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貌策略的英汉对比研究:以《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为例

2012-08-15 00:53:01军,韩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班纳特柯林斯傲慢与偏见

王 军,韩 月

(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一、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通过话语进行交流,同时也通过它们来行事。这些用来行事的话语通常被称作言语行为。Brown和Levinson认为几乎所有的言语行为在本质上都是威胁面子的,会对听话人或说话人的面子,即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造成威胁[1],这种面子威胁行为经常会影响到日常的沟通交流。因此,人们往往需要采取一些礼貌策略来保全听话人或说话人自己的面子,并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这些礼貌策略都是以Geoffrey Leech的礼貌原则为基础的。Leech的礼貌原则主要由以下六条准则构成:第一是策略准则,用以使他人受损最小,受惠最大;第二是宽宏准则,旨在使自身受惠最小,受损最大;第三是赞扬准则,其目的是尽量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夸大对他人的赞扬;第四是谦逊准则,用以尽量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夸大对自身的贬损;第五是赞同准则,用来尽量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最后是同情准则,其作用是用来尽量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反感,扩大自身对他人的同情[2]。

礼貌原则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但以此为基础的礼貌策略却由于各国在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而不同。针对礼貌原则和礼貌策略,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专著和论文。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礼貌策略在特定领域的实践应用,以及从文化的角度对东、西方人在日常交往中所采用的礼貌策略进行对比,以此来帮助人们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然而,在已取得的成果中,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的针对英、汉礼貌策略的对比研究还比较少。有鉴与此,本文以《傲慢与偏见》及其中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视角着眼对英、汉礼貌策略进行对比研究。

二、英汉礼貌策略的相同点

虽然英、汉语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但是当出现同一面子威胁行为时,两种语言在礼貌策略的采用方面仍存在相同点。这些相同点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上。

(一)词汇层面的相同点

在《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中,英、汉两种语言为了满足表达礼貌和保全面子的需要,在语言层面上都使用了礼貌标记词、模糊限制语及移情指示语。

1.礼貌标记词的使用

礼貌标记词是在日常交际中用以缓和面子威胁从而使对话双方保持良好关系的词语或表达法。在英语中,主要的礼貌标记词有“excuse me”,“please”,“I am sorry”,“I beg your pardon”等。通过这些词语和表达法的使用来缓和语气并满足说话人或听话人的面子需求。同样,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诸如“对不起”,“请”,“不好意思”,“见谅”等礼貌标记词,用以缓和指令类和表达类等言语行为所造成的面子威胁。下面是选自《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的例子:

(1a)“Excuse me——for I must speak plainly.”[3]

(1b)“我说话爽直,千万要请你原谅。”[4]

此话语发出的背景是:伊丽莎白向父亲抱怨妹妹莉迪亚的行为,并试图劝说父亲阻止莉迪亚去布莱顿码头,因为她认为莉迪亚的行为不仅会使她自己遭到大家的责备和唾弃,也将使她的姐妹蒙羞。在这里她不仅指责了妹妹,也质疑了父亲袖手旁观的做法。这些话语实际上实施了谴责和请求的言语行为,其结果势必威胁到莉迪亚和父亲的面子。因此,在英文中,她首先说了“excuse me”以取得父亲的谅解。同样,在汉语中,她使用了“千万要请你原谅”,其作用和“见谅”类似,目的也是为了让父亲原谅她言辞的直率。

再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2a)“I beg your pardon,but I must leave you.”

(2b)“对不起,不能奉陪。”[4]

这是另一例使用礼貌原则的情形。达西先生向伊丽莎白及其舅舅和舅母发出邀请共进晚餐。但是,当时伊丽莎白刚刚从姐姐吉英的信中得知小妹莉迪亚和维克汉姆私奔的消息,她特别急切地想要离开去找到舅舅来商量对策,因此没给达西开口说话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她不使用任何缓和语气的策略而是直说,“我必须走了”,那将显得非常唐突无礼,而且必然会威胁到达西先生的面子而令其感到尴尬。所以在英文中,她首先说了“I beg your pardon”,同样在汉语译文中也使用了“对不起”来对接下来要说的事情表示歉意。这两个礼貌标记词的使用使得伊丽莎白发出的话语听起来更加谦和礼貌一些,从而使达西先生面子受威胁的程度降到最低。

