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应论视野下翻译中的图式移植

2012-08-15 00:53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原语图式原文

魏 薇

(南华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衡阳421001)

一、图式·移植·翻译

图式概念从诞生至今,已经被广泛运用到心理学、人类学、人工智能言学等领域。各个领域的专家对于图式概念有不同的界定,但都存在一个共识,即图式作为一种经过抽象和概括了的背景知识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对理解交际非常重要。

近年来,图式理论在翻译学领域受到了重视,国内众多学者将图式理论运用到翻译学领域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王立弟(2001:19-25)探讨了知识图式的功能,并将“脚本”概念运用到翻译过程中,用来解释对于原文的理解、下文预测、遣词用句及译作表达等现象。张梅岗(2002:29-31)认为图式是在翻译过程中尚未外化为语言形态的对原文的理解结果,并将其界定为处于原文和译文之间的一种图式文本,相当于语篇单位上的“概念段”。周红民(2003)从心理学的角度,用图式理论为翻译中的一系列现象作出了解释,包括欠额翻译和超额翻译、含义的显性化和隐性化、译文的异化和归化等。刘明东(2004:50-52)认为翻译就是图式翻译,这个过程包括源语图式的解码和的语图式的再编码,译者重点要解决四种图式的传译,即语言图式、语境图式、文体图式和文化图式。王克友、王宏印(2005)认为图式不仅参与原文向译文的显化赋形,也构成文本翻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同时对仅以显文本为出发点的忠实和主观性等理论问题提供了新视角。以上学者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借鉴。

笔者曾经将文本中的图式进行分类,探讨各类图式的翻译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发现,翻译的过程实质上可以理解为“图式移植”的过程。翻译理论家罗森娜·沃伦说过,“它[翻译]是一种认知和生存模式。当把文学作品从一种语言移植到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就像把植物或动物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Warren,1989:6)。翻译过程中,译者事实上是在进行图式移植,这种移植并不是简单的、一对一的迁移,而是一个整体的图式体系的移植,这个图式体系包括了宏观和微观的多种图式,其移植的成功与否决定了译文的存活状况。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会考虑的问题包括移植何种图式、如何移植图式、移植到何种程度,这也是本文关注的焦点。

二、选择·适应·翻译

众所周知,翻译过程中有许多的选择、保留、适应、省略等现象,译者会作出大量的选择、适应、保留和省略操作。国内外很多翻译家和译论家都认为翻译活动中存在大量的“适应”和“选择”。

尤金·奈达就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做出无数次事关选择和处理的决定,来适应各种对象,包括译入语、译入语文化、各种出版商和编辑以及译入语读者群等”(Nida,2007:7)。彼得·纽马克则认为:“翻译理论的重点并不在源语篇或目的语篇的运作原理上,而是该过程中的选择与决定”(Newmark,1982:19)。列维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会遇到一系列不断发生的情况,并在一系列选择中进行选择”;“这种选择贯穿翻译始终,并且各个选择又彼此相连,最先做出的选择为后来的选择创造了某种语境”(谭载喜,1991:246)。沃尔夫拉姆·威尔斯也认为翻译过程是一个不断做出决定和选择的过程(Wilss,1996:185)。

国内阐述翻译中选择和适应的学者也很多。刘宓庆把适应性看作原文和译文的适应,翻译中译者通过确定“最佳适应值”的参数图式来获得最大限度的适应(1990:182)。译者“只有精于选择,才能精于翻译艺术”(1995:274,370)。乔曾瑞认为翻译是用译入语中相适应的表现方式再现原语文字的意义。他从功能角度提出翻译的基本内容是在正确理解原作的基础上,从译语中选择在功能上与原作完全相等或相适应的语言形式来再现原作的全部内容,包括原作意义、风格等(2000:24)。方梦之也谈到,为了适应不同的读者群的需求,同一原作的译文可有不同的形式,翻译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地选择的过程(1999:99,129)。方平发现,译者“会卷进一串相互牵连、纠结的矛盾中,随时随地都要……作出自己的选择”(1992:16)。李运兴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选择,目的是为了达到译文和原文在某种程度上的对应(2001:32)。“翻译的过程就是得与失的量度,过与不足的平衡。译者必须凭借自己的学养、理验,在取舍中作出选择”(金圣华,2002:15)。胡庚申(2004:38)认为,翻译讲求的就是“适应”和“选择”。从翻译实践角度来看,可以说,“适应”和“选择”或多或少地一直是译者的潜意识行为,是译者从事翻译活动的一种本能。朱献珑、屠国元指出,翻译是译者对原语文本和译入语语境的“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的复杂过程。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作的面貌(2009:120-124)。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活动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性活动。屠国元、吴莎认为,从语言顺应论视角来看,翻译本质上是译者对目的语的动态顺应选择过程(2012:135-139)。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不断做出适应和选择的过程。适应和选择贯穿译者活动的始终,从翻译材料的选取、翻译策略的确定到翻译方法的裁量,都是译者不断作出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三、选择适应论观照下的图式移植

