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娜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综合论坛·
价值多元化视域下道德选择能力培养研究
闫 娜
(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24)
伴随价值多元化社会态势地发展,学生不能再单纯地固守一元的价值取向,而是应该趋向于多维度的选择。如何进行理性的选择,根植于是否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熟练的掌握并恰当的运用理性选择的能力,才能避免价值选择的迷茫,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从而进一步达到提升他们德性和人格完善的目的。
价值多元化;选择;道德选择能力
(一)变迁与转型:学会选择是学生品格完善的重要途径
如今我国正处于全面改革的历史关键时期,社会生活中的多方面尤其是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多元化改变。作为历来被认为反应快、敏感度强的学生而言,他们是第一个感受着价值多元化带来的变化。
选择的时代人们必须选择,而且必须要学会选择。面临价值多元化的态势,学生们需要作出理性的选择。如何进行理性的选择,根植于是否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有熟练的掌握并恰当的运用理性选择的能力,才能避免价值选择的迷茫性、混论性,才能提高广大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进一步达到德性的提升、人格完善的目的。
(二)挑战与回应:教会选择是德育应对价值多元化挑战的利剑
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意味着传统的“教会顺从”的道德教育必须转变为“教会选择”的道德教育。“教会选择”既是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必须承担的一项根本任务、必须实现的一种根本转型,又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它实际上是对我国现有的学校道德教育主流文化的一种全方位冲击,是对学校与教师的道德教育素质的一种巨大的、根本的挑战。[1]4
身处“教会选择”的时代,我国高校必须实现德育任务的根本转型,把培育具有道德选择能力的学生作为德育的目标,才能临危不惧面对价值多元化带来的极速性冲击。
(三)趋势与走向:培养道德选择能力是价值多元化时代的吁求
1.价值多元化时代培养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必然性
(1)价值观念的多样复杂化渴求理性选择的取舍
价值多元化视域下,各种各样的价值观琳琅满目,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主体价值选择的障碍,导致学生在价值追求上困惑、疑虑、徘徊。社会已走进“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因此学生面对着很多难以解决的价值冲突,他们必须在综合考虑外部压力以及自身境遇相关因素下,对面临冲突中的诸种价值观做出适当的理性选择。可见,选择不再是一味的顺从,选择已成为价值多元化时域下学生道德生活中的日常行为。
(2)价值取向的多源多歧化亟需理性选择的抉择
“人的每一具体行为的取向或定向,都是各种具体价值取向综合作用的结果。”[2]4由此说,价值取向就是学生进行道德选择的内在尺度。多种价值观的并存往往会对主流价值观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正是这种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学生们才更渴望具备理性选择的能力,从而使得他们进行道德选择成为必然。价值取向的多源多歧化表明了社会成员有着广泛的自由选择权,但进行选择的前提还是要经过理性选择的取舍。
2.价值多元化时代培养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应然性
(1)学生主体地位确立的标志
我国学校德育历来重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学生本身的主体性和主体需要。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因为学生具有强烈的主体人格和主体意识,所以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侧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学会辨明善恶美丑,自主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如此才是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最好措施,才能把我国新时期德育改革推向现代化。
(2)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价值的并存,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选择能力才能立足于现实社会,才能凭借一定的道德标准作出理性正确的选择,才能成为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学校道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和谐、完美人格的活动,良好的道德选择能力不仅是学生心性的提升和人格升华的保障,更是道德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道德选择能力的相关概述
1.道德选择能力的定义
道德选择能力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意识的支配下,依据自己所确立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观念对其道德行为所表现出善与恶的倾向中进行判断和取舍的一种稳定的个体能力。它并不是揭示道德世界本质或规律的探究性能力,而是一种指向实践的践履性能力。
2.道德选择能力的构成要素
(1)道德价值判断能力
道德价值判断能力是指对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的善恶做出判断,明确其道德价值的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在明晰道德现象善恶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2)道德价值比较能力
道德价值比较能力就是学生通过比较从各种善的价值中选择出具有较大价值、长远价值的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选择结果的最终价值意义。
(3)预知后果的能力
预知后果的能力往往是指学生经过自我的预测对选择后果有一定的设想的能力。此种能力会间接提高学生选择的谨慎性。
(二)道德选择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
1.起点与根源:道德冲突
道德冲突贯穿于道德活动的整体过程尤其是体现在道德行为选择的过程中,它是主体进行道德选择的前提。一般而言,在道德冲突中主体要做出合理的选择,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对社会主导价值标准的明确认知;二是具有向善的意愿和识别恶的能力。这两者协调作用,以避免主体处于难以抉择的困惑之中。
2.源泉与动力:道德需要
道德需要是道德主体进行选择的内在动力,它不仅是促使学生自觉履行一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内在要求,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做出积极、正确的价值取舍和行为选择。
当主体的认识和行为符合道德需要时,便会产生肯定性的情感体验,并做出与道德需要一致的道德选择;反之就会产生否定性的体验,并在态度上做出对峙的选择。从这层意义上讲,道德需要是道德主体的选择能力形成的源泉和动力系统。
3.灵魂与尺度:道德标准
社会的道德标准一般是指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道德观,它是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为协调社会关系、保障社会稳定而形成的一种关于道德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起着主导和统领的作用。正如伦理学者刘可风所言“在人们的道德选择活动中,人们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规范为标准来认识和把握社会生活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选择就是选择一定的道德规范来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3]4
(一)以学生为教育主体转换德育育人策略
尊重并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更新德育育人方法,是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培养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重要路径。
价值多元化背景下,传统德育惯用的灌输的方法已不再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学生不再是“美德袋”,而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那么既然是主体,就要重新审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以往的旧观点只承认教师的主导地位,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在我们所推崇的是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应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进行真诚的对话和交流,逐步建立起民主的、真诚互信的密切关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拥有选择的自由,间接强化学生的自主选择意识,最终达到师生双方的“视界融合”。
(二)以现实生活为选择情景开展实践活动
人是生活在一定现实中的,生活是人存在方式的表征。所以,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必须尊重生活,从现实生活出发,才能创造有意义的生活。
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甄别、思考、分析利弊,“我们并没有求助百科全书或教科书。人们必须以亲自珍视、选择并使选择与他们的生活方式融为一体。”[4]4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选择的积极性,又为他们的选择提供了可能。
(三)以外在教育引导和学生自主选择为原则转换培养方式
个体道德的发生发展,个体道德选择能力的形成提高,是一个从外在引导到自主选择的过程,两者在道德选择能力生成发展中缺一不可。
外在教育引导是借助于他律性(主要指教师)的手段引导或诱导学生遵守和践行道德规范,提高其辨别事物及合理选择的形式。教师的外在教育引导由于缺乏个别针对性,难以做到全面细致,所以容易游离于学生内在的道德需求之外,从而使他们失去主动性。但是道德选择能力恰恰是道德个体依据自我意愿主动选择的,它弥补了外在教育引导的缺陷。因此,单纯的外在教育引导,其作用程度是有限的,必须与学生的自主选择相结合,才能在更大力度上培养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养成。
[1]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3).
[2]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刘可风.伦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路易斯·拉思斯.价值与教学[M].谭松贤,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G416
A
1671-8275(2012)03-0126-02
2012-03-23
本文系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校级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01010)研究成果。
闫娜(1985-),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201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胡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