通过对以上两例的分析可见,无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礼貌标记词的使用均能有效地减小对听话人面子的威胁,从而使对话双方的交际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

2.模糊限制语的使用

“模糊限制语是说话人为了避免因错误的陈述或者可能不被满足的要求致使自己受到牵连从而使用的语言策略”[5]。Lakeoff认为模糊限制语的作用在于能使陈述变得更加模糊[6]。Prince,Frader和Bosk从语用学的角度将模糊限制语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是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它可以进一步被划分为程度变动语和范围变动语。程度变动语主要包括“sort of”,“kind of”,“to some extend”等词汇和短语;范围变动语则主要包括“approximately”,“about”和“roughly”等。第二类是缓和型模糊限制语,它可以进一步被划分为直接缓和限制语和间接缓和限制语。直接缓和限制语主要有“I think”,“probably”,“as far as I can tell”等词汇和短语;间接缓和限制语则主要包括“according to one’s estimates”,“presumably”和“as is well known”等表达方式[7]。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词汇或短语可以用作模糊限制语,如“有点”,“略微”,“我认为”和“不太”。在日常交流中,模糊限制语是语言的缓和剂,通常用来使话语听起来更加委婉,并给对话双方都留有余地。在《傲慢与偏见》及其中译本中,同样不乏通过使用模糊限制语来避免威胁听话人面子的例子。

(3a)“Are——you quite sure,Ma’ma——is not there a little mistake”said Jane.“I certainly see Mr.Darcy speaking to her.”[3]

(3b)“你的话靠得住吗,妈妈?一点儿都没有说错吗?”吉英说。“我清清楚楚看到达西先生跟她说话的。”[4]

上例是吉英和班纳特夫人在参加了尼日斐花园举行的第一次舞会后进行的对话的一部分。在舞会上,班纳特一家与达西先生初识,但达西并没有给他们留下什么好印象,尤其是他拒绝与伊丽莎白共舞的傲慢行为激怒了他们。为此,班纳特夫人夸大其词地宣称达西在伊丽莎白旁边坐了有半个小时之久,都没有开口说一句话。而吉英并不同意母亲的看法,因为那并不是事实。但是,如果她仅仅说“Is not there a mistake”,就会显得过于直接,而且会因为违反礼貌原则中的赞同准则而威胁到母亲的面子。所以在英文表达中她在“mistake”前加了程度变动语“a little”以缓和语气。同样在汉语中,她使用了“一点儿”来使语气更加委婉。这样,通过使用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吉英就成功保全了母亲的面子。

再看下例:

(4a)“He must be an oddity,I think,”said she.[3]

(4b)“我看他一定是个古怪人,”她说[4]。

这是伊丽莎白在阅读柯林斯先生第一封来信后表达其对柯林斯的看法时所说的一句话。柯林斯先生自负的态度令伊丽莎白厌恶,然而在公开场合批评一位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是很不礼貌的。况且,柯林斯先生还是她的表兄,于情于理都应受到她的尊重。为此,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伊利莎白使用了直接缓和限制语“I think”以及汉语中相应的的“我看”来表现语气中的犹豫,同时使伊莉莎白对柯林斯先生看法的肯定程度得到适当降低,暗示了这只是她个人观点,有可能是错误的。通过这种方式,伊丽莎白遵从了Leech礼貌原则中的赞扬准则,进而降低了她对柯林斯的贬损程度。

由此可见,在英、汉语两种语言中,模糊限制语不仅可以就话语的真实程度或涉及范围以及对话内容进行修正,还可以用于说话人避免直接表达自己观点的场合,从而减小对听话人面子的威胁。

3.语用移情语的使用

“移情指的是说话者不从自己而是从别人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8]这一概念也成为现代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常常被称之为语用移情。“它指言语交际双方情感相通,设想和理解对方的用意。根据交际环境和对象说话是语用移情现象的主要特征。人称指示语,即传统语法所指的‘人称代词’就具有很强的语用移情功能。它的语用移情主要体现在说话人能从对方的角度进行语言编码,使利益中心偏向听话人。恰当运用人称指示语,尤其是听话人的面子受到威胁时,会发挥移情作用,增加话语的礼貌程度,提高语用效果。”[9]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5a)“We are not in a way to know what Mr.Bingley likes”,said his mother resentfully,“since we are not to visit.”[3]

