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美君
(武夷学院外语系,福建 武夷山 354300)
汉语“黄色”与英语“Blue”隐喻映射的文化透视对比
张美君
(武夷学院外语系,福建 武夷山 354300)
隐喻是源域事物的部分特征向目标域映射的结果,它是人类长期认知体验世界的结果,受到文化的制约。不同的语言由于民族文化心理不同,对同一个事物的隐喻映射既有相似性,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汉语“黄色”与英语“blue”的差异反映两种语言使用者认知方式上的差异,也是民族文化心理动因的出差异。
隐喻;映射;汉语“黄色”;英语“Blue”;文化对比
隐喻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方式。它指的是概念从一个认知域向另一个认知域映射的过程。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另一种事情或经验。具体地说,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投射(projecting)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建立不同概念之间的互相联系。“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但存在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想和行为中。我们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说就是隐喻的。[1]”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们在思想中对不同事物特征建立联系的方式或机制。人们通过对不同事物之间相似性的比较而认识事物的特征,从新的视角来认识人类所生存的世界。在英汉两种文化中就存在着大量的隐喻。本文主要通过汉语颜色词“黄色”与英语颜色词“blue”隐喻映射对比分析,旨在突出不同文化在映射方式上的差别。
现代隐喻研究认为隐喻不单单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修辞手段,在更多情况下,是一种思维、经验和行为方式。Lakeoff 和Johnson于1980年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以隐喻为聚焦点,探讨了语言的本质以及隐喻的本质,用大量的英语隐喻例证来证明语言与隐喻认知结构的密切相关性。在本书中曾两处使用了与“mapping”基本同义的“projection”这一术语,指出隐喻投射(metaphoric projection)涉及到从另一类事情来理解某一类事物[2]。这是关于是隐喻从一个始源域映射到一个目标域这个概念的雏形。接着在1987年Lakoff提到,隐喻映射往往是从具体域到抽象域的映射,并明确指出,每一个隐喻均具有一个始源域、一个目标域和一个始源到目标域的映射(source-to-target domain),而且隐喻的动因是人们经验的结构[3]。所以,经验是形成隐喻概念的基础。在1989年,Lakeoff 与Turner合作,对映射这个概念作了清晰的界定:映射就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一个对应集(a set of correspondences)[4]。他们对隐喻的内在结构及映射的实现做了详尽的阐述。映射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明确提出,隐喻关涉到始源域和目标域这两个域之间的对应,换言之,隐喻是将始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而隐喻映射是进入文化世界的一种认知网络,正如王守元和刘振前指出的:“隐喻本身是文化的构成成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文化的内容。[5]”因此,有时事物原始的固有特征相同,在不同语言中的映射轨迹却各不相同,追根究底不外乎“文化”之源。
语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系统,具有文化的承载功能。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时空性、互动性、载体性、对象性、动态性、外显想,因而不同民族、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文化自然会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的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词汇差异是语言差异的最直接体现,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是语言大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因此文化差异在词汇层次上体现得最为突出,涉及的面亦最为广泛。[6]”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语言、思维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一个民族语言的认知模式是同源互构的,它们都受到该民族哲学观的制约,一个既是生物个体的人,又是社会集团的一分子,语言是人们维系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同时还决定着人的文化心态(cultural mentality)。因此,语言是文化的符号和基石,是文化中最核心的、最具影响力的部分,文化是语言的深层构建机制,它又反过来制约着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轨迹。
