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徽学研究

2012-08-15 00:46冯剑辉
黄山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徽商徽州科学

冯剑辉

(黄山学院 思政部,安徽 黄山245041)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对我国人文科学研究有长期的指导作用。徽学研究是当代中国人文科学研究中涌现出的重要学科之一,唯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实现徽学研究在新形势下的创新与发展,才能对徽州传统文化,弘扬其精华、摒弃其糟粕,进一步打造徽学研究精品。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徽学研究的强大思想武器。任何人文学科都有其理论基础,徽学研究也不例外,然而在徽学研究中很少有学者专门著文论述其理论基础的。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因为徽学本身尚属一个新兴的学科,其内涵和外延尚缺乏明确的定义,研究者对其学科性质看法亦很不相同。①同时,徽学研究自诞生之日开始,就以独特的资料优势成为学术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断有新的资料被发现,同时还有不计其数的资料等待发现,或者虽已发现但尚未来得及解读。在此种情况下,发掘资料、解读资料成为徽学研究中的一大学术特色,从事理论基础研究多少显得曲高和寡。徽学研究缺乏对理论基础的深入探讨,此种独特的现象引起了若干学者的关注,并提出了加强徽学研究理论基础的若干意见。②笔者认为,加强徽学研究理论基础,最重要的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徽学研究的强大思想武器。

徽学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绝不仅仅因为它是徽州地方史的研究,而是因为宋代以后徽州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了全国先进水平,并保存了遗留至今的大量原始资料,使它能够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典型代表,对它的研究能够为洞察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历史发展的一般状态和基本规律提供有效的依据。因此,徽学研究的主体,首先是对中国古代社会后期历史的研究。迄今为止,构成徽学研究主要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徽商研究、宗族研究、土地关系研究、佃仆制研究、新安理学研究、徽派朴学研究、艺术史研究、科技史研究,等等,无论其具体研究对象差异如何巨大,都是对历史上的徽州的研究,而不是对今天徽州的研究,即便是众多学者在今天进行的实地调查,并不是为了研究今天的徽州,而是为研究历史上的徽州提供必要的资料。徽学研究具有鲜明的史学研究特色,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作为对中国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总结,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对徽州历史社会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指导意义。

胡锦涛同志非常强调尊重历史规律,他曾指出,“人类社会是按照历史的规律和法则前进的。”[1]6科学发展观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新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强调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科学发展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这些论断都是对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2]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思想,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是有机联系、互相促进的整体,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因此,当前徽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在研究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徽学研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徽州传统文化,加强对徽州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

胡锦涛同志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也非常重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他曾指出,“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优秀文化,以众多的创新成就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3]22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把“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明确肯定“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2]

徽州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文化发展的缩影。徽州地区原本是南方开发较晚的地区,东汉末至六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有一定数量的中原汉族移民进入徽州(当时称为新安郡),徽州土著的山越文化逐渐与中原汉族文化融合。唐末五代时期,中原移民再次大量涌入徽州(当时称为歙州),为徽州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技术资源,徽州地区逐步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产业群,如墨、漆、纸、砚等等。徽州文化教育也加速发展,开始摆脱了文化落后的面貌。③宋元时期,徽州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随着外来移民的持续增加和人口的自然增殖,到南宋,徽州已经是地狭人稠了,开始出现了向外移民的记载:“力作重迁犹愈于他郡,比年多徙舒、池、无为界中”。[4]宋代,徽州出现了有明确记载的第一批大商人,如祁门善和程氏的程承海、程承津兄弟、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等等。宋代徽州文化出现了“井喷式”的迅速发展,教育发达、著述繁富、学者辈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儒学大师朱熹与其弟子开创了新安理学,对徽州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宋元时期徽州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上,明清时期徽州文化达到了鼎盛。明代中期以后,徽州商帮掌握了两淮盐业这一财政经济命脉,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人集团。万历年间,谢肇淛认为,“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它二三十万,则中贾耳。”[5]在徽商这个“文化酵母”的物质基础支持下,徽州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并在众多领域走在了当时全国的前列。仅歙县一县,清代即有状元5人,榜眼2人,武榜眼1人,探花8人,传胪5人,会元3人,解元13人,进士296人,举人约近千人。[6]348-355徽州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刻书、徽派版画、徽剧等等,都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并在全国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徽州村落建筑也显示出自己的独特风格,艺术品位有了明显提升。可以说,徽州文化以其丰富的内容、辉煌的成就和巨大影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因此,弘扬中华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弘扬徽州文化。