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在一个存在诸多限制又富于开放性的空间里扮演着多重角色:首先是作为读者与原作进行互动,译者本能地激活和调用各类相关图式综合理解原作,在这个时空中译者与原作者进行着一种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存在的互动,这种互动能够进行到何种程度,取决于译者对于各类图式的融会能力。其次,译者以研究者的身份在开放性的生态翻译环境下阐释原文,译者在这个阶段,不断地进行着和意义有关的活动,这种活动同样离不开头脑中大量图式的交融际会。最后是作为作者的译者进行着翻译过程,译者在这个阶段有诸多考虑,不同译者所关注的内容由于他们所处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差异而不尽相同,但他们普遍考虑的是译文能够取得预期的读者效应。而译入语读者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关图式的激活,因此,在这个阶段,译者本能地将各类图式纳入操作范畴,最大限度地将其移植到的语文本中,以期激活的语读者的相应图式,实现预期的目的。“最大限度”并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的语文本相对于原语文本的一个相对值。的语读者在多大程度上欣赏到原作的美,直接取决于图式移植的成功度。翻译中图式的移植并不是自然界物种简单地迁移,而是译者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的一种选择和适应行为,译者本身的素养和能力决定了移植的内容和高度。也许译者并未意识到翻译过程中头脑中所进行的这种“图式风暴”,但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如移植哪些图式、如何移植、能否移植等,都是在译者本能的选择和适应中决定的。

(一)图式移植的内容

谈到图式移植,不可避免地要谈到移植哪种图式。对于图式的分类,笔者在《图式理论的发展及应用》(2007:105-108)一文中做过总结,综合各家说法,不外乎三类:形式图式、内容图式和文化图式。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文本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那么形式图式是血肉,内容图式是灵魂,文化图式则是点睛之笔。在翻译过程中,图式移植应该包括各类图式的移植。形式图式的移植是基础;内容图式的移植是根本;文化图式的移植是神来之笔。如果只移植形式图式而不顾及内容,译诗就是一具空的躯壳;如果只移植内容图式而不顾及形式,译文就失其形;而缺省了文化图式的译文一定是空中楼阁。因此,从图式翻译的角度看,译者应该最大限度的将原文的形式图式、内容图式和文化图式移植到译文中,使译文保持原来的风貌甚至超越原文。

如果是在真空状态中,那么翻译最理想的状态是将原语中的各类图式都完整地移植到目的语中。但在实际操作中,译者存在于一个复杂的生态环境当中,这个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的环境,受这个环境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地做出选择和适应,对于移植的图式做出了适应性选择。从微观上讲,译者本身的素养决定了他能驾驭的图式知识,从而决定了从原语文本中提取的图式内容,这也直接决定了之后创作阶段他能利用的素材。又如,受到宏观环境的影响,为了适应译入语环境,会选择性地移植合适的、能够为目的语读者接受的图式。又如,由于中英文的巨大差异,必然存在难以找到对应物的图式,译者在创作过程中就会作出取舍,对于某些很难进行移植的图式,也许会不得已放弃、淘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具体的移植内容事实上是译者进行选择适应的结果。这种选择可以是译者无意识地、本能地,也可以是译者下意识地,最终的结果都取决于译者本身。

(二)如何移植

如何进行图式移植在翻译过程中贯彻始终,译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他所作出的选择、保留、淘汰事实上都是对图式的选择、保留和淘汰。如果译者能有意识地把图式移植纳入思考范畴,从而有效提高翻译效能。谈到如何进行移植,笔者认为,可以有诸多处理方法。一方面,世界上的各种语言文化都具备共性,因此在对待原语和的语中具备对应图式的情况时,译者可以进行对等移植。另一方面,中英语言和文化存在巨大差异,在很多情况下,要实现完全对等的移植十分困难,解决的方法是“适度推进和延伸源语的形式,通过创造性的背叛,把原文的图式移植为的语中能够实现其功能的形式图式”(魏薇,2012:73-78)。这里强调的是形式图式,但是我们同样可以推演到内容图式和文化图式的移植当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本能地或者有意识地做出选择,进行创造性的背叛,将原文的各类图式转换成的语中较为相似或者功能相似的图式,把原语中的图式最大限度地移植到的语当中,以期帮助的语读者激活相关图式,更好地感受原文的美,帮助原语的文化传播。具体来说,可以采用对等移植、异质移植、间接移植、补充移植等手段,实现各类图式的移植。

(三)译例分析

本文选取许渊冲先生所译的杜牧《秋夕》为例,简单分析译者在图式移植过程中所做出的适应和选择。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Thepaintedscreenischilledinsilver candlelight;

She uses silken fan tocatch passingfireflies.

