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舒曼钢琴小品套曲的浪漫主义特征

2012-12-27 07:54林葳蕤
红河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舒曼浪漫主义小品

林葳蕤

(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福州 350108)

刍议舒曼钢琴小品套曲的浪漫主义特征

林葳蕤

(闽江学院蔡继琨音乐学院,福州 350108)

根据舒曼钢琴小品套曲在浪漫主义钢琴特性小品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就其创作技法上所具有的浪漫主义小品中共有的一些特征进行分析,通过这些特征让人们深入了解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特性小品在不同作曲家笔下的创作共性。

浪漫主义;舒曼;小品套曲;钢琴特性小品

浪漫主义时期是钢琴独奏音乐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许多作曲家都将钢琴特性小品作为他们钢琴音乐的主要创作类型。在整个浪漫主义时期钢琴特性小品发展过程中,如果我们将舒伯特比作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那么舒曼就宛若正午火红的骄阳。无论是首创体裁种类,还是作品创作数量,又或是对后世的影响,舒曼的地位是任何一个作曲家都无法替代的。他不仅在前人的影响下创作了大量的钢琴特性小品,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它们,尤其是他将这些钢琴特性小品组合成套。无论是单首乐曲还是成套作品,无不体现着浪漫主义时期各个作曲家们在钢琴特性小品的创作手法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以下我就通过舒曼小品套曲中,所具有的浪漫主义钢琴特性小品的共同典型特征逐一进行分析。

一 题材上的自传性

浪漫主义音乐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个人情感的抒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他们的情感世界,来自他们对大自然的微妙观感、触景生情。他们的音乐就像是在向人们叙述自己的毕生经历。门德尔松的八集《无词歌》,就是他在1829—1832年之间,游历国内外重要文化城市,广泛接触到当时各地社会生活后创作的,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完全展现在他的作品中。

在三十年代,舒曼钢琴小品套曲主要是根据他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创作的。这一时期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都带有“日记”或“自传”的性质。到了四十到五十年代,他的创作则涉及更广泛的客观世界和哲学思想的范围。在舒曼的钢琴小品套曲中不乏有描绘场景,描绘大自然的篇章,但突显其自传性的主要还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双重性格

舒曼是一个具备十分复杂、矛盾性格的音乐家,沉思幻想的约瑟比乌斯和热情奔放弗洛列斯坦是舒曼“大卫同盟社”中两位假想式的人物,他们在舒曼的钢琴音乐中频频出现。虽说这是受让•保尔的小说中现实与幻想的两种不同人性理念的影响,但实际上他们正是舒曼双重性格的化身。他深深观察到自己这个时代的矛盾,他的性格代表着当时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热情、开朗与失落、忧郁,他的严谨有序与杂乱无章,外在的积极与内心的消极,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生活的热爱,对世间的留恋与对死亡的草率无惧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二重性格的强烈矛盾性。舒曼以这两个虚拟人物作为他内心的代言人,借用音乐向人们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二)爱情

舒曼常说:“一切丰富的现实生活的印象,都可以用音乐传达出来”。爱情是舒曼创作题材中一个很重要的来源。

维克的新学生——年轻女郎埃尔涅斯蒂娜•冯•弗里肯是舒曼的初恋情人,舒曼与她的结识,正是舒曼创作《狂欢节》的外在动机。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而音乐使他们更加紧密。他将埃尔涅斯蒂娜居住的城市阿什的拼音字母Asch巧妙得运用在他的作品中。

舒曼与克拉拉的爱情经历更是他在创作上始终保持高涨热情的动力之源。舒曼通过音乐形式来书写他个人爱情生活的一部自传。1835年舒曼与老师维克的女儿克拉拉相爱,但维克获悉后,极为震怒,设置重重障碍想拆散这对恋人,舒曼的生活中陷入了新的紧张阶段。他们俩不得不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向顽固的阻力进行斗争,1840年秋,克拉拉满二十一岁,舒曼为克拉拉所进行的斗争才通过法律得以胜利结束。这一年是他生活中的转折点,也成为他创作的转折点。

三十年代舒曼所写的最优秀的钢琴音乐大都和克拉拉有关。坎坷的恋爱经历使他对这段感情倍加珍惜。他用了大量的音乐篇幅来反映他对爱情的憧憬、幻想以及赢得爱情后的幸福生活和感受,创作出了许多风格别致、寓意深刻的作品。

