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原则

2012-08-15 00:49张义泉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人格大学生教育

张义泉

(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广东潮州 521041)

试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原则

张义泉

(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广东潮州 521041)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应拓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途径,遵循人格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意、创新性和道德品质为目标,构建以智慧人格、情意人格、创新人格和道德人格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人格教育内容体系,提高人格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人格;人格教育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深层次上就应该是身心、学业和人格的和谐发展。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人格教育在任何教育中都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大学生人格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

当前关于大学生人格教育内容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如人格教育内容体系的内在逻辑性不强,无明显的递进性、针对性;人格教育的目标设定虚泛、缺乏超前性、可操作性等。因此,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意、创新性和道德品质为基本目标,构建以智慧人格、情意人格、创新人格和道德人格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人格教育内容体系,提高人格教育实效,促进大学生的人格成长是非常必要的。

(一)智慧人格教育:第一层次的人格教育

智慧人格是人们的认知方式、学习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总和。智慧人格实质上是人格的智慧特征,是具体的人格在加入了认识关系和参加了认识活动之后所获得的智慧性质及其所表现的智慧形象[1]。智慧人格是人类的起始人格[2],是人类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所必需的基本人格。人的生存和发展主要靠智慧,离开了人的智慧,一切科技、宗教、道德和创造活动等都不会存在。智慧人格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思辨力和科学精神。

第一,学习能力的教育。学习能力是知识获得、智力发展、技能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现代教育要求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大学生的组织、猎取、判断和利用各种数据、信息资料的能力,这是信息时代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能力,也是人格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

第二,自我意识的教育。自我意识是最基本的人格特质,是指主体对自身状况和活动的认识。正确的自我认识能力是人的智慧的一种重要表现,也是形成个人自尊、个人责任感、身心健康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源泉。因此,人格教育应充分重视自我意识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的能力。

第三,科学精神的教育。科学精神要求主体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热爱真理,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科学精神的教育可概括为:唤醒学生探索求知的理性自觉;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灵活创新的思维方式;激励学生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等。

(二)情意人格教育:第二层次的人格教育

情意人格是指完整人格的情感和意志特征。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智慧、情感、意志三种心理成分是人格的最基本构件,它们的和谐发展在人格的健全上意义重大。情感是连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格健全的人必须具有丰富而健康的情感。而意志力表现为对所追求目标的执着力和身处逆境或面对挫折时,摆脱困境、克服困难的心理能力。对大学生实施情意人格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情感体验。情感教育首先应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养成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经常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对前途充满希望和信心,具有幽默感和美感,乐于和善于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以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

第二,增强大学生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的能力。大学生仅有健康、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不但要使自己经常保持愉快满足的心情,而且还要了解自身情绪、情感变化的特点,合理地排解消极情绪,防止过激情绪的出现。同时还必须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自然,关心所有的生命。

第三,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毅力和信念。坚定的信念是执行高尚社会行为的基本条件,伟大的目标将产生巨大的毅力,毅力和信念的结合才能使人克服困难,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大学生意志的基础是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地帮助学生确定新的奋斗目标,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和挑战自我的勇气,培养学生克服困难,战胜障碍的意志品质,追求自我发展的信念。

(三)创新人格教育:第三层次的人格教育

创新与人格密切相关。创新是人的本能,但人的创造性却是潜在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因此,对大学生的创新动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要进行有意识的强化、培养和塑造,使创新成为他们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模式,并内化为他们人格的主要特质。

第一,立足于创新兴趣和创新动机的激发。恩格斯指出:“人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3]创新离不开动机的支配,而兴趣是创新最好的老师。因此,要大胆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和个人业余爱好,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按兴趣自主组建社团,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形成创新兴趣、动机的激发机制。

第二,立足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以创新意识为基础,通过不断地创新实践而获得的。没有创新意识,创新活动就是空中楼阁。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而塑造创新人格的根本在于培育创新精神。创新精神的培育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精神品格,自信是实现创新理想的信念之源,自强是成就大业的关键所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消除挫折感,坚持自强、克服自卑感,应是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第一课。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扬起创新自信的风帆,让学生体验创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强化再次创新的信心,使大学生成长为理想远大、开拓进取、探索未知、与时俱进的人。

