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葵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长沙 410116)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科学、有效激励的组织中,人的潜能只能发挥出20-30%,科学有效地激励机制能够让员工把另外70-80%的潜能也发挥出来。激励是管理的核心问题,一个组织能否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是组织效率最大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目前,在我国很大一部分组织中,还存在着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积极性不高的现象,严重影响了组织的绩效,因此,如何将激励理论有效地运用到管理实践中,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顺利实施组织的目标,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激励是管理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职能,近几十年来,现代管理学科一直把激励问题作为研究的重要领域,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组织成员的行为激励问题,形成了许多经典的激励理论。
需求层次理论是研究组织激励时应用得最广泛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该理论将人的需求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人人都有需要,某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次的需要才出现;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组织的管理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原理,那就是:无论采取何种激励措施,一定要针对员工的需要。管理者要了解组织成员目前处于哪个需要层次上,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满足不同人的需要和不同层次的需要,为组织成员的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提供途径,促进组织成员的自我实现。
公平理论是美国行为科学家亚当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激励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报酬的相对量。因此,他要通过比较来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的结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公平理论对管理的启示是非常重要的,管理者应该认识到:构建公平、合理的管理制度是调动人积极性的前提,管理者在激励工作中不应孤立地看待某个人,而应考虑其参照对象。此外,公平本身是个人的主观认知概念,容易形成偏差,管理者要引导组织成员形成正确的公平观,如建立员工一致认同的组织评价体系;帮助员工客观认识自己的投入和产出比;将组织评价体系内化为员工个人的评价标准;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组织文化等。
双因素激励理论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他在研究中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或不满意的因素可以分成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人际关系、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工作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成长和发展的机会。这些因素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
双因素理论提醒管理者关注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与工作满足度之间的关系。要调动人的积极性,不仅要注意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还要注意工作内容的丰富性,挑战性,注意对人进行心理上、精神上的鼓励,给组织成员创造成长、发展、晋升的良好机会。
ERG理论由耶鲁大学的克莱顿·阿尔德弗提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生存(Existence)的需要、相互关系(Relatedness)的需要和成长发展(Growth)的需要,简称为“ERG”理论。ERG理论强调组织对成员的回报绝对不能只考虑员工的生存需要,采用单一的物质报酬形式,而应该同时满足员工的生存需要、社会关系需要和发展成长需要,构成完整的报酬体系。
ERG理论被广泛运用于管理实践中,如一些组织摸索出了留住优秀人才的三种基本手段——“待遇留人、情感留人、事业留人”,这与ERG理论中全面报酬体系的主张不谋而合,通过待遇、情感、事业三种手段分别满足E、R、G三种需要,提高员工的综和报酬,从而留住人才。
近年来,激励理论不断地发展、创新并被广泛地运用到管理领域,对组织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定量分析能够更有力地证明哪种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例如,学者们要研究:“收入分享”、“目标激励”、“锦标竞赛”、“加强监督”四种激励方法在某一活动中的激励效果如何,采用数量分析的方法发现,锦标式竞赛方法能最大限度提升该项活动的激励效果。定量分析能更精确地表达激励方法与效率之间的关系,为实际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激励理论的研究领域最早局限于心理学领域,后来发展到经济学、管理学及社会学领域。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使激励理论得到进一步拓展,应用范围也有所增加,“两要素理论”、“专门投资理论”等就是典型例子,这些新的理论为组织管理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令人耳目一新。
经典的激励理论大都只关注人类行为动机模式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而没有研究人类行为动机模式整体,有很强的片面性。现代激励理论更加关注人类行为动机的整体关系,探索人类行为动机的一般模式,形成了所谓的“综合激励模式”,并广泛用于组织的管理和实践中,对提升组织效率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随着学习型、智能型组织理念的兴起,传统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基于团队的激励模式研究已尤为重要。基于团队的激励模式可以提升团队整体地位和工作水平,有效的激发团队成员的主观能动性,打造高绩效团队。
“以人为本”是现代激励理论的核心,“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作为最根本的要素,组织必须充分尊重人、塑造人、培养人,给个人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以人为本”在现代管理中有三层涵义,第一,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了“人”是管理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第二,以人为本强调了人也是组织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组织的目标除了获取利润之外,还要体现组织的社会价值和满足组织成员成长的需要。第三,以人为本的“人”,代表的是组织内的全体成员,这其中体现出的精神实质是:人的能力有大小,但人的尊严和权利是平等的,不能实现所有成员尊严和权利的平等,以人为本就是一句空话。
激励的基本过程是:刺激(内部诱因)→未满足的需要→心里紧张→产生动机→目标导向→行为→满足需要→产生新的需要。激励的核心目标应该是人的内在驱动力,没有内在动力的激发,个体难以产生持久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研究发现,在能力一定的情况下,动机激发程度越高,工作成绩越大。内在驱动力可以通过激励制度、目标内化、群体动力等方式激发。
目标管理是领导工作最主要的内容,目标激励是实施目标管理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应该建立组织的目标体系,从组织的最高部门开始,由上而下逐级确定目标,目标体系应与组织结构吻合,使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目标,每个目标都有具体的责任人。设置总目标,可使员工感到有方向,有愿景;设置阶段性目标,可使员工感到有把握,有信心。领导者要善于把近景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持续地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并把这种积极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在目标制定、分解时,目标的难度以中等为宜,目标的难度太大,容易让员工失去信心;目标过于容易,又激发不出应有的干劲,只有“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积极性才是最高的。
绩效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的发展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对员工个人和群体的行为表现、劳动态度和工作业绩的全面监测、分析和评价,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和组织的素质,挖掘其潜力的活动过程。
组织的绩效管理体系作为战略决策和执行的重要支撑,对组织整体的运营与管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绩效管理体系突出了对员工行为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通过这个系统的运作,能使员工明确努力方向,减少行为的盲目性、不确定性;明确组织需要的行为是什么、怎么做才能实现、做到什么程度才符合要求,自觉地根据组织的期望调整自己的行为;绩效管理体系对于那些符合组织需要、为组织创造价值的行为给予“奖励”,起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此外,绩效管理系统也减少了人力资源摩擦性损耗,提高组织整体绩效。
团队建设与激励机制是任何组织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对团队成员进行精神世界的整合、有效利用对员工的精神激励,是打造和谐团队最重要的手段,团队成员的心态、激情,团队整体的精、气、神都是推动团队发展和壮大的核心动力。优秀的团队应该是一个以共同的价值趋向为基础、以深厚的情感氛围为纽带、以统一的战略目标为方向的和谐团队。管理者要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使团队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升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1](英)约翰·阿代尔,尼尔·托马斯.团队建设与激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程正方.现代管理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雷永生.论激励是现代管理心理学理论的核心[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4]孙源江.述评激励理论的发展趋势[J].商业文化·经管空间,2008,(2).
[5]周扬波.基于激励理论的企业管理策略[J].商场现代化,2005,(11).
[6]蔡韦龄.管理心理学激励理论综述[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