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汀州客家移民台湾之缘由及渡台路线

2012-11-14 06:25蓝泰华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汀州州府闽西

蓝泰华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福建汀州客家移民台湾之缘由及渡台路线

蓝泰华

(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历史上从福建汀州直接移民台湾的客家人有70余万,从广东去台的客家人,其祖籍基本也在闽西汀州。在台湾的闽南人也有30余万人的祖先曾经是汀州的主人。大量的汀州客家族谱是真实反映客家民系不断播迁发展的珍贵家族史料,揭示了汀州客家裔孙东移台湾,开发建设台湾的历史进程。福建汀州的地理环境发展有限,人多地少等因素是造成明末清初汀州客家人纷纷向台湾移民垦耕的原因。闽台两地客家同宗同源,一脉相传,共同造就和传承了闽台客家文化。

汀州客家;移民台湾;缘由;渡台路线

有关客家人渡台的官方记载,最早见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的《诸罗县志》,该志卷八《风俗志》云:“佃田者,多内地依山之犷悍无赖下贫触法亡命,潮人尤多,厥名曰客;多者千人、少亦数百,号曰客庄。朋比齐力,而自护小故,辄哗然以起,殴而杀人、毁匿其尸……及客庄盛,盗益滋。庄主多侨居郡治,借客之力以共其租;猝有事,皆左袒。长吏或迁就,苟且阴受其私……诸罗自急水溪以下,距郡治不远,俗颇与台湾同。自下加冬至斗六门,客庄、漳泉人相半,稍失之野;然近县故畏法。斗六以北客庄愈多,杂诸番而各自为俗,风景亦殊郐以下矣。”[1](P136-137)这则记载反映的是清朝初年统治者对台湾南部客家人的总体印象和描述。关于客家人的来源,文中提到大都来自“内地依山”地区,“潮人尤多”。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前,粤东嘉应地区仍属潮州府管辖,因此来自粤东的客家山民仍被称作“潮人”。[2](P54)由于客家人经常被描绘成群聚无赖和健讼盗窃的形象,因此早期文献中多有施琅禁止“惠、潮之民”渡台的记载。如雍正初年第一任巡台御史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引《理台末议》说:“终将军施琅之世,严禁粤中惠、潮之民,不许渡台。盖恶惠、潮之地素为海盗渊薮,而积习未忘也。琅殁,渐弛其禁,惠、潮民乃得越渡。”

民间记载的资料最能反映客家移民历史的是客家族谱。客家人都有修族谱的习惯,其中所记载的人文资料、姓氏源流、人口变迁和发展等丰富内容,是探究客家源流的最基本材料。客家族谱数量众多,在福建原汀州府管辖的长汀、上杭、永定、武平各县都能找到有关客家移民台湾的族谱资料。族谱当中记载迁台的时间大致都在康熙末年至雍正年间,与官方文献记载的时间大致一致。

一、台湾客家的原乡

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福建、广东百姓纷纷冒险渡海入台开基,到了清光绪时,汉人已成为台湾的主要族群。闽西汀州客家人向台湾移民,始于明中叶。闽西汀州是台湾客家人的祖居地,“历史上由闽西直接去台湾的客家人有70余万,即使从广东去台的客家人,其祖籍地基本也在闽西,而在台的闽南人也有30余万的祖先曾是闽西的主人”。[3](P16-17)“台湾为中国大陆外客家人聚居最多的地区。目前在台湾的客家人达450余万,桃园、新竹、苗栗三县约200余万人口,百分之七八十是客家”。[4](P66-70)客家族谱详细记录了客家裔孙迁徙台湾的路线,“所以台湾与大陆的血脉相连,从姓氏上就可以体现出来。我们研究台湾的族群根源,如果仅仅从最早移民一代开始,那么顶多只能追溯到明末清初。而如果与大陆的民族迁移过程联系起来,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民族文化演变图”。[5]闽西汀州河田客家人后裔播居台湾的为最多,大量的闽西汀州客家谱牒,是真实反映客家民系不断播迁发展的珍贵家族史料,其揭示了闽西汀州客家裔孙东移台湾,开发建设台湾的历史进程。