(5b)她的母亲气愤愤地说,“我们既然不预备去看彬格莱先生,当然就无从知道他喜欢什么。”[4]

这是班纳特夫人对其丈夫所说的一段话。在此之前,班纳特先生因拒绝拜访彬格莱先生而使他的夫人十分不快。故而当他赞扬伊丽莎白的帽子好看,并说希望彬格莱先生能够喜欢时,班纳特夫人就变得愈发气愤。在此,班纳特夫人的本意是责备班纳特先生,但是她并没有说“since you are not to visit”而是使用了人称指示语“we”来代替“you”,从而使听话人感觉不到明显的责备之意,似乎问题出在大家而不是班纳特先生一个人身上,借此缩小了他们之间的分歧,也维护了班纳特先生一家之主的尊严。同样,在汉语中,也采用了相同的礼貌策略,即用人称代词“我们”代替了“你”,起到了很好的语用移情作用。

又如:

(6a)“...but for some time I was kept back by my own doubts,fearing lest it might seem disrespectful to his memory for me to be on good terms with any one with whom it had always pleased him to be an variance.”[3]

(6b)“但我一时犹豫,没有这样做,怕的是先父生前既然对阁下唯恐仇视不及,而我今天却来与阁下修好,这未免有辱先人。”[4]

这段话语出自柯林斯先生写给班纳特先生的第一封信。柯林斯的父亲与班纳特先生一向相处得不好,存有嫌隙。于是,柯林斯先生的言辞中透露出他之所以迟迟不与班纳特一家联系正是因为班纳特先生与其父亲之间的矛盾。为了避免提及这些不快时的尴尬,柯林斯先生的措辞中并没有使用“you”来直接指向班纳特先生,而是通过使用人称指示语“any one”来充分发挥语用移情作用,使听话人感到他只是在陈述一个没有任何所指,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色的事实。这样一来,不仅话语听起来得体又易于被接受,而且不会让班纳特先生感到任何难堪。在相应的汉语表达中也有类似的语用移情语的使用,只是柯林斯先生使用了一个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的敬语“阁下”,以示对班纳特先生的尊重。

通过对以上两个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语用移情语,特别是人称指示语的使用,能有效地避免言语直接指向面子可能受到威胁的人,从而保全其面子。而由语用移情语产生的模糊效果不仅不会改变话语的原意,而且还可以拉近交际双方的情感距离。

(二)句法层面的相同点

英、汉礼貌策略的相同点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上,同时也体现在句法层面上。本文在句法层面上对礼貌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即礼貌策略的使用前提,礼貌的构成要素以及语言的间接化表达。

1.礼貌策略的使用前提

正如上文谈到的,几乎所有的言语行为都具有面子威胁性。而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又都希望保全面子,使他们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如果一个人想要与他人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成功地进行社会交际,就必须努力减少言语行为中的威胁,提高友善程度,从而保全他人或自己的面子,这主要是通过使用礼貌策略来实现的。因此,可以说面子威胁行为的出现是礼貌策略的使用前提。这一点同样可以在《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中找到例证。无论是在英文版还是汉语版的对话中,当听话人的面子受到威胁时,说话人都会采取相应的礼貌策略来保全对方的面子。而为了表达完整的思想,如以上各例所示,礼貌策略通常是在句法层面上得以实施的。简而言之,无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礼貌策略的使用前提都是面子威胁行为的出现,而礼貌策略的实施一定是在句法层面上完成的。

2.礼貌的构成要素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礼貌策略是由核心言语行为和辅助语步两部分构成的。“核心言语行为是实现请求的最小单位,它是请求序列的核心。”[10](“辅助语步可位于核心言语行为之前或之后,被用以衡量可实施性,也可用来尝试获得预先承诺以及为请求提供理由。”[10]概括地说,核心言语行为是发出话语的主要目的,而辅助语步则可以使核心言语行为更加合理,更易被听话人所接受。这一点可以通过以下例子来证明。

(7a)“You excel so much in the dance,Miss Eliza,that it is cruel to deny me the happiness of seeing you;”[3]

