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探析

2012-08-15 00:46张国栋
怀化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公有制依法治国特色

张国栋

(莆田学院社科部,福建莆田3511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探析

张国栋

(莆田学院社科部,福建莆田351100)

党中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近30年的探索实践,其“特色”愈益突出。该“特色”主要包括经济特色、政治特色和文化特色等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国既定的道路,又是必须高举的伟大旗帜,也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握其“特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里?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经济特色

1.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共同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在所有制问题上逐渐形成了科学的认识——公有制不一定只存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私有制也不是资本主义的独有现象。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公有制和私有制各自以适当的形式同时存在,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也不是绝对不可以结合的。同一时期,在不同的产业、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地区,各种所有制发挥的作用会有所不同,在一些产业、部门和地区,公有制经济比私有制经济具有更大的优越性,而在另外一些产业、部门和地区,可能更适合私有制企业的经营。这就走出了私有制偏见和公有制迷信的误区,突破了把两者完全对立、相互排斥的观念,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构建了适合中国国情和现实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所有制结构,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公有制的作用所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体现社会主义特征的是公有制,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之所在。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为了带领人民不断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而公有制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

而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我们也逐渐有个理性地认识,从改革开放前的限制,到改革开放后的有益的补充,再到后来必要的有益的补充,而今,它已成为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也为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注入了活力。

党的十五大明确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两个毫不动摇”,既“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1](P547-548)

党的十一届三中以来,我国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逐渐引入市场机制,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认可并迅速发展起来。从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来看,它对增强经济活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长期并存、共同发展,将成为我国经济的一大特色。

2.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

在我国,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当作相互对立、水火不相容的分配方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片面追求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和单纯的按劳分配方式,贬低、排斥按生产要素分配。

其实,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各具特色,而它们各自的短处和劣势正是对方的长处和优势。这就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把两种分配方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提供了制度保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微观基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有效的调节机制和宏观环境。

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在经济运行上,市场已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党的十五大在分配问题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2](P22)这一论断突破了将生产要素排斥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之外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分配方式指明了方向。

3.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

按照传统的观念,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只有在实行资本主义的国度里,才能推行市场经济,换句话说,实行了市场经济就是搞私有制,也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持这种观点的,不仅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也普遍存在于西方的舆论界和学术界。

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排斥市场经济,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了。然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勇于解放思想,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破了对计划经济的迷信和对市场经济的禁忌,实事求是地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从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到“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再到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在理论上进一步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P373)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是我们党在长期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特别是在多年的改革开放中,进行不懈的实践探索和艰巨的理论开拓的结果,是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科学分析所提出的实事求是的结论。这一目标的提出和确立,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大贡献。

在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随后的中共十五大及十五届三中全会,相继对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的思想作了系统的阐述。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宣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已经初步建立,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更明确的提出了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4]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从我国实际出发走出的一条“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

二、政治特色

1.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1](P553)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这个原则,明确指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5]

可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既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要内容。至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十六大报告作出回答:“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P553)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正确处理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本质要求、基本方略三者之间的关系,确保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其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这是我党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这个宝贵经验表明:离开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就没有领导核心;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就失去法理依据;离开了依法治国,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就不能有序进行。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反映了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规律。

当前,我们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6]

2.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其特点和优势日益显现。2000年12月,江泽民强调指出,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在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密切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互相监督,促进共产党领导的改善和参政党建设的加强。[1](P144)

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虽然也使用了“多党”的提法,然而与西方的多党制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的,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局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政、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是合乎我国国情的具有独特优势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实践证明,我国政党制度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已经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一方面,能够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集中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智慧,促进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从而实现集中统一、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另一方面,我国政党间的团结和谐为社会安定和国家政局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一种新型的政党制度形式,在世界政党制度中独具特色。

3.采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国家结构的一大特色,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少数民族聚居地方的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好形式。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7](P339)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自主权”。[8](P109)1984年5月,在总结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经验的基础上,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法》,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充分尊重和体现民族自治地方各族人民意愿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了修改,使这一法律更加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通过国家一系列政策,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稳步提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切实可行并具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

三、文化特色

1.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和合

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政党性质决定了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才能更好地统一认识、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才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这就保证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抵制和战胜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证明,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战胜各种困难,之所以能够把多民族的大国团结起来,之所以能够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一个根本性的原因就是我们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如果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就丧失了主心骨,就会陷入一盘散沙的局面。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越来越多样化。这就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和道德等,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观也必然要呈现出日趋多样化的局面。因此,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们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各种学术观点和艺术流派自由发展,推动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精神需要,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方面弘扬主旋律,另一方面提倡多样化,并使二者统一起来,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和利用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把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统一起来,坚持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理想信念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想。

2.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调整文化工作思路,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市场的主导作用,使我国文化建设出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实践证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二者共同发展,能增加精神文化产品供给,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以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带有经营性质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这样国家就能把更多的财力和精力投向需要政府资助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上来,推动文化事业的进步,增强中国文化的总体实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9]

目前,我国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但从总体上说,我国文化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数量、质量、品种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我党认真研究了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把握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9]

总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程中,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特色”将越来越凸显,将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也将越走越宽广。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江泽民.江泽民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修宏方,冯德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色”剖析 [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55-57.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EBΠOL].http: Π Πwww.chinadaily.com.cnΠ hqzgΠ2007-10Π25Πcontent26220242.htm.

[6]孔玲.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8,(5):49-51.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民族工作文献选编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9]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N].人民日报,2011-10-26(1).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the“Characteristics”of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ZHANG Guo-dong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Putian University,Putian,Fujian 351100)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roposed to construct the social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ith nearly 30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the“characteristics”have been put in the foreground all the more,which mainly encompass features in economics,politics and culture,etc.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characteristics

D24

A

1671-9743(2012)01-0035-03

2011-12-25

福建省教育厅2008年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研究”,项目编号:JA08165S。

张国栋 (1968-),男,福建莆田人,莆田学院社科部教授,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公有制依法治国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从劳动主义的角度对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关于依法治国若干问题
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依法执政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