第三,立足于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学习对于大学生的创新人格成长、创新素质提升的影响无疑是深刻而久远的。具有创新人格的个体对新知识充满好奇与渴求,愿意并主动学习一切新生事物,在学习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完成原创性思维构想。其次,要学以致用,好学力行,综合利用各种创新资源,与现实社会接轨,将创新理想成功践行。此外,还要有较高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调整,将创新构想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的创新价值。

(四)道德人格教育:最高层次的人格教育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今天,有些学者认为,所有的教育都是道德教育,因为有许多的理由表明,教育从根本涉及到个体内部价值体系的发展。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最高层次的参照系。大学生正处在构建个体道德人格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良好的道德人格教育十分必要。

第一,加强积极的人生观的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认识价值、做人标准、人生道路等人生重大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一个人有了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远大的生活志向,坚定的生活信念,崇高的思想境界,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首先,大学生应具有远大而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其次,大学生应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热爱生活,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对前途和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再次,大学生要树立向善、求真、爱美的道德目标,不断追求自我完善。要做到积极有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注重自我形象,塑造美的品格。

第二,应当对大学生加强学会做人的教育。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学会做人既是时代对教育的呼唤,也是传统的教育理念在新时代的延续[4]。在目前的形势下,对大学生学会做人的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诚实守信。诚实就是实事求是,不歪曲篡改事实,不弄虚作假,对朋友、对亲人真诚相待;守信,即信守诺言,讲求信誉和信用,履行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诚实守信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品、修养,是做人的根本。二是自尊自强。自尊是人们在对自己人格和自我价值认识基础上的自我尊重,并期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只有自尊,才能保持人格的尊严,才会有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人格、名誉等的爱护。有了自尊,就有自爱和自信。人们在自尊、自爱、自信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目标和愿望而依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不息,力争实现,这就是自强。当代大学生只有自尊自强才能有所作为。三是感恩图报。感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高校要对大学生加强感恩意识的培养,感谢父母的生养之恩,不忘老师的教导之恩,回报社会的关爱之恩。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心存感激,领悟人与人之间关爱的真谛。四是谦虚谨慎。谦虚是一种实事求是,虚怀若谷、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谨慎是为人处事审慎严谨的作风和行为方式。大学生是人格成长的重要时期,应该养成谦虚谨慎的优秀品质,自觉地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尽快成才。

二、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途径

大学生人格教育并不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而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其有效实施依赖于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

(一)把人格教育与各科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殿堂,也是人格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进行人格教育不仅仅是心理或德育教师的任务,也是专业课教师的基本任务。学校的人格教育就是将人格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融合在各科教学之中,把人格教育与专业课、公修课、选修课等各项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并实现相互渗透,在教师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技能和能力的活动中,使学生的认知方式、情感和意志品质、创造性和道德品质得到发展。教师们严谨、诚实、创新、爱生的美好品质与教师本人的道德风范、人格魅力一起构成师生间人格熏陶的良好文化心理氛围。尤其是那些对某一科感兴趣的同学,他们的道德面貌和人格成长明显地打上了专业及其任课教师的某些烙印。实践表明,把人格教育渗透到各个专业课程之中,这样取得的良好效果将是恒久而经得起社会考验的,它是单纯依靠道德说教所难以达到的。

(二)把人格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

德育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这些都是学生人格赖以形成的基础,甚至是人格品质的内在组成因素。可以说,德育工作和人格教育互为补充,殊途同归,共同为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和道德品行而努力。首先,通过拓展德育内容来开展人格教育。比较世界各国道德教育的内容,除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等基本内容之外,人格教育近年来已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其次,通过创新德育方法来开展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呼唤德育方法的创新。社会在不断进步和发展,我们应继承那些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与手段,同时借鉴先进理念,为德育补充新的营养。德育创新的着眼点在于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和道德高尚的人才。

(三)把人格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大学生健康的人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是在长期的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下潜移默化实现的。良好的校风学风、团结向上的班集体、党团组织活动等,都会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既可以使好的人格素质特点得以巩固和发展,也可以使坏的人格素质特点得到预防和纠正。学校应为学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要着力提升大学的校园文化品位。校园文化氛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它有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具备的无形和有形的功效。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良好的校园环境,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会内化成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不仅对学生的学校生活有着影响,而且会持久地影响到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其次,建立促进人格发展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所具备的特征是:学生是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可以更自由、更有效地展示其聪明才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与创造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养成善于评价和自我评价的能力。很明显,社团活动乃是大学生人格获得全面而充分发展的自由天地。