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但是在隐喻的应用方面却有着很多的相似性,这是因为人类的认识有一定的共性,认知活动离不开人们日常的自身体验。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有着普遍性和共性。但是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还是语言,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不同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人们不同的思维、不同的行文方式、不同的文化模式。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存和理解上又存在这不可忽视的差异。所以,隐喻最能反映各个民族思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众所周知,语言作为记录文化的符号系统,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颜色作为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形态,不仅要依附于具体的客观事物,而且还要依赖于人的主观世界的感知、感受。不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对颜色的表征是不同的,这种不同除去纯语言的因素外,更多的是由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心理决定的。因而对颜色词的研究必须联系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对应关系。对于隐喻的理解应从民族的文化出发,了解其在文化中所代表的内涵,在传情达意、互相交流时才不至于出现彼此的误会甚至引起冲突。
色彩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与自然界作用最灿烂的表象。同时,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形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与自然界作用最灿烂的表象。人们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视觉上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颜色做出反应。颜色词虽然数量很有限,但却常常蕴涵着丰富的隐喻。颜色词的隐喻意义受不同民俗、地理环境、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因而时有共同之处。
Lakeoff 和Johnson指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7]”隐喻是一种认知活动。“人类不会有相同的文字,也不会有相同的发音,但是这些文字和声音所代表的心理经验以及这些经验所反映的事物,对大家都是共通的。[8]”汉语中的黄色和英语的蓝色(blue)均属于颜色域。人类都具有共同的视觉和感觉生理机制是人类形成颜色感知共性的基础。在颜色的隐喻认知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认知能力、思维过程及某此共享的知识和经验是相同的,因此,汉语中的黄色和英语的蓝色(blue)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色彩,二者却有着相似的认知心理,在隐喻映射方面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黄色在中国文化中是帝王的专用服色,根据古代五行说,青、赤、黄、白、黑是我国古代的五种正色,黄色的命名是以黄土为根据的。黄色是大地的自然之色,亘古不易,代表的天德之美,也就是“中和”之美。在五个正色中,青、赤、白、黑四色分别代表东南西北四方,黄则被视为“中央之色”,象征着正统、光明、高贵等 层面。所以,黄色备受中华民族的推崇。在漫长的封建统治社会,黄色被历代统治者视为至尊之色。中国人喜欢自称“炎黄子孙”,此处“黄”指皇帝(the Yellow Emperor)。从隋唐到清代的1000多年间,封建帝王都身穿黄袍。黄色在封建社会一直是法定的尊色,只准帝王使用,百姓则禁止身穿黄色。如:“黄袍加身”表示拥立某人为皇帝;“黄鉞”是天子使用的战斧;“皇榜”是天子的诏书;“黄历”是朝廷颁布的历法;“黄车”指帝王所用的车;“黄纸”是皇帝颁布赦书所使用的黄色纸张。皇帝住的 宫殿是红墙黄瓦,“黄马褂”是清朝皇帝奖给有功之臣最高规格的礼物,“黄带子”是清朝宗室的别称。
在英语文化之中,蓝色总是与王室联系在一起,象征着高贵与尊严。例如,have blue blood表示具有王室血统,a blue-blooded family表示一个具有王室血统的家庭。Blue Book(《蓝皮书》)是英国皇家政府发布的官方报告,英国皇家爱海军和警察都身穿蓝制服(blue uniform),所以,在英文中the boy in blue专指皇家警察和水兵。因为蓝色是帝皇的象征颜色,所以blue在现代英语中又衍生出“高贵的”、“一流的”含义。例如:blue book是社会名人录,blue ribbon现在常常授给各种比赛中的冠军。Blue-ribbon还有“一流的”意思,如blue-ribbon committee表示一流的委员会,blue-ribbon jury表示由德高望重的公民组成的陪审团,blue room是白宫中总统会见亲朋好友的接待室。