(7b)“伊丽莎白小姐,你跳舞跳得那么高明,可是却不肯让我享享眼福,看你跳一场,这未免太说不过去了吧。”[4]

此话语实际上是威廉爵士在伊丽莎白拒绝再跳一支舞后对其的间接责备。例7a就是一个完整的礼貌策略,其中的核心言语行为是“it is cruel to deny me the happiness of seeing you”,即发出此话语的真正目的;而“you excel so much in the dance”则解释了他责备伊丽莎白的原因,是礼貌策略中的辅助语步。汉语中也有类似的用法,如例7b所示,该礼貌策略以辅助语步“伊丽莎白小姐,你跳舞跳得那么高明”开始,为接下来的委婉批评,即核心言语行为“可是却不肯让我享享眼福,看你跳一场,这未免太说不过去了吧”做出铺垫。这样,核心言语行为与辅助语步的有机结合使得威廉爵士的委婉批评听起来更加合理。

又如:

(8a)“But there is one of her sisters sitting down just behind you,who is very pretty,and I dare say,very agreeable.Do let me ask my partner to introduce you.”[3]

(8b)“可是她的一个妹妹就坐在你后面,她也很漂亮,而且我敢说,她也很讨人爱。让我来请我的舞伴给你们俩介绍一下吧。”[4]

此话语是彬格莱先生在请求达西允许其舞伴将伊丽莎白介绍给他。在例8a中,核心言语行为“Do let me ask my partner to introduce you”为彬格莱先生的真正目的。而“But there is one of her sisters sitting down just behind you,who is very pretty,and I dare say,very agreeable”则作为辅助语步来解释他实施此请求言语行为的原因,这一理由使得达西先生很难拒绝他的请求。类似地,例8b中的“可是她的一个妹妹就坐在你后面,她也很漂亮,而且我敢说,她也很讨人爱”是用来为下面请求做铺垫的辅助语步,而接下来的“让我来请我的舞伴给你们俩介绍一下吧”则是彬格莱先生发出此话语的真正目的,即该礼貌策略中的核心言语行为。辅助语步与核心言语行为一前一后的组合使得彬格莱先生提出的请求听起来合情又合理。

对以上两例的分析证明了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核心言语行为和辅助语步都是礼貌策略的两个重要构成要素。核心言语行为为说话人的真正目的,而辅助语步则用以解释核心言语行为实施的理由。

3.语言的间接化表达

语言的间接化表达是在句法层面实施礼貌策略的一种实际且有效的方式,主要包括疑问句、否定句和条件状语从句等的使用。在《傲慢与偏见》及其中译本中,语言的间接化表达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礼貌策略。请看其中的一个例子:

(9a)“Do not you feel a great inclination,Miss Bennet,to seize such an opportunity of dancing a reel?”[3]

(9b)“班纳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趁这个机会来跳一次苏格兰舞?”[4]

这是彬格莱小姐对伊丽莎白提出的再跳一支苏格兰舞的委婉请求。在英文表达中,她如果直言“I would like to invite you to dance a reel”,就会让伊丽莎白很难拒绝,因而没有了选择的余地。同时也因为干涉到了伊丽莎白的行动自由而对她的面子造成威胁。因此,彬格莱小姐就使用了否定疑问句“Do not you...”和类似的汉语中的疑问句“你是不是……”来询问伊丽莎白的意见,以此来表现出她对伊丽莎白选择的尊重,从而委婉礼貌地提出了自己的请求。

请看另外一例:

(10a)“If you and Miss Bennet will defer yours till I am out of the room,I shall be very thankful.”[3]

(10b)“假若你和班纳特小姐能够稍缓一下,等我走出房间再辩论,那是我非常感激的。”[4]

这是彬格莱先生看到达西与伊丽莎白争论不休时所说的一句话,其实质上在请求他们暂时不要争吵。然而彬格莱先生没有使用祈使句“Defer yours till I am out of the room”,而是使用了一个条件状语从句,因为祈使句的命令语气比较强,在这种语境下会明显表现出彬格莱先生的厌烦和不满,这样一来不仅语言表达上会显得不够礼貌,而且也会使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因为自己的行为表现而感到尴尬。鉴于上述原因,英文和中文中分别使用了条件句“If you and Miss Bennet will...”和“假若你和班纳特小姐能够…”,它们的使用使得话语没有了命令的含义,相反却增添了几分商量的口气,从而使得这一请求难以被听话人拒绝。

