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隐性教育中的情境创设经验及其启示

2012-08-15 00:43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隐性创设

廖 玲

(贵州大学马列部,贵州贵阳 550000)

西方发达国家隐性教育中的情境创设经验及其启示

廖 玲

(贵州大学马列部,贵州贵阳 550000)

西方发达国家的隐性教育之所以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很重要的原因是其隐性教育中有效的情境创设。西方发达国家通过明确的价值取向,全方位、多角度的载体使用,渗透性、丰富性的内容设置和新颖性、有效性的方法来创设“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情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西方发达国家隐性教育起步早,其中情境创设经验多,分析借鉴其中的有益成分,对于我们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实效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方发达国家;隐性教育;情境创设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隐性教育与情境创设

隐性教育是指教育者隐藏教育的主题和目的,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会,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者所设定的教育内容,以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西方发达国家大多采用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方式,将教育内容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受教育者在无意中自觉认同、接受,并内化到社会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中去,从而更易为教育对象所接受。

“情境是环境中的一部分,尤其是进入了个体意识范围内可感知的具体而微观的环境,是主客体的有机统一,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优化、调控与促进功能”。[1][2]而情景创设指教育者将特定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置于具体情境中,通过情景的情感性、隐形性、形象性、渗透性、间接性等特点将教育内容有效传递给受教育者,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活动。教育情景的创设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具有激发、优化、调控和促进的功能。

情境创设是实现隐性教育的重要手段,隐性教育是情境创设的直接目的。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与我国相比,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人本性的价值取向,全方位、多角度的载体使用,渗透性、丰富性的内容设置,新颖性、有效性的方法使用来创设“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情境,能更好地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二、西方发达国家隐性教育中情境创设的经验

(一)价值取向上坚持政治性、人本性

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情境创设在价值取向上坚持政治性、人本性。政治性体现意识形态,人本性体现人文关怀。坚持政治性是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坚持人本性可以减少政治性带来的逆反心理,优化情境创设效应。

西方国家通过“公民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等进行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教育。如何在教育情境创设中体现意识形态很重要。西方国家在情境创设时,无时不刻都体现着政治性这一特点。比如美国,学校、公司、宾馆、商场以及公园等都挂着国旗,连儿童电子游戏机里都有组合星条旗等类似的软件。在学校里,学生以唱国歌和对国旗宣誓开始,教学课程里充满着渗透美国主流价值观,如民主、平等、公正、自我等内容。

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情境创设中普遍注意人本性,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为受教育者服务,根据受教育者不同年龄、不同特点设置贴切的情境。在法国,为了让儿童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注意儿童年龄特征。比如,课桌不再是传统的双桌并联摆放,有的是圆形,有的是T型,使教室中间形成较大的空间,便于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这就改变了过去学生上课时手放背后挺直坐的要求。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易于使受教育者接受熏陶,充分体现了情境创设中人本性的价值取向。

(二)形式特征上体现多样化、多层次

认知情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情境、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情境、大众传媒中的认知情境。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以英国为例,英国课程委员会的文件曾经指出:“应试图引导学校对于精神和道德发展的理解,并阐明这些标准并不仅仅是用于宗教教育和集会,而且还有课程的每一领域以及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在1993年的讨论文件《精神和道德发展》中提到“做出负责并且有理性的判断能力,应当通过课程的所有学科加以发展。道德问题将在如可行(设计生活和死亡问题)、地理(环境问题)和历史(发展与忍耐)等学科中提出”。[2]

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情境。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不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里。在美国,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各级政府利用各种各样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和公园等对公民进行教育。其主要目的就是用这些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物来激励世人、影响青少年。

大众媒体中的认知情境。法国自1994年就开始举行一年一度的“少年议员日”活动。“少年议员日”的基本内容是,每年秋季开学后孩子代表便带着向大会提交的法律草案,代表他们的“选民”到巴黎国民议会大厦开会,一起讨论他们起草的法律草案文本。此举把平时干巴巴的法律条文变化为有血有肉的东西,普遍受到学生欢迎。