弘扬和保护徽州传统文化,得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视察黄山期间,对保护徽州文化提出了明确要求:“如此灿烂的文化,如此博大精深的文化,一定要世世代代传下去,让它永远立于世界文化之林。”[7]2008年初,胡锦涛在视察安徽期间,明确强调:“中国的文化,特别是徽州的文化要发扬光大。”[8]2008年1月,国家文化部正式决定,建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该实验区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通过实验区的建设,将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这是国家弘扬和保护徽州传统文化的一项重大举措。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善于做好新形势下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2]目前,对徽州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以徽州文书为例,作为当代徽学研究的基本资料来源,受到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单位的高度重视,目前已经整理并出版了一大批徽州文书资料,主要有:《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辑,安徽省博物馆编,点校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点校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徽州千年契约文书》,40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影印本,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徽州文书》第一、二、三辑,共30卷,刘伯山主编,影印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07、2009年版;《中国徽州文书》民国编,黄山学院编,影印本,已出版10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在徽州典籍的整理与研究中,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组织编辑了“徽学研究资料丛刊”,先后整理出版了《太函集》、《新安文献志》、《新安名族志》、《休宁名族志》、《茗洲吴氏家典》等一批典籍文献资料。张海鹏、王廷元等徽学研究者,从徽州史籍、方志、谱牒、笔记、小说、文集、契约、文书、碑刻、档案中,摘录近40万言,编成《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年点校本。另外,黄山市及其下属各县人民政府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文物普查,申报了一大批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文物。这些保护成绩的取得,为推动徽学研究的发展和徽州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结徽州传统社会和谐稳定的历史经验,促进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2]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注意借鉴历史经验。徽州社会自南宋以后,保持了相当长时期的和谐稳定,虽然在不同时期曾经有过一些战乱,但基本上是外地战乱溢出和波及的结果,很少有徽州本地人为主体的内生型的社会动乱,其中的经验值得总结。

首先,在思想上,徽州受传统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学影响极大,建构了强大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支柱。徽州是朱熹的故乡,又被考证为程颢和程颐的祖籍地,有“程朱阙里”之称,受儒家正统思想和程朱理学的影响非常深。早在元代,休宁人赵汸即称:“新安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称于天下。当其时,自井邑田野以至于远山深谷,民居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其学所本则一以郡先师子朱子为归,凡六经传注、诸子百氏之书,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也。是以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为然,故四方谓东南邹鲁。”[9]程朱理学在徽州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了绝对统治地位,朱熹《家礼》一书在徽州广泛流传,对民间日常生活影响极大。由于思想意识形态的高度统一,旨在破坏和推翻当时社会秩序的思想因素很难在徽州找到市场,即便是明清时期在下层社会中广泛存在的秘密宗教和秘密会社在徽州也难站住脚,用清代徽州人的话说就是“徽州独无教门”。[6]607

其次,在经济上,徽商利润的大量回流,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明清时期徽州一向以富裕著称于世,实际上,徽州本地的经济水平并不高,粮食长期不能自给。徽州当时的富裕,主要是在外地徽商利润回流的结果。徽州“硗确少田,治生维艰,实最窭地。所谓素封,皆乡人之业鹾于淮南北者。”[6]186徽州地方志中也曾这样描述徽商的经营:“春月持饷赀出贸十一之利为一岁计,冬月怀归,有数岁一归者。上贾之所入,当上家之产;中贾之所入,当中家之产;小贾之所入,当下家之产。”[10]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徽商在经营中所获的巨额财富,成为徽州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雄厚的物质基础。