由此可见,无论在英语还是汉语中,语言的间接化表达都是句法层面上的主要礼貌策略之一。它的使用使得话语更加委婉、得体而又易于被人接受。

三、英汉礼貌策略的不同点

在英、汉礼貌策略的对比研究中,除了相同点外也存在不同点。不同点同样体现在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上。

(一)词汇层面的不同点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习惯用法的不同而导致了人们在词汇层面上会采用不同的礼貌策略。这一不同点主要体现在称呼语的使用上。“称呼语就是用于称呼某人或是引起他们注意的一种形式。”[11]它反映了与社会距离和亲疏远近程度相关联的人们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因此,称呼语的使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礼貌策略。称呼语通常是由人称代词、名字、头衔或是反映人们之间关系的词汇等组成。由于在文化和历史等方面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关称呼的词语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英语中的称呼形式相对简单而汉语的则相对复杂。例如,英语中的“grandmother”既可以指母亲的母亲也可以指父亲的母亲。而在汉语中,母亲的母亲被称作“外祖母”、“外婆”或“姥姥”而父亲的母亲则被称为“祖母”或“奶奶”。再比如父、母亲的兄弟在英语中都被称作“uncle”,而在汉语中他们分别被叫做是“叔叔”和“舅舅”。此外,英文中的“uncle”还可以用来指汉语中的“姨父”和“姑父”。英、汉间在称呼语方面的这种区别在《傲慢与偏见》及其译本中同样可以找到例证。请看下面一组例子:

(11a)“Very well.We now come to the point.Your mother insists upon your accepting it.Is it not so,Mrs.Bennet?”[3]

(11b)“很好,我们现在就来谈到本题。你的妈非要你答应不可。我的好太太,可不是吗?”[4]

(12a)“There can be no occasion for your going so soon.Mrs.Bennet could certainly spare you for another fortnight.”[3]

(12b)“你用不着这么急于要走。班纳特太太一定会让你再待两个星期的。”[4]

众所周知,在英语中,由Mr.或Mrs.以及姓氏组成的称呼是非常常见的礼貌称呼,常常被用于称呼任何男子或已婚女子。有时候夫妻之间特别是在一些正式场合也会这样称呼对方。这一点在例11a和例12a中可以得到很好地体现。在11a中,班纳特先生在女儿们面前称呼自己的妻子为“Mrs.Bennet”,而在12a中,凯瑟琳夫人称呼伊丽莎白的母亲为“Mrs.Bennet”。在这两例中,“Mrs.Bennet”都用来表达说话人对已婚妇女的尊敬。相比之下,在汉语中由于称呼语的相对复杂多样性,对于同一个人,不同的说话人可能会使用不同的称呼语。如例11b所示,班纳特先生称呼班纳特夫人为“我的好太太”,这是一个汉语中丈夫对妻子的亲密称呼。然而,在例12b中,凯瑟琳夫人与班纳特夫人并不熟悉,所以她只能称其为“班纳特太太”,这在中文中也是非常常用的礼貌称呼。

再请看另外一组例子:

(13a)“But is there not a danger of Lady Catherine’s disapprobation here,my good sir?” “My dear sir,”replied Mr.Collins,“I am particularly obliged to you for this friendly caution.”[3]

(13b)“贤侄,你不怕咖苔琳夫人不赞成吗?”柯林斯先生答道:“老长辈,我非常感激你这样好心地提醒我。”[4]