The steps seem steeped in water when cold grows the night;

She lies watching heart-broken stars shed tears in the skies.(许渊冲译)

杜牧的这首诗借物抒情,没有一句抒情的话,却通过对景象的描述,真实地表达了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交织的复杂感情被表现的淋漓尽致,耐人寻味。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首先调用自身头脑中的相关图式,如与诗歌、七夕等相关的图式等,综合理解整首诗歌,体会诗作者的目的、诗的主题、韵律等等;译者会对其进行诠释,进一步挖掘其中的深度,在比较成功地理解了整首诗歌后,才会开始进行翻译。在理解与阐释的过程中,译者是对所调用的图式进行了一系列的选择,并且适应了原语语言文化习惯等等。之后就是翻译过程。首先,原诗的形式图式采取了对等移植、异质移植等手段。原作是诗歌,译者自然采取了诗歌的形式,具体包括译作的整体长度、每一行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这是译者在分析原作和译入语及其文化后做出的选择,将原诗的形式图式基本移植到译文当中。其次,原作的内容图式也基本采取的是对等移植。如原诗所用的语言、所描述的景象等,在两种语言文化体系中基本都有相对应的图式体系,译者适应原语和译语,做出了对等移植这样的选择。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文化图式。我们在阅读原诗时可以发现,诗作前三句的描写让人感觉又“冷”又“凉”,但具体要表达的内容仍然“犹抱琵琶半遮面”。直到最后一句,“牵牛织女星”这一文化图式出现,才让我们真正理解全诗的主旨。中国读者是很容易调用这一文化图式而体会宫女的哀怨与期望的。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读者的反应,必须让译入语读者调用和激活相关图式以理解原作主旨。但它在的语文化中并没有完全对等的图式,显然译者无法进行对等移植。如何移植该文化图式,移植到何等程度,成为译者不可回避的一种选择。许渊冲先生进行了巧妙地处理,略掉了“牵牛织女星”,增加了划线部分,直接描写了宫女卧看夜空时哀怨、无奈和凄凉的心情。这种处理使得译诗比原诗直白,少了原诗的含蓄,但这是译者在纵观全局的情况下,适应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把译入语读者充分纳入考虑范围,所做出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很好地解决了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将原语的文化图式进行了异质移植和补充移植,不仅帮助译语读者体会到原诗的韵味,而且提高了译作在译入语文化中的适应度及其存活质量。

四、结语

从图式翻译角度看,翻译的过程就是图式移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不断作出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通过对等移植、异质移植、间接移植、补充移植等手段实现图式移植。如果译者能够有意识地将其纳入操作范畴,就能够有效提高翻译效能和译作质量,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1]Bartlette.F.C.Remembering: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1982.

[3]Warren,R.ed,The Art of Translation:Voices from the Filed.Bost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1989.

[4]Wilss,W.Knowledge and Skills in Translator Behavior[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6.

[5]方梦之.翻译新论与实践[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6]方平.文学翻译是选择的艺术[J].中国翻译,1992,(2):13-17.

[7]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25.

[8]金圣华.认识翻译真面目[M].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2.

[9]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1.

[10]刘宓庆.现代翻译理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

[11]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95.

[12]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28-31.

[13]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J].外语教学,2004,(4):50-52.

[14]乔曾锐.译论: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和探讨[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15]孙艺风.视角?阐释?文化——文学翻译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6]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7]屠国元,吴莎.从语言顺应论看《孙子兵法》辞格的翻译策略选择[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35-139.

[18]王克友,王宏印.图式——信息理论观照下的文本翻译[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19]王立第.翻译中的知识图式[J].中国翻译,2001,(2):19-25.

[20]魏薇,刘明东.图式理论的发展及应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7,(1):105-108.

[21]魏薇,刘明东.图式理论在诗词翻译中的应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2,(4):73-78.

[22]陈喜贝,刘明东.文化图式理论研究综述[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1,(6)125-130.

[23]张梅岗.论翻译的图式文本[J].中国翻译,2002,(1):29-31.

[24]朱献珑,屠国元.论译者主体性——张谷若翻译活动个案研究[J].外国语文,2009,(2):120-124.

[25]袁行霈.杜牧《秋夕》赏析[A]//唐诗鉴赏大辞典[K].中华书局,2011.

[26]周红民.翻译图式解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3,(3):13-16.

猜你喜欢
原语图式原文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密码消息原语通信协议介绍及安全分析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基于原语自动生成的安全协议组合设计策略及应用研究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
“原语效应”在汉英口译中的运用及局限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