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德育创新与发展

2012-08-15 00:53王振华
关键词:德育工作中学生中学

王振华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教学部,安徽 亳州 236800)

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德育创新与发展

王振华

(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基础教学部,安徽 亳州 236800)

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面临诸多挑战,因而必须改变传统的德育观念,创新德育工作模式,特别是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丰富中学德育内容,增强德育的说服力;二是引导中学生在多元文化中自主选择,提高中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三是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四是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网络环境;中学德育;创新

科学的发展使网络技术不再是单一的,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手段、一种方式、一种工具,表现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对现实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价值观念的形成无不同网络紧密相连,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网络,而中学生群体已构成“网络社会”的主体。这既为中学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又使传统德育的弊端进一步显现,对传统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改革传统的德育工作方法和内容,创新网络环境下德育工作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适应网络发展环境的德育工作有效模式,是当前中学德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网络环境下,作为信息资源相对丰富的中学必然首当其冲的受到网络带来的诸多影响,打破中学原有的德育模式,使中学德育呈现出许多新特点:诸如丰富性、开放性和共时性;便捷性、庞杂性和真实性;教育渠道的多元性,教育对象思想的易变性等,这些特点对传统德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一)网络信息的丰富性对传统德育内容的单一性提出了挑战

传统德育的内容是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规范所赋予的,以政策性文件、教育法规和教科书等为载体,对广大青少年实施的正面教育。这些德育素材在编写中不可能提供更多的翔实资料和各种学术观点的比较分析,内容较滞后、单一,且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体现强制性的灌输,德育气氛不能自然顺畅,德育的实效性不能令人满意。而网络的运用,恰恰改变了这种局面,网络资源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新颖,形式灵活多样,各种观点层出不穷。对于中学德育教师来说,能够及时获得更好的德育教育资源,了解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势,学习德育工作的新方法,创新德育工作模式,丰富中学德育工作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在网上获取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诉求的信息资源,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思想,这对于改革传统的德育内容和方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但是这些海量的信息,往往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信息选择上的困难,是非难分,真假难辨,甚至误入歧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难为中学生所认同,从而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德育对中学生的影响力,为中学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网络德育的多元性对传统德育的可控性提出了挑战

网络德育就是指利用网络的本质特点,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在网上开展的旨在提高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现代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德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1]

传统德育是中学生按照要求掌握社会主流意识、道德规范和德育知识的过程,学习的是概念化的道德说教,掌握的是确定性的道德观念,践行的必须符合既定的道德要求。其途径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个别谈心以及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来进行的,显然,其传播模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控性。教师可以对德育材料精心选择,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向中学生传播含有既定内容的信息,促进其思想、行为向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生转变。然而,在网络环境下,德育信息的传播渐渐地摆脱了国家、政府、中学、教师、家长等权威者的控制,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内容也极为庞杂,同中学德育教师所教授的可能不一样,有些甚至截然相反,这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中学生产生质疑,思想上产生疑惑甚至困惑,导致道德情感淡化,道德行为异常,呈现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不同道德观,造成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与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的应对、衔接不暇或不畅。【2】这既为现代德育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中学生比较分析,剔除糟粕,汲取精华,进行观念更新,达到对各种道德观念深刻的理解,增强其将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易使中学生道德概念模糊,无所适从。如果德育教师不能创新工作方法,有效地利用网络,引导中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而一味地宣传网络的不利影响,甚至强制中学生上网,那么这种可控性是不可取的。