二 旋律的抒情性、即兴性

(一)抒情性

舒曼的生活和他的思想,决定了他的音乐主要是写自己的内在感情和心理变化的,也就是说以抒情为主。舒曼是一流的旋律大师,作品中的抒情性首先就表现在他那特色的旋律中。

舒曼常运用“特色音程”与“特色音调”手法来突出其作品的抒情性,直线下行旋律是舒曼小品套曲中最有代表性的旋律,特别是连续的五个二度下行音是舒曼最常用的。舒曼把它看成是他与克拉拉之间互诉衷情的象征,它来源于克拉拉的《夜曲》(作品2)之主题(见谱例)

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到这一“克拉拉动机”或者其变形。如作品21《新事曲》中的最后一首,作品12《幻想曲集》的最后一首《最后的歌曲》。这一手法有时还用来抒发作者的悲痛之情。例如在《夜曲集》(作品23,1839)中,下行旋律为中心的写作手法贯穿整套作品。

舒曼常以短小的、非常热情或惊讶带有疑问式的上行旋律作为主题(通常不超过4个小节)。例如《蝴蝶》的引子就以上行级进音型开始。表现出了内心的迟疑和疑惑。

在慢板抒情旋律中,舒曼常常运用波浪起伏式的旋律进行手法,如《童年情景》中的《梦幻曲》,主题一开始由先上行后下行的徐缓音调构成,平稳的节奏,宁静的情绪,宛如进入沉思的梦境。

除了运用自己的特色风格外,在舒曼的小品套曲中我们可以不止一次地看见他对同一时期作曲家抒情性旋律写作手法的借鉴。例如“舒伯特式”的流畅婉转的歌曲性主题,如《升F大调浪漫曲》(作品28之2)的《浪漫曲》的主题。典型的肖邦夜曲式的音乐,在《狂欢节》(作品9)的第12首《肖邦》,舒曼采用富于歌唱的旋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以及和声变换都极具肖邦特点。

(二)即兴性

舒曼认为旋律不应该在它还没出现之前被人猜出样子。因此他的旋律有很明显的即兴性,这正反映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在钢琴特性小品中表现转瞬即逝的乐思特征。他的旋律音调变化多端,毫无讲究。有时“没头”,有时“没尾”,有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停止,有时甚至不能称其为旋律。

《克莱斯勒利安娜》第4段是“没头”旋律的典型例子,音乐在不知不觉中进入:

在《大卫同盟舞曲》的第一首开头也用了类似即兴的手法,看似十分随意,但所迸发出的热情一下子就抓住了听众。

而《狂欢节》之6《弗洛列斯坦》是典型的“没尾”,结束句由弱渐强,在推向高潮时却突然停止,没有在和声中进行,旋律走向或是音乐情绪上给以任何的暗示。

三 和声的色彩性

浪漫派的作曲家最为突出的就是以个人的精神感受和感情冲动来引导创作,在基本承袭了古典时期的结构原则基础上,增添了新的色彩,创造了新的手法,使和声纵向结构更趋复杂。由于变化音和附加音的使用,大量增加了不协和和弦,如七和弦、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等,像增六度这样以前作为例外和偶然使用的和弦,现在有了突出地位,减七和弦也被赋予一个特别的作用,还有半音化和声、等音转调等手法也都得到了频繁的运用。

舒曼的和声理念主要是承袭贝多芬和舒伯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他也打破了一些传统的和声进行模式,与其他作曲家一样不协和和弦、半音化和声进行、和弦外音等也都成为他作品中惯用的和声技法。

(一)不协和和弦

在舒曼的作品中,属七和弦、减七和弦、九和弦等不协和和弦频频出现。或增加情绪的紧张度,或将音乐主题展开,或在结尾部分留下悬念。

在《童年情景》的第一首《陌生的国家和人民》中除正三和弦外,头尾两段都在大调旋律中用了重属减导七和弦,中段还采用了副属和弦进行到主和弦的非正规进行。这种下行大三度根音关系的意外进行,从音乐内容上看,表达了他身处异国他乡的落寞之情。