第三,在机制上,徽州民间的社会保障较为发达,契约意识浓厚,自我调节和约束机制强大。徽商利润回流徽州只是徽州商帮物质财富的初次分配,回流到故乡的财富如何再分配,才是与普通徽州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回流到徽州本土的财富固然有相当部分为徽商个人消费了,但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通过各种渠道,通过祠堂等宗族组织的占多数,用于扶危济困、恤孤赈寡等社会保障和公益慈善领域,此类义举、义行可谓史不绝书。以《明清徽商资料选编》一书收入的资料为例,徽商助修祠堂、书院的有50条、助饷助赈的57条、兴水利、筑道路的39条、抚孤恤贫的50条,至于未曾收入而记载于各类方志、谱牒和私人撰述的,其数量之大,无法详细统计。徽商利润大规模流入社会保障和公益慈善领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它的产生,与徽商深受儒家传统道德理念影响有密切关系,徽商有“儒商”之称,绝非浪得虚名。明代休宁人金声对徽商这种危困相济、荣辱与共的特点即有过生动的描述:“一家得业,不独一家得食而已焉,其大者能活千家、百家,下亦至数十家、数家。”[11]另外,徽州人的契约法律意识浓厚,往往依靠“约”和“法”来维护权益,有凡事“立字为据”的习惯,现存的大量徽州契约文书,就是徽州人契约意识的遗存。徽州宗族组织、会社、乡约等民间社会组织相当多,有的还相当强大,大部分的民间事务,如婚丧嫁娶、土地房屋等等,能够通过民间组织自行解决,而不必通过官府,这种民间社会的自我调节和约束机制也是徽州社会能够长期维持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古代徽州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存在着众多原则性的区别,但是古代徽州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经验中的相当一部分,如加强思想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展经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重视民间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等等,在今天的和谐社会构建中仍然是值得重视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摒弃徽州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去芜存精,总结教训,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中华传统文化既是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也同样有多方面的复杂面貌,存在相当数量的与科学发展观不相容的消极因素。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2]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传统文化中的所有因素在徽州文化中都能找到,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某些消极因素。这些消极因素中的一些方面,在徽州表现得还相当明显,尤其是在压迫妇女和封建迷信这两方面表现得相当突出。

中国古代社会是典型的男权社会,父亲和丈夫是家庭生活的中心,男性家长居于绝对统治地位,男尊女卑是社会常态,三从四德成为对妇女的基本要求,压迫妇女成为一种社会常态。徽州在宋代以后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类的观念非常流行,对女性贞节的要求达到了非常苛刻的地步,由此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徽州的节烈妇女人数之多,到了令人惊骇的程度,民国《婺源县志》共70卷,其中《列女传》多达14卷。据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的孝贞节烈坊统计,截止至清末,徽州有记载的节烈妇女竟然多达65078人!清代休宁人赵吉士称徽州“闺阁节烈,一邑当大省之半”,[12]卷三绝无夸大。徽州地方志和谱牒更详细记载了大量的徽州已婚妇女在夫亡之后或以身殉葬,或终身守节;未婚处女殉聘夫,或终身不嫁,其艰辛惨烈,实令人不忍卒读。

