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程敬宝
(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优质教育资源开发
——基于黄冈经验的思考
王 伟,程敬宝
(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教育资源的均衡、优化。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放大其辐射效应,是缩小资源差别,推进均衡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可行模式。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要兼顾资源配置与开发优化、资源增量与结构优化、有形资源建设与无形资源建设、一般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等若干关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优化
在学校布局均衡基本实现的情形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资源均衡化。
国家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调研组的调研报告指出: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师资配备、教学设施设备以及教育质量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依然薄弱,相当部分农村小学、初中校园校舍、图书仪器装备、体育美育卫生设施等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信息化装备严重不足,……一些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配备达不到要求,……”[1]。由此不难看出,当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是针对教育资源“存在着较大差距”的矛盾而提出的,所要解决的也主要是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其目标也就是实现各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获得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
对于我国中部较发达地区,在学校布局、办学达标问题基本解决或接近解决,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学有所教”的基本实现背景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应该定位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得到更大满足”[2]。实现这个目标的现实选择就是开发已具有的优质教育资源,扩散其资源,放大其能量,通过其辐射效应和联动机制,拉动非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化,促进自身优质资源不断优化增长,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扩大的态势。
黄冈兴学重教素有传统,历史的积淀和现实的努力,形成了以黄冈中学为龙头以市县一中为骨干的一批优质学校。黄冈教育依靠这批优质教育资源,借助“三种力量”(行政主导、学校参与、社会推动),凭借“三个平台”(市教科院主导的各级教研机构、教育学会下设的各种学术组织、黄冈师院主持的各类培训活动),运用“两种手段”(软硬手段,如:政策、制度、计划、检查、督导、评比、考核、奖惩等),通过“三种机制”(资源调配、经费补偿、政策导向),采用学校撤并整合布局、校园校舍调整置换、装备图书更新赠与、骨干教师交流轮动、校长主任交换兼职、校际之间结对帮扶等多种途径,推进有形资源的流动、转移与扩展;通过“三种形式”(会议、活动、媒体)开展经验交流、资料交换、教育研讨、教学竞赛、课堂观摩、参观考察、合作教研、示范推广、协作实验、改革联动、统考联考以及问题诊断、专题讲座等多种活动,促进教育思想、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学经验、课程资源、校风机制、特色传统、校园文化等无形资源的传播、扩散与渗透,带动黄冈中小学素质的提升,推动义务教育资源梯次滚动优化(不合格的到基本合格,合格的到较为优良、优良的到更为优质),向着义务教育相对均衡化发展,从而出现饮誉全国的“黄冈教育(品牌)现象”,并影响全国(“黄冈学校”遍地开花,黄冈教师各地流动,黄冈资料各地流传)。当然,以上概括是就其主流而言,在开发优质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误区,走过一些弯路。
“黄冈教育现象”从本质上告诉人们,在教育基础较好的地区,通过开发优质教育资源,使其不断扩散、放大、升级,从而推动义务教育向着均衡化方向发展,既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也是一种可行的模式。因此,有教育专家提出:“应鼓励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积极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模式”[1],以促进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到“学有优教”转换。
(一)坚持资源配置输入与开发优化相结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当下的现实问题是要着力解决义务教育各地、城乡及校际之间的资源差别矛盾。因此,首先要坚持资源配置向弱势学校、农村学校倾斜,使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实,促使其达到国家或当地办学标准;其次是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削弱优势学校资源,保证其优质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促进优势学校的资源向薄弱学校流动、置换、扩散、渗透,尽快使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提升、发展和优化;另外,从长远看,要逐步取消“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优惠待遇,弱化优势学校与一般学校的竞争,逐步在资源上缩小两者之间的差别,最终趋向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资源配置的倾斜,还是优质资源的扩散,对薄弱学校而言,都是一种外部资源输入,至多只能解决存量的差别问题。要想解决薄弱学校教育资源优质化问题,还在于薄弱学校能够接受、吸纳、内化配置和输入的资源,使之能够“生根”;进而与本校资源融为一体,“开花”、“结果”,带动本校教育资源的优化与开发、再生。否则,配置、输入的物化资源就会闲置、浪费,思想精神文化资源也会遭到“排异”而“枯萎”,或者“变异”而“退化”。