(三)网络的发展对中学传统德育方式提出了挑战

中学传统德育主要是利用中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进行理论灌输,教师以课堂讲解、课后作业为主,个别谈心、座谈讨论为辅,几乎零距离地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局限了德育的空间,缩小了教育范围,方式方法陈旧,千篇一律,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常使中学生学而无趣,乃至产生厌学情绪,德育效果可见一斑。而网络的发展,使中学德育方式面临着诸多选择,极大地拓展了中学德育工作的时空界限,教育的对象、数量、时间、地点等均不受限制,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不同的空暇在网上自由自主地学习,在网络世界中吮吸着德育知识,感悟着道德的力量,或感动涕零,或义愤填膺,但对一些难以界定的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跟进引导解惑,他们常常也会感到困惑与纠结,正是在这样的矛盾斗争中中学生的道德自觉得以启迪,道德认知得以形成,多元文化诉求的价值观才能深得体验,从内心深处悄悄地建构起自己的道德观念。事实证明,这样的德育活动更能适应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中学生特点和现实生活,有利于当代中学生个性发展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但网络带来的方便、灵活、快捷的德育工作方式,使德育工作更加复杂,对中学传统德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中学德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

中学德育是通过德育教师进行的,德育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德育效果的好坏。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由于德育资源的稀缺性、滞后性,中学生很难首先获得德育信息资源,而教师闻道先知,处于一种信息资源的优势地位,这种优势,使教师在对中学生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侃侃而谈,博得中学生的信任和尊敬乃至崇拜,有利于德育教师有效地开展工作。然而,在网络环境下,中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迅速地查到自己所要的各种信息,教师不再是向中学生传播德育信息的唯一渠道。一些从事德育的教师由于过去没有系统地接受计算机和英语知识,在德育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没有抽出时间很好地学习,对信息技术应用很困难,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为教学服务,有时候不免会出现想用而不能的局面,使自己处于信息资源相对贫乏的境地,在中学生面前常常出现学生早就知道的网络语言、网络事件等时事新闻而德育教师可能还一无所知,致使教学中的引用或案例只能照本宣科或老生常谈,没能结合党的路线方针,没能结合社会热点、焦点,没能结合中学生实际,缺乏时代感、新鲜感,缺乏吸引力,使德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积极应对挑战,创新中学德育工作机制

面对网络环境的种种挑战,只有改进完善德育工作模式,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创新中学德育工作机制,才能不断开拓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以适应网络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丰富中学德育内容,增强德育的说服力

德育的内容是德育目标和任务的具体化,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3]在内容结构上,应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网络特点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网络人文科技知识教育等,构建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以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感悟道德的力量,提高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培养中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感受和体验法制纪律要求,形成筛选、鉴别使用信息良好的素养,不断提升中学生个体的综合素养。

课堂教学中,一方面,除对中学生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文化教育外,还要构建出具体的与中学生网络生活联系紧密的个性化德育内容,利用网络将与德育教学相关的图文信息及时引入课堂,直面网络世界中的问题与困境。依据教学的需要可以精心制作PPT课件,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视频,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形象可知可感的材料,空洞的说教变成一幅幅精彩的画面,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习,乐于接受,易于掌握,德育的内容会更丰富生动,其教学效果会更具有实效性。另一方面,增加网络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教育中学生提高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中学生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组织有德育经验并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德育工作者制作一批贴近中学生生活,关注中学生成长且思想性高、教育性强、趣味性好的信息资源用于网络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特点,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德育工作,使教育内容既能体现时代精神,又能体现思想性和教育性。

(二)引导中学生在多元文化中自主选择,提高中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

当代德育观念已从道德知识的系统传授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转向适应当代价值多元化的判断力、敏感性道德行动能力的培养。[4]网络环境中的信息丰富多彩而又杂乱无章,易使中学生深陷其中而又无所适从,但网络中多元文化的异彩纷呈,也有助于中学生从中吸收充足营养,促进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逐渐养成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对网上道德楷模和道德案例的学习,促进中学生掌握传统文化中优良的道德规范,塑造健全的道德人格,通过网络交际隐匿性的各种体验,学会自我约束,学会如何担当责任等。因此,德育教师只有潜心梳理网络文化的脉络,精心揭示传统文化的精髓,把网络文化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功能、育人功能,剖析多元文化的价值取向,理性审视制约中学生道德诉求泛化的症结,才能较为清晰地了解中学生的心理渴望,把握中学生的真正需求,尊重中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准确定位网络环境下的中学德育工作目标,充分发挥德育的规范、导向和激励作用,帮助中学生提高对网络信息分析、鉴别和运用的能力,更好地指导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评判能力[5]。