图1 台湾汉人移民的原乡

二、客家人渡台之原委

客家人渡台之原委,林衡道教授在其著作《鲲岛探源》中依据德国史学家里斯博士和魏斯博士的观点,查访关于台湾留在荷兰的档案史料有如下记录:“由于中国文化中区域性的顽固习惯,南方诸省对于北方来的客家商人和工人,有了最强烈的反感,客家人无法取得当地的籍贯而受人轻侮。不能和当地的商人与工人竞争。因此他们大批地移居台湾做农夫及铁匠、商人等,而能过较好的生活。客家人移居台湾渐居成功,至十七世纪止,持续约二百余年。到十七世纪中叶,荷兰人与台湾岛酋长的交涉,由客家族交涉,他们与中国人毫无差别,对台湾的物产与外国的交易也尽了大力。”1898年,魏斯出版了《台湾之历史》,这本书对客家渡台有如下的说法:“在一六五○年左右,台湾到处有土人,一直到海边止。荷兰人的势力能及于西南部的土人及东北方的kapsulan平原,大约从一六○○年起,客家人最早从中国来……。”(参见台湾银行出版的《台湾经济史》第六集)[6]以上译文所有资料主要来自於荷兰殖民当局、教会以及欧洲探险家之记录,对有关客家描述既不够详细,和一般通说也都有差异,但不管此文内容如何,它当为难得可贵的一种记录。[7](P222)

清领台之后,原居东南丘陵的闽粤移民纷纷渡台,当时闽粤二省客家移民渡海入垦台湾南部下淡水地区,实因原籍地生计维艰,迫其向外发展。渡海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原乡地理条件恶劣。汀州府地处闽西山区丘陵地带,山多地少,只有汀江(韩江)流域为主要耕地。交通闭塞,汀江是当时通往沿海一带的唯一主要交通路线。

2.外来人口迅速增长。山多田少,明朝中、后期人口呈发展饱和状态。僻处内地及与外界联络困难,是客籍原乡自然、环境的共同特色。[8](P160)在生存无依的情形下,遂纷纷向外发展,不畏风险渡台,以缓解沉重的人口压力。

图2 汀州历代户口统计表

3.天灾频繁。汀州府自古以来自然灾害多,其中又以洪涝与旱灾为主,天灾频繁亦是造成汀籍客家人口外移的原因之一。

4.台湾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环境气候和福建非常相似。闽台两地隔海相望,一水相连,福建与台湾最近距离只有72海里,来往便利。

三、福建汀州客家移民渡台路线

清代客家移民渡台的方式可分为合法与偷渡二种,客家移民除福建汀州府民外,其他获准合法渡台已是较后期的情形,故前期因迫于无奈及后期合法渡台的诸多弊端,均使客家移民多采取偷渡的方式渡海至台。清领台之初,仅有汀州府的客家人可以合法渡台,他们多沿汀江而下,抵潮州府之大埔县境。后期亦获准渡台的嘉应州各县客家人,则多顺梅江各支流而下,经白渡、松口、三河入大埔县境。[9](P228)客家人由原籍地汀州入大埔县境后,沿汀江或清远河至厦门(厦门是清朝当时福建最大的通关口岸)验照放洋,再经金门、黑水沟、澎湖,最后抵台南鹿耳门。

渡台移垦的客家人,几乎全部来自粤东的嘉应州、潮州府、惠州府,以及闽西的汀州府、闽南的漳州府南部。清朝时期常称的“一州三府”指的就是嘉应州、惠州府、潮州府及汀州府等纯客家聚集地。

依史学家罗香林考据,南宋时(约1120年间)起,客属人大量自赣南及闽西汀州移入粤东,就在南宋时移入的家姓就有数十个。赣南(魏氏、曾氏、谢氏、饶氏),闽西(邱氏、邓氏、巫氏、何氏、张氏)至嘉应州四县。事实上,粤东客属人在之前其祖先生活在赣南(石城、宁都、南丰等地)、闽西(宁化、长汀、上杭、武平等地)山区一带,宋末元初才大量向粤东迁移,其中嘉应州的镇平县(今蕉岭)渡台者最众,各姓氏都有。

汀江(也称“鄞江”),是闽西汀州的一条大河,是客家移垦台湾的重要水路。闽西客家人向台湾的移民,最早始于明代中后期,他们多沿着汀江自北向南进入广东的韩江,再经潮、汕出海往台湾。另有一部分靠近闽南的客家人是沿着九龙江自龙岩、漳平下漳州、厦门出海渡台。而大量的客家人入台则是“清康熙六十年(1721),客家人助清廷平定朱一贵之乱有功而开放海禁”之后按“闽西汀州府的汀州客,漳州府的漳州客,潮州府的饶平客、大埔客乃至乾隆年间广东嘉应州的四县客,惠州府的海陆客”先后迁台的。[10](P167)