黄冈在资源配置和优质资源开发中曾经出现过这类现象,一些学校增补了经费用于非教育开支,装备了仪器设备闲置不用,拨购了图书资料束之书架,输送了优秀教师不予重用……,结果是薄弱学校依然薄弱,教育质量不高仍然不高。可见资源“输血”不能代替自我“造血”。因此,资源配置和优质资源开发、扩散,必须十分注重学校自身的资源生成与优化,尤其是薄弱学校精神状态和教育思想观念的改变和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建设,以形成自我“造血”机能,并为外输资源“扎根”创造优良“土壤”和“气候”。
(二)坚持资源增量与结构优化相结合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无论是解决城乡之间、校际之间资源差别问题,还是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资源的增量与充足,无疑是首要话题,在教育“欠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但学校育人功能的实现和质量的提高,是各种教育资源合力作用的结果。因此,在资源增量、充实的过程中,必须考量资源结构优化问题,不仅要注意物质资源与精神资源、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物力资源与人力资源等宏观结构优化,而且还要顾及诸如设施设备与实际管理,师资数量与结构比例,静态制度与活的风气,学校标准与优势特色,课程资源与教学实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改革等等微观结构优化,“既要注意主要问题的解决,也不忽略次要问题的解决;既要关注差距方面的均衡水平的提高,又不放弃潜在差距方面均衡水平的提高。”[3]
在某种意义上说,资源结构失调比资源不充足更阻碍着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譬如一段时间,由于教育部门重校本研究,于是出现规章制度“满墙飞”,“校本研究”人皆参与,而无视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不管研究的适切性、实效性和可行性。这种罔顾结构、比例、协调、系统资源建设与开发的倾向,除了产生形式主义的风气和表面文章的“政绩”外,既无法促进教育资源的优质化及其积淀,也不利于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坚持有形资源建设与无形资源建设相结合 在教育资源配置建设和优质教育资源扩散过程中,无论是配置主体还是使用主体,一般都特别注意有形资源,把眼睛盯在经费财力、校园校舍、设施设备、图书资料、师资队伍以及规章制度、课程资源等有形资源上,而无视或忽视、轻视教育观念、办学思想、管理机制、师德师风、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特色传统等思想、精神、文化、风气、机制无形资源的建设、更新、提高、开发与优化。在黄冈,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诸如有图书不向学生借阅,有设备不开实验,有设施不开体育课,有经费挥霍吃喝,有优秀教师得不到重用,有优美校园却无校园文化,有制度没能催生优良风气等等“怪”现象,都是不重视思想精神、文化以及机制建设的表现。
出现这种偏向问题,主要是由于对优质教育资源理解的偏差,尤其是对教育育人活动中思想精神文化资源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须知有形的物化资源固然是教育的条件基础,但思想精神文化却是教育育人活动的灵魂,是教育资源是否优质、具有教育品位的魂魄。因此,教育资源建设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必须坚持有形物化资源与无形精神文化资源的结合和统一。在配置充实有形资源的同时,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办学思想的端正,管理机制的健全,教师作用的发挥,教育模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创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育人艺术的提升,校风教风学风的优化,校园文化的活跃,优良传统的发扬,办学特色的形成。
(四)坚持一般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优秀教师则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根本,所以知名学者资中筠一语中的地指出,所谓名校无非是师资和校风。
然而,有的学校知道教师重要,却不懂得如何建设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有的学校注重严格管理教师,却不注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的学校注意重用优秀教师,却不注意打造教师团队和梯队;有的学校只知道使用教师,却不知道去提高教师;其他诸如要求教师兢兢业业却不关心教师需要的满足,不断给教师施加压力却不知给教师添加动力,强调以教学为中心却没有服务教师的意识,优秀教师一出头就提拔为干部,脱离教学第一线,口头上说教师重要实际利益却没有倾斜教师等等“见物不见人”、“见人不见教师”的现象,都是忽视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忽视教师资源开发的表现。
因此,教育资源建设优化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必须十分注重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优质师资队伍的造就培养和优秀教师骨干作用的发挥。这就要求资源建设和开发,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学校一切工作和资源以“教学为中心”,服务教学,服务教师,服务学生,达到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境界;其次是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管理机制,使教师为人有尊严,工作尽其才,劳动得报酬,生活有保障,学习有条件,发展有机会,潜能得发挥,成就受激赏;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营造学习、活动、生活的优良环境,形成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教好学生、发展学生的良好校风和校园文化。
[1]王湛,董奇.基础教育发展战略研究[J].教育研究,2010,(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0-3-1.
[3]李孔珍.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0,(9).
G512
A
1003-8078(2012)02-0012-03
2011-12-16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2.04
王 伟,黄冈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
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冈师范学院“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招标项目,项目编号:10CR109。
责任编辑 袁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