本科生导师制绩效评价的一个难点,也是本科生导师制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3)评价方法的制定。应采用阶段评价和总体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2](P136)。

总体而言,由于缺乏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指导导,缺乏各高校在实践中的深化和提炼,导致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国内各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院校应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各自学校性质和学科特点的本科生导师制,最终构建一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全新育人模式。

[1]胡绍元,钟纯真.高师本科生导师制模式选择及构建 [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9.

[2]郭春珍.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困境及对策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1,(6):136.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V eraW an g
导师榜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爱情导师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论法学本科生法律思维的培养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