台湾客家,根在闽西汀州,闽西汀州是台湾450多万客家乡亲的主要祖籍地,两地客家同宗同源,一脉相传。据史料记载,闽西汀州客家裔孙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迁台垦殖发展,向台湾的移民主要有如下几条线路:

1.由闽西汀州各县出发直接迁徙台湾。①沿着汀江而下经上杭、永定,进入广东梅州,再经潮、汕出海到台湾南部;②沿汀江而下抵潮州府之大埔县境,至厦门验照放洋,再经金门、黑水沟、澎湖抵台南鹿耳门;③沿九龙江自龙岩、漳平下漳州经厦门到台湾南部;④向北沿闽江至福州出海到台湾中部;

2.闽西汀州各县向嘉应州(今梅州)各县市迁徙,再迁台湾。现在居住台湾的客家人以粤东为最,大多来自二三百年前嘉应州(今梅州)各县,上溯其源流,粤东客家人的根在闽西汀州。据梅州姓氏源流记载,在梅州市130多个老姓氏的客家中,在汀州居住过再迁出的姓氏占90%。

3.闽西汀州客家人移民闽南漳州的平和、南靖、诏安等地,再向台湾的移民。林嘉书在《南靖与台湾》一书中引用大量的族谱文献,印证南靖人民向台湾移民的历史。[11](P67)

汀州府是客家人南移的据点之一,也是福建省内唯一以客家人为主的府治。当地的客家人于唐宋以前自北方南移定居,元末明初期间,部分客家移民更自汀州府(尤以宁化为主)及江西省向南迁移,至广东省境垦殖定居。[12](P122)汀州府宁化石壁在客家迁移史上起过特殊的重要作用。早在清光绪年间的温仲和《嘉应州志》就有所记载,1912年英国传教士艮贝尔在其《客家源流与迁移》一文中也说:“岭东之客家,十有八九称其祖先系来自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者。”

福建汀州是台湾客家人的祖地,秉承了汀州原乡的慎终追远、崇宗重本传统的台湾客家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回闽西寻根问祖,这充分体现了闽西汀州客家人与台湾客家人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的五缘关系。

[1]周钟瑄.《诸罗县志》卷八《风俗志》[M].台湾文献丛刊本第141种.

[2]王瑛曾.《重修凤山县志》卷三《风土志》[M].台湾文献丛刊本,1995.

[3]张开龙.龙岩:对台客家文化交流的热点[J].福建对台工作,1998,(4).

[4]丘权政.常思家国兴亡责—记香港客家贤达黄石华先生[J].客家,1994,(2).

[5]李寒芳.闽西上杭:族谱中梳理出两岸亲缘[N].闽西日报,2006-6-1.

[6][德]魏斯.《民族东亚学会杂志》第六卷第五十九号[M].戴国辉 译.台湾岛史,1897.

[7]简后聪.台湾史[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2.

[8]施添福.清代在台汉人的祖籍分布和原乡生活方式[M].1987.

[9]赖雨桐.蕉岭客家人移民开发台湾略论[M].中国客家民系研究,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

[10]丘昌泰.台湾客家人的“福佬化”现象;族群同化理论的观察[M].“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陈世松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严雅英.闽台客家血缘关系[M].作家出版社,2006.

[12]温仲和.嘉应州志[M].台北:成文,1898.

K207

A

1003-8078(2012)02-0071-03

2012-02-29

10.3969/j.issn.1003-8078.2012.02.24

蓝泰华(1971-),男,福建上杭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8级美术学在读博士。

责任编辑 周觅

猜你喜欢
汀州州府闽西
郭祥正汀州诗一首(书法)
从州府到乡村 这里走出过云南大学的首任校长辉煌之后的寂寥 云龙宝丰村
走近“红色闽西”主题采访
曹議金東征甘州回鶻史事證補——浙敦114號《肅州府主致沙州令公書狀》譯釋
闽西灯笼点燃乡村狂欢
闽西山区艺术扶贫的“她力量”
汀州客家祠堂革命薪火相传
康熙辛卯本《池州府志》的编纂特点与文献价值
汀州知州陈轩的廉政小故事
婴儿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