(四)把人格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结合起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格教育的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展个性心理品质,预防人格障碍,矫治行为偏差等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来完成[5],这样才能促使大学生人格和谐发展。在高校中,心理辅导一般都要由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专职教师来承担,通常都会列入教学计划。这种辅导的特点是以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品质或调整学生不良人格心理为目的。一方面,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充分考虑学生人格发展的实际需要来对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各方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从而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品质。另一方面,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帮助学生及时摆脱不良的心理状态的困扰,处理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以保持与增进其心理健康[6]。

三、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基本原则

人格教育的原则是指进行人格教育的重点、方向和基本要求。我们认为,开展大学生人格教育,必须坚持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一) 自我教育的原则

教育的效益是以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为前提的,而人格教育说到底是一种终生的自我教育。人本主义人格理论亦认为,人能自己了解自己,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只是指导学生。人格教育是强化和内化的统一,需要大学生具备强烈的自我建构意识。从根本上讲,人格的发展、完善是个人主动自觉的过程,其成效主要依赖于个体人格自我成长意识的强弱和所付出的努力。为此,应设法增强大学生人格建构意识,使他们懂得优良人格是自身主动建构的结果。指导大学生掌握一些自我建构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服从自己的内心法则来塑造精神家园。

(二)率先垂范的原则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人格品德的模仿对象。教师在长期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其人格特征必将在学生心灵中留下深远的影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教师就要努力塑造自身的人格形象,提高教育者人格感染力,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基于教师的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教师的人格可以使教育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着教师的人格魅力,激发他们对理想的追求和对真善美的向往。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都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对方,自己必然也受到影响,即教师以其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也影响自身的发展。学生的学业成就和人格发展在接受教师人格影响的同时,又反过来影响教师人格的塑造和完善。这种良性循环的师生互动模式,增强了师生双方互惠价值,提高了人格教育的效力。

(三)知行并重的原则

人格特征既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又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而是认知与行为紧密联系的综合体或心理—行为结构。要培养这种内在心理和外显行为表里一致的结构,不仅要从内在思想观念入手进行认知教育,而且要从外在行为方式入手进行行为训练。只有把两种人格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人格特征的形成和发展。知行并重原则要求认知教育和行为训练紧密结合,任何强调其一而忽视另一的做法,其结果都会使学生知与行脱节,难以形成完善的人格品质。

(四)教育统一性的原则

人格教育是一项广泛的社会活动,不仅教师、学校能对学生产生影响,家庭、社会都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着影响。而且,如果这些教育标准不统一,则会使受教育者产生不必要的心理冲突,增加混乱性,从而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进行人格教育时,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延伸的人格教育合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大量的研究材料表明,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的治学态度,家庭的教养方式,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等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五)积极实践的原则

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社会交往才能发展和完善。人格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和说教,也不是靠闭门思过形成的。应该教育学生深入实践,参与同专业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在社会实践中深化人格认识,进一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不断充实、提高和完善自我,使自己的人格境界不断得以升华。

[1]贾香花.论教师的智慧人格[J].中国成人教育,2008(7):26.

[2]孙绵涛.论智慧人格及其对教育的意义[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2):2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45.

[4]朱合理.大学生“学会做人”的思考[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497.

[5]付俊贤,李选良,兰星俊.大学生人格素质教育的思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6):65.

[6]蒲德祥,朱友莲.人格教育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1):24-25.

On the Content,Ways and Principles of Undergraduates’Personality Education

ZHANG Yi-quan
(Educational Department of 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 521041)

Undergraduates’personality educ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Under the guidance of“student-oriented”and“entirely coordinat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ory,we should open up ways to personality education,adhere to the essential principles,and construct the undergraduates’personality education content system with intellectual personality,affective and will-based personality,creative personality,moral personality as its key contents,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personality;personality education

G64

A

1007-6883(2012)01-0093-05

2011-03-03

张义泉(1957—),男,河南固始人,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韩 江

猜你喜欢
人格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