(三)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增强德育的吸引力

传统的中学德育方法和途径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在当今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但今天要做好中学生的德育工作仅仅满足于课堂讲授、座谈等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须借助网络对中学生形成的强大影响进行德育教育,充分发挥网络在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克服其消极作用。由于网络信息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内容更新快,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传播的不仅是文字,还有声音、图像,日益成为思想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学德育要充分借助这一载体将传统的被动灌输式转变为积极参与式学习,充分发挥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教学内容转变为图文并茂、声光交错的画面,吸引同学们多感官积极参与,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德育效果。

要致力于把网络丰富的资源扩展为中学德育的内涵,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及其其它各科课堂教学和实践等传统德育途径的基础上另辟蹊径,通过开设具有鲜明教育特色专题网站,开发德育课件,介绍道德楷模,推荐优秀网站等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在校园网上开设情感在线、留言板、心理咨询、答疑解难和网上论坛等各种交互式栏目,积极创设吸引中学生乐于参加的对话交流平台;加强网络德育的过程监管,在校园网络出口处安装过滤软件,截留可能侵入校园网的消极信息;开发能够反映中学生真实生活的电子书刊和不同学科的教学软件,充分利用课余闲暇时间,引导中学生有效学习和快乐生活,不断拓展中学生的活动空间,逐渐形成中学生都能利用校园网自觉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建立班级网页,培养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的友谊意识、集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建立个人网页,培养中学生的自信、自尊和自强,建立QQ群,及时了解中学生的所思、所想,化解他们的困惑与迷茫,分享他们的喜悦与成功,拉近师生关系,升华师生情感;加强校园网络建设,提高校园网络吸引力,增进中学生对网络校园文化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事实证明,在网络环境下,只有更好地利用网络,服务于中学生,才能取得中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更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

(四)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网络为中学德育开辟了新的渠道和空间,要想真正把中学德育渗透到网络活动中去,把德育工作做得卓有成效,关键在于中学德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符合现代德育要求的高素质德育教师队伍,是中学生德育的强有力保证。

在网络环境下,中学德育教师作为中学生德育的主导者,不仅要具备合理的德育知识结构,尤其要有良好的信息素质,即敏锐的信息意识,运用计算机技能获取和处理信息,并恪守时代和网络所要求的伦理道德的基本素养和能力。[6]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自觉实现由传统的相对封闭、比较单一的教育观向现代化、开放式教育观念的转变,使自己和中学生真正融入开放性的德育空间;变过去的“言传身教、一言九鼎”的传道者为“尊重个性、循循善诱”的引导者,重视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培养中学生的分析、综合和鉴别能力;从原来注重道德知识体系的建构向德育知识和德育实践技能并重转变;加强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注重分析信息的价值,有效地利用信息,掌握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将教育内容整合,以多媒体等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中学生面前,使德育形式新颖、内容丰富。

网络的发展使德育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德育观点、内容、机制、方式方法等都面临新的挑战。中学德育犹如冰山一角,有许多未被开掘的宝藏,中学德育教师对此应适时做出理性的思考和回应,不能墨守成规,瞻前顾后,坐失良机,要开拓进取,勇于实践,不断强化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理论,创造新方法,开创中学德育工作新局面。

[1]胡玉辉,徐栋梁.走向主体间性的网络德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84-86.

[2]万小艳.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创新[J].思想政治工作,2008(11):25-27.

[3]赵祥禄.网络对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3):32-35.

[4]杨敏恒.网络文化视野下青年学生德育创新研究[J].中国青年研,2008(5):43-45.

[5]张茂聪.网络文化境遇下我国中小学校道德教育的变革研究[J].中国德育,2009(4):64-67.

[6]刘楠.网络与中学生德育[J].班主任,2009(8):15.

G641

A

2095-0683(2012)03-0144-03

2012-04-05

安徽省亳州市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10sk80)

王振华(1967-),男,安徽蒙城人,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础教学部讲师,硕士。

责任编校刘正花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中学生中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在多解中学创新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