菊花因为在百花凋谢的秋季而开放,一直被中国人视为高洁而不媚俗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菊花早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意象,中国人喜欢用黄色来形容忠贞,“黄花闺女”比喻未出嫁的女子,此处“黄花”指金贞菜(又名黄花菜),故黄花寓含贞洁之意。“黄花晚节”比喻文人晚节坚贞。
蓝色(blue)在英文中也有忠贞的喻意,这起源于西方人观察到蓝天的颜色永远不变,于是,英美人用blue来形容忠贞。A true blue泛指忠实可靠的人。它源于一个古老的谚语True blue will never stain,意思是“真正的蓝色是永远不会污染的;真正高尚的情怀决不自污。”逐渐地,这种久而不褪的蓝色便成为对一个人或一个组织忠心耿耿的象征,所以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blue sea引申为“进退两难;左右为难”的意思。
无论是在东方儒教文化里,还是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天是上帝的居所,而上帝(或天帝)又是正义的化身,于是蓝色和黄色分别在英汉语中表示正义。原始先民把上天当作一种人格神来崇拜,“天”被赋予了人的意志和理性,它不但可以支配自然和人事,而且能区别人间善恶好坏,并能惩恶扬善,给予天眷或天谴。所以,中国人常说“天命难违”、“天助自助者”、“谋事在天,成事在人”,他们分别与下列英文一一对应:No flying from the Fate.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
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宣讲原罪,此罪只有经过上帝拯救才可以解脱。耶稣在《约翰福音》中说过:“我是道路,我是真理,我是生命;除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天父那里去。”上帝是人类报应的审判者,“宇宙内外,灾祥由天主”,“善者必赏,恶者必罚”,天主至公报应无私[9]。因此,在英美文化中,blue heaven是上帝的住所,因而Heaven 也成了正义的象征,于是蓝色、蓝天便有了真理的象征。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复合体,连色彩词的喻意也不例外。汉语中的黄色与英语中的蓝色即代表王权与高贵,又象征着疾病与下流。中国是个非常注重伦理道德的国家,在封建社会,与性相关的科学知识被认为是诲淫诲盗的下流知识。如:“黄色电影”、“黄色笑话”、“黄色书刊”、“黄色小说”、“黄色新闻”、“打黄打非”等。其中的“黄色”均与色情有关。汉语中常说“苗黄缺肥,人黄有病”,还用“面黄肌瘦”、“黄皮寡瘦”来形容人身体不健康,而疾病中还有“黄疸性肝炎”、“黄带增多”、“舌苔泛黄”等说法。
在英美文化中,blue一词常有疾病的喻意。例如:beat sb. black and blue表示打得某人遍体鳞伤;blue baby指生下来有先天性心脏病、浑身发青的婴儿。另外,blue也有庸俗下流的喻意。如blue movie指色情电影;blue joke指黄色笑话;blue balls指男子得了性病;blue revolution指性解放;a blue gown指妓女。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民族语言都深深地留有本民族文化的印记。英汉两个民族在利用隐喻认知时,受各自语言观、文化价值观、信仰、历史传统、生存环境、生话经历、风俗习惯等的影响,会对所认知的事物进行不同的过滤,使语言呈现出不同的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隐喻意义。
隐喻化思维的认知基础是想象和联想。在隐喻化过程中,人们通过承载颜色的客观事物把颜色词的隐喻意义映射到具体的颜色词上。在汉语中,黄色的隐喻意义与汉民族的历史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汉语中的黄色有其与众不同的隐喻映射。
1.黄色象征萧瑟和死亡
黄色常常与秋天联系在一起,在汉语中,它是凋零衰败、忧伤死亡的象征。当秋风来临,树叶变得枯黄,大地变得一片萧条凄凉。因此,人们都倾向于把黄色同“死亡”、“荒凉”、“不景气的现象”联系在一起。在汉语中,“昨日黄花”、“人老珠黄”、“黄粱一梦”、“事情黄了”等都具有衰败落和失败的气息。如我国宋代词人李清照一句“人比黄花瘦”生动刻画了深秋季节的凄清和独处的寂寞,把诗人内心孤苦的情绪表现得哀婉幽怨,凄楚动人。
2.黄色象征幼稚、缺乏经验
地球上有四季的更替,人们发现黄色是绿色的底色,绿色是春天的象征,于是人们用黄色来形容年轻幼稚。汉语中用“黄毛丫头”来形容不谙世事或发育未熟的少女,用“黄口小儿”来讽刺男青年年少无知;成语“黄发白叟”形容“老老少少”;“黄发垂髻”形容天真烂漫的少年。
3.黄色象征金钱
在汉语中,黄色总让人联想起黄金,“黄货”一般指黄金。“走黄道发财”中的“黄道”就是经商挣钱。“黄金地段”指城市中商业繁华、交通便利好挣钱的地方,“黄金水道”指船舶往来繁忙的河流。汉语中还有“黄牛”指垄断车票等而以高价出售的票贩子,黄牛出售的票就被称为“黄牛票”。
在各种语言中,蓝色名称出现的较晚。这大概是因为在任何原始文化环境中,除了天空和海洋之外很少再有蓝色的事物,人们没有称名蓝色的需要[10]。海洋对于英语民族来讲,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海洋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从而代表海洋颜色的“blue”相对较早地成为颜色的专业词语,在英美文化中,人们对“blue”的隐喻也就有其独特的文化映射。
1.blue象征忧郁