在《孩子们的请求》的尾声,音乐终结时停在一个不协和的属七和弦上,七音在这并没有得到解决,使孩子们的请求停留在了无限的期盼中。

《梦幻曲》的尾声部分,一个重属九和弦,我们可以看作是全曲的高潮所在,和声的紧张度及和弦音的增多都使情感得到了极至的抒发。

在舒曼的作品中较少出现原位主和弦,多采用转位和弦,特别是连续六和弦,造成音响的飘浮性。附属和弦和左手的持续低音,造成了不和谐的音响,调配成了各式色彩。

(二)半音、变化音

浪漫派作曲家为了增强音乐的色彩,常使用变化音,尤其是半音。在舒曼的作品中也常以半音的运用,来体现音乐色彩的变化,或明亮或暗淡。

在《童年情景》中的第11首《惊吓》的前四小节中的半音化和声进行,恰到好处的表现了孩子们慌张、惊恐的情绪。

《林中情景》中的第7首《预言鸟》,在优美的鸟之歌中不详音符又由着重的半音变化所强调。

舒曼同许多浪漫时期的作曲家一样经常使用和弦外音,他往往允许和弦外音对和声明晰度的干扰,犹如刹时出现的浓云笼罩,以此造成“光”和“色”的明暗变化。在乐曲的展开过程中,这种和声色泽的转换,自然反映着浪漫主义在情感上的起伏跌宕。如《儿童钢琴曲集》的《冬日》、《纪念》等作品。

四 调式的模糊性

在调式运用上,舒曼大量采用大小调式交替。大小调相互间的频繁渗透是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一种主要特色。调性变化虽然突然、频繁,为了使作品在不同音乐结构和性格之间的转换比较自然和谐,舒曼一直用平稳的调性关系,如五度、四度或三度等近关系调来连接这些曲目。更有趣的是,舒曼常常尽可能用同音、临近的音或同一和声关系中的音,甚至用同一和弦完成这些作品中的旋律或和声的连接。

《蝴蝶》,十二个小曲共用了十六个调,有的调重复在多首小曲中出现,而有的是一首小曲中出现了多种调性。他常常用意想不到的进行来代替习惯的解决法。舒曼年轻时喜欢取捷径转调,在他的《儿童钢琴曲集》的43首曲子里,舒曼从未将调性游历出三个降记号或四个升记号的范围。在《狂欢节》的《重逢》的第一段转入中段就是采取等音转调,由降A转入B大调。

又比如,在《克莱斯勒利安娜》的开始部分,低音部比高音慢半小节,和声的进行往往不是直接地表现出来,而是通过连续得离调“推开”和减弱了主要的功能。

舒曼作品中的调性改变相当突然,快速且自由。在《奇幻的梦境》中,在舒缓的中段部分,舒曼骤然从F大调转入到降D大调,在最终回到F大调之前,他以降G大调作转入再现部的假开端。

五 节奏及曲调中的民族性

19世纪在音乐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这样的时期,即强调民族差异和民族价值。作曲家们在特性小品中加强了对其民族舞蹈、民间音乐因素的运用。诸多民族民间音乐的色彩影响到旋律特征、调式和声与节奏节拍的独特处理。同主音大小调的自由转换及三度远关系调的并置、民族语言吟诵式音调与民间歌曲式旋律的采用等也都是浪漫派作曲家们在作品中加入民族性因素的创作手法。在舒曼的钢琴小品套曲中,民族性多表现在曲调与节奏中。

(一)曲调

舒伯特创作的曲调民歌性质十分明显,而舒曼创作的曲调和民歌创作的联系比较隐晦而且使用得比较复杂,他更多的是汲取民族舞曲的因素。这些舞曲因素使他和周围的世俗音乐有了密切的关系。

舒曼的《蝴蝶》这部作品由一个引子和十二小曲组成,音乐取材于古老的德国民歌,旋律生动优美,富于浓厚的典型的德国民间曲调的特点。其中运用了许多舞曲的音乐和热烈抒情地传达主人公感情的音乐,以及幻想地描写假面舞面具的舞蹈音乐互相对比地交替着。第十二段终曲,舒曼运用了民歌“祖父之舞”的曲调。

“祖父之舞”是德国的一种诙谐、幽默的民间舞蹈。这段旋律还多次出现在舒曼的作品中,如《狂欢节》的第21首《大卫同盟孟员进攻庸夫俗子的进行曲》中。

这段旋律被舒曼称为“17世纪的主题”,是暗示并嘲讽那些小市民们的迂腐愚钝、顽固保守的象征。

(二)节奏

节奏使舒曼的音乐变得十分生动、形象,人们光是通过节奏形式就能感受到乐曲中情绪的变化。舒曼把民间舞蹈因素处理得很广泛,舒伯特钢琴曲中常见的舞曲因素,如圆舞曲、德国舞曲等,成为舒曼的《蝴蝶》、《狂欢节》、《大卫同盟舞曲》等作品的基础。

《蝴蝶》的第八段的第二句中的舞蹈刻画,运用了玛祖卡节奏特点。十一段采用了波兰舞曲的节奏特点。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作品运用了舞曲节奏,例如《蝴蝶》第十段,《狂欢节》中的第16首《德国圆舞曲》等等。