(三)内容设置上坚持生活化、丰富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重要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他认为学校应为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活动中不断改造经验、不断完善自我。

英国大多数青少年参加到各种社会组织中去,在参加全天志愿工作的人中,18岁以下的占60%。1990年,有55%的18~24岁的青年人参加一些志愿行动;1995年参加绿色和平组织的人数达到42万人。这些日常活动能够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有利于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价值观的发展,对于培养孩子社会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在情境创设内容上还有丰富性的特点。丰富多彩的活动、各种各样的形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情境创设的实际效果。美国7月4日的独立日纪念活动,全国各地都有分散性的自发性的群体活动形式。如威廉斯堡的游行,开始是牧师讲演与领誓,接着是大游行,游行队伍领头的是104人组成的乐队,牧师领誓后全场共唱“自由万岁”歌。这种纪念活动的感染力很强,其中的国家和民族意识教育的功能十分明显。此外,荷兰的“儿童餐厅”、美国的“少年法庭”都是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内容情境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四)方法运用注意渗透性、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的方法上,西方发达国家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个方面,创设比较隐蔽的情境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潜移默化中受到情境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广泛采用“价值澄清法”。价值澄清法强调道德价值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行动体会出来。教师不能仅仅满足教给学生现成的道德观念与标准,应通过各种方法来创造情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西方发达国家在教育情境创设中还充分考虑方法的有效性。在德国,“很多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尝试使用新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对预先给定或安排的道德范式、规则或自我生活中的矛盾、两难冲突等进行行为实践和体验;充分运用各种颜色、字体、图画、影视、网络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知觉,强化刺激,客观地将伦理价值遇到的理念或现象提供给学生。”[3]187

三、西方发达国家隐性教育中情境创设的启示

(一)正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的不足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创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情境创设的科学性不强。首先,表现在情境创设自身方面。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概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还是系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区分都还存在争议。其次,情境创设对于教育规律缺乏科学认识。比如,对于受教育者实际情况的忽视。过去,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营造上出现一刀切的特点。宣传不分时期、不分对象、不分年龄,一律接受同一情境的影响。情境的创设过程忽略了受教育者的接受性,降低了人们对教育情境的认同度。

二是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不足。在实践中,创设的情境如何发挥作用,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比如各种博物馆、爱国主义基地这些情境载体,本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从效果上讲,当受教育者接触到社会现实后,他们的所感所悟经常与教育目标不相符合。比如,有的大学生在去贫困地区支教之后,却下定决心留在城市里。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创设

一是加强对话情境的创设。对话情境要求改变过去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中居高临下、生硬灌输的方法,使教育过程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充满人文关怀,参与双方关系平等,相互尊重。

二是加强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创设。学校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不能单纯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知识的灌输、意识形态的强制认同,而是要重视情感互动,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如多媒体电子手段,千方百计设计多种活动,来提高教学过程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是加强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创设。日常生活中的情境指学校以外的日常生活情境,主要指家庭环境。约翰·奈斯比特指出:“家庭是亚洲社会的基石。无论在社会、经济或者情感方面,家庭——而非政府——成了个人与整个家庭本身的支柱。”[4]74我们必须创设和谐、民主、平等、健康的家庭情境,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氛围。同时,社会要提供各种场所,让受教育者多参与社会实践,做到知行结合,在实践中受教育。

四是加强大众传媒中的情境创设。特别是新媒体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如何创设大众传媒的教育情境是个现实课题。在坚持大众传媒的主旋律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及时性、多载体、形象性、渗透性、新颖性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综合效应的形成。

[1]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林亚芳.当代英国学校德育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3(9).

[3]苏振芳.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4]约翰·奈斯比特.亚洲大趋势[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6.

G40-059.3

A

1671-8275(2012)04-0092-02

2012-05-29

廖玲(1979-),女,湖南娄底人,贵州大学马列部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风 清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隐性创设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