在英美文化中,blue通常表示不快乐、忧郁悲伤的情绪,所以blue devils(蓝鬼),是沮丧、忧郁的代名词。常患忧郁病的人被说成是a person who has the blues frequently。因为美国黑人的blues(布鲁斯)曲调缓慢、忧伤,充满感情,所以blue也成了忧伤的象征。Bluesman指的是“布鲁斯歌手”。西方历史上有各种蓝色的日子,blue Monday(蓝色星期一),指不开心的星期一,就是其中一个。
2.blue 象征职业等级
美国人喜欢蓝色,他们带头创造了风靡全世界的蓝色牛仔裤。Blue jeans(蓝布牛仔裤),原为工作裤,现为年轻人喜欢穿的一种便裤。Blue collar worker (蓝领工人),简称蓝领,指产业工人、农场工人、服务行业的工人等。他们大都从事体力劳动,常穿蓝色工作服,故被称为“蓝领工人”。
本文不仅提到了 “黄”与“blue”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映射的共性,也通过深入对比分析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差异,这也从另一侧面论证了“共性”和“个性”这一对矛盾。说明人们可以用他们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相似或相同的抽象概念,产生相似或相同的隐喻映射,但是,不同民族对同一具体概念的某些特征和功能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不一样,因此在某些概念的隐喻映射范围也就不同。“使用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某种文化上的承诺。[11]”语言是文化的积淀,最能反映文化的特点。通过汉语“黄色”和英语“blue”的跨文化隐喻映射比较,我们可以把握隐喻差异的映射根源——不同文化认知中的体验不同,揭示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只有理解这种隐喻映射在不同文化中的使用,才能在跨文化交流时减少这种不同带来的误解。
[1]Lakoff George,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1.
[2]Lakoff George,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171,214.
[3]Lakeoff.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351.
[4]Lakoff &Turner,More Than Cool Reas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9,4.
[5]王守元,刘振前.隐喻与文化教学[J].外语教学,2003(1):48-53.
[6]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61-63.
[7]Lakoff George, Johnson Mark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
[8]桂诗春.新编心理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54.[9]宗志罡.明代思想与中国文化[M].合肥:安徽人们出版社,1994:255
[10]姚小平.基本颜色词理论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19-28.
[11]张公谨,丁石庆.文化语言学教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2.
Cultural Contrast of the Metaphorical Mappings between Chinese “黄色” and English “Blue”
ZHANG Mei-ju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of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354300, China)
Metaphor is the mapping of the structure of a source model onto a target model. It is the outcome of human’s long-term cognition of world. Due to the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al psychology, metaphorical mappings hav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s. It is helpful to reveal respective national cultural psychology by contrasting the metaphorical mappings of Chinese “黄色” and English “blue” to reflect differences of cultural psychology motivation.
Metaphor;Mapping;Chinese “黄色 ”;English “ blue”;Culture comparison
H13
A
1008-9128(2012)01-0084-04
2011-09-16
张美君(1977—),女,福建浦城人,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
[责任编辑 姜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