在舒曼的作品中,还常用到“赫米奥拉”(hemiola)节奏型,赫米奥拉比例是古代音乐理论中用来称谓3:2比率的一个术语,它首先用在音高方面,指的是两个纯五度音程音符的振动频率比。例如:

其次是指两拍中三个音的节奏关系,例如

这里讨论的赫米奥拉除了上述提及的三对二或四对三以外,还特指在一个固定时值的范围内,通过重音的移位,由原来的三拍子改变为两拍子,或两拍子变为三拍子,与原来的节拍形成对比。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这一节奏手法在舒曼、肖邦、勃拉姆斯的钢琴特性小品中都被广泛运用。

舒曼的《狂欢节》在《前奏》中‘更快的’部分,左、右手以两种不同节奏效果出现,右手保持三拍子节奏,左手则呈现两拍子效果,两种节拍重音交错出现,体现了狂欢节喧闹、热烈的气氛。

六 音乐语汇中的文学性

浪漫主义时代作曲家们对于除音乐外的其他艺术形式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创作的许多音乐作品都深受文学诗歌的巨大影响。舒曼也不例外,文学和诗永远是培养他的音乐幻想及创作的一个源泉。舒曼概括性地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自己作品的形象和主题。

《蝴蝶》就是舒曼在读了让•保尔的小说《少不更事的年岁》的最后一章获得灵感而创作的。故事中的一对孪生兄弟,面貌酷似,性格迥然。一个温文而富于幻想,一个则热情而容易冲动。兄弟俩在舞会上同时爱上了一位姑娘,闹出不少笑话。这也是舒曼第一次用音乐描绘了两种性格的人物及在舞会上的各种场景,为日后的《狂欢节》、《大卫同盟舞曲》等作品打下了基础。

《克莱斯勒利安娜》是一首由八个小品组成的钢琴套曲。它是受浪漫主义文学家霍尔曼小说影响创作的。小说中的克莱斯勒是一个怪杰,他极有音乐天赋,但却十分粗暴,与周围生活的人群格格不入。舒曼对这个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十分同情克莱斯勒,他不平凡的一生和对音乐的理解引起了舒曼的共鸣。他用克莱斯勒为自己的作品的命名。整首作品没有原来小说中具体的情节性描绘,有的只是基本的音乐形象。音乐中主要是作曲家本人内心感受的抒发。

在舒曼的音乐中运用文字游戏来统一全曲也是其惯用的创作手法。在《狂欢节》中,舒曼将四个音符地名阿什Asch的四个字母化成四个音符作为主题进行创作,这四个字母根据转化为德国音名和将舒曼的名字化成音符的方式被摆列成三种形式:

这三种排列分别引导各段乐曲,统一全曲。李斯特和舒曼两人都在很大程度依赖文学作品,但李斯特在应用它们时十分坦率,而舒曼却总喜欢躲在假面具后面,加以掩盖。

小型作品通常是大型作品的“缩影”或“袖珍版”,作曲家往往会为了使他的作品顺应时代的需求,带上新的气息,对已有的风格模式进行变革,在这点上,创作短小形式的作品与大型作品相比更显现独创性。音乐史家普遍认为舒曼是典型的浪漫派作曲家,他作为19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文化史上最突出的人物,其作品蕴含独特的个人化风格,其创作的特性小品,无论是单乐章还是套曲,在创作风格和创作技法上基本含盖了浪漫主义时期特性小品最典型的特征。如果人们真正了解了各个作曲家特性小品的创作特点,则有利于把握他们的大型作品,进而把握整个时代风格,遨游在这广阔的浪漫主义音乐海洋之中。

Modularity the Romantic Characteristic of Schumann's Piano Cycle

LIN Wei-rui
(Tsai Chi-kun Academy of Music, Minjiang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China)

Given the extraordinary role of Schumann’s piano cycles of character in the development of Romantic piano character pieces, this article analyze the common features of the Romantic essays that presented in his composing techniques. Through these features, the article provid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mon compos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ano character pieces by different composers of the Romantic era.

romanticism; Schumann; piano cycle; character piece

J05

A

1008-9128(2012)01-0114-05

2011-09-20

林葳蕤(1980-),福建福州人,讲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钢琴硕士。研究方向:钢琴教学。

[责任编辑 自正发]

猜你喜欢
舒曼浪漫主义小品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临宋人小品》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舒曼奢华系列AL1新品推介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