明清时期的徽州,对风水宝地的追求也到了痴迷的地步。赵吉士曾说:“风水之说,徽人尤重之,其平时篝争结讼,强半为此。”[12]卷十一他为了安葬自己的父母,除了不惜重金求购坟地外,还曾先后请了20多位风水师查看点穴。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很多家族在亲人去世后,往往不立刻入土为安,而是厝棺于浅土,想方设法寻找到风水宝地后再进行安葬。由于世事变迁,一些暂时厝基的棺木在长时间风雨侵袭后,往往会被损毁,甚至有暴骨于外者。直至清末、民国年间,此一陋习还非常有影响,成为徽州社会的沉重负担。宣统年间,徽州知府刘汝骥所做的调查中还称:“歙多浮棺,久且暴露。半惑于堪舆祸福之说,半为习俗所缚,中人之产,苟遇大故,棺敛之费仅数十金,而僧道之追荐、冥器冥财之焚耗、求神散福之食用,往往数倍于此,否则众訾之。偶有心知其非者,亦震于物议,不敢居薄待其亲之名。 ”[13]

对于徽州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上述消极因素,要以科学发展观加以正确认识。首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正视,不能回避、更不能护短。徽州文化中的这些消极因素,属于与当代社会不相适应、与现代文明不相协调的糟粕,必须摒弃,而不能维护。其次,对于这些消极因素也要有实事求是的分析。明清时期的徽州地狭人稠,为了生计的需要,成年男子往往大量外出经商谋生,很多人甚至少年时代即外出经商,所谓“生在徽州,前世不修。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由于男子大量外出,侍奉老人、抚育子女、经营田园的重担往往落在妇女肩上,对妇女贞节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家族的稳定。所以,明清时期徽州妇女的节烈风气盛行,与徽商兴起、人口大量外出有密切关系。又如,徽州人追求风水,将子孙后代的发达寄托于祖坟上冒青烟,这当然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也达不到追求的目的。然而,为了保护祖坟,徽州人非常重视封山育林、保护水土,现存的文书和谱牒上可以看到大量的严格规定,这些规定对于保护徽州生态环境,在客观上是有利的。今天,固然不能因为产生这些消极因素有种种客观原因,或者某些不科学的追求在客观上产生了有利的效果,就可以无视这些消极因素,对徽州传统文化无原则地唱赞歌,这样做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不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但可以因此对古人有更多的理解,而避免流于一味的苛责。

徽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全面发展,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产物。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徽学研究者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学以致用的精神,以徽学研究的大发展、大繁荣,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注释:

①有关徽学学科性质的探讨,可参见赵懿梅:《徽学:一门新兴的显学——“徽学的内涵与学科构建”研讨会综述》,《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7期。

②有关徽学理论基础问题的探讨,可参见胡中生:《徽州人口社会史研究的理论视野和概念创新》,《探索与争鸣》2004年第8期;卞利:《唯物史观与徽学研究的发展》,《合肥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③据[道光]《徽州府志》卷九进士表的统计,唐代290年,徽州进士总共只有9人,平均每年0.04人。五代时期,情况开始发生改变,杨吴和南唐的54年中,徽州总共出现进士6人,平均每年0.11人,数量已超过唐代。在南唐保大年间,歙县人舒雅举进士第一,成为徽州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状元。这说明,五代时期,徽州的文化教育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1]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2007-10-24.

[3]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罗愿.新安志·卷一[Z]//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485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7.

[5]谢肇淛.五杂俎·卷四[M]//续修四库全书:第1130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许承尧.歙事闲谭[M].合肥:黄山书社,2001.

[7]陈强.徽州文化博大精深(徽州文化系列谈之一)[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09-15.

[8]李学军.光辉照耀黄山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黄山市发展纪实[N].黄山日报,2009-06-05.

[9]赵汸.东山存稿·卷四[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 1221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7.

[10]汪尚宁.[嘉靖]徽州府志·卷二[Z]//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9册.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11]金声.金正希先生文集辑略·卷四[M]//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 50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12]赵吉士.寄园寄所寄[M]//续修四库全书:第119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3]刘汝骥.陶甓公牍·卷十二[M]//官箴书集成:第 10册.合肥:黄山书社,1997.

猜你喜欢
徽商徽州科学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徽州绿荫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徽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