这个例子中的两句话分别由班纳特先生和柯林斯先生所说。可以看到在英语中,柯林斯先生和班纳特先生都称呼对方为“sir”。“‘sir’在英语中是对男子的一种称呼,例如对商店里的男性顾客或是军队里的长官,它的使用体现了一种礼貌。”[12]相比之下,在汉语中,他们则使用了不同的称呼。班纳特先生称呼柯林斯先生为“贤侄”,这在汉语中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非常常用的称呼。它的第一部分是一个“贤”字,是对一个人品格的赞扬,第二部分是一个“侄”字,主要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对话过程中,班纳特先生通过称柯林斯先生为“贤侄”不仅成功地拉近了两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而且降低了由于实施了提醒这一言语行为而对柯林斯先生面子造成的威胁,使柯林斯先生更多感到的是一位长者对他的悉心关怀。另一方面,柯林斯先生称呼班纳特先生为“老长辈”,它是由一个形容词“老”和一个反映双方长幼关系的词“长辈”构成。在汉语中,“长辈”是对年纪偏大的人的尊称。而“老”与英语中的“old”并不完全对等,在此情况下它反映了中国人尊老的传统。所以柯林斯先生使用这一称呼主要是为了表达他对班纳特先生的尊重。

通过以上两例可以进一步看出,汉语中的称呼语要远比英语中的称呼语丰富多样,而且它们的使用也多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

(二)句法层面的不同点

相比而言,英、汉两种语言的礼貌策略在句法层面上的不同点要多于词汇层面的不同点。这些不同点主要体现在间接表达方式的构成形式以及礼貌策略的构成视角两个方面。

1.间接表达方式的构成形式

正如上文所述,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间接表达方式都是非常有效的礼貌策略。然而,在相同的情境下,英、汉两种语言由于语言本身存在的不同可能会采用不同的间接表达方式来保全听话人或说话人的面子。请看具体例子:

(14a)“Would Mr.Darcy then consider the rashness of your original intention as atoned for by your obstinacy in adhering to it?”[3]37

(14b)“那么,难道达西先生认为,不管你本来的打算是多么轻率鲁莽,只要你一打定主意就坚持到底,也就情有可原了吗?”[4]47

这是伊丽莎白与彬格莱先生对话中的一部分,表明了她关于达西先生对彬格莱先生性格的评价持有不同的观点。她真正想要表达的是她认为达西先生的观点是十分荒谬可笑的。然而,如果她直言不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势必令在场的达西感到难堪从而对其面子造成威胁。故此,在例14a中,伊丽莎白使用了疑问句和情态动词“would”以缓和质问的语气。因为在英语中,情态动词的过去式可以使话语变得更加委婉、礼貌。相比之下,在例14b中,由于汉语中没有情态动词的用法,所以只用了一个带有语气词“吗”的疑问句来缓和语气并减小面子威胁。

再看下面一例:

(15a)“Will it not be advisable before we proceed on this subject to arrange with rather more precision the degree of importance which is appertain to the request,as well as the degree of intimacy subsisting between the parties?”[3]38

(15b)“我们且慢讨论这个问题,不妨先仔仔细细研究一下,那个朋友提出的要求究竟重要到什么程度,他们两个人的交情又深到什么程度,这样好不好?”[4]48

这是达西在与伊丽莎白的辩论中所说的一段话。在伊丽莎白看来,在友情和感情的影响下,人可以不假思索地满足对方的要求,而达西则持有不同的观点。根据Leech礼貌原则的一致准则,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自己在观点上与别人的不一致。因此,为了避免双方加大分歧,也为了使自己的言语更加礼貌得体,在英语中,达西使用了否定疑问句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但是在同一情形下,如若汉语中使用同样的否定疑问句“难道…不好吗?”,就会让听话人感觉十分无礼,必然会激怒伊丽莎白并进一步加大双方的分歧。所以,如例15b所示,达西先生采用了试探性的表达方式“这样好不好?”来询问伊丽莎白对他建议的看法。这样一来不仅使语言表达更符合汉语的习惯,也使他的话语显得更加谦和一些。

由此可见,尽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间接表达方式都可以被用来表示礼貌,但是由于习惯用法的不同,所以在同一情况下它们常常会采用不同的间接表达方式来作为相应的礼貌策略。

2.礼貌策略的构成视角不同

由于以英语和汉语作为母语的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多使用物称主语而汉语中则多使用人称主语。在英语中,主语多为抽象名词、指代无灵事物的名词和引导词“it”,这可以使话语更加抽象和正式。此外,这些词的使用使陈述的事实或者表达的观点更加客观和间接,从而增加了话语的礼貌程度。相比之下,由于以汉语作为母语的人比较习惯于主观思考模式,因而在汉语表达中很少使用无灵主语和被动语态,相反人称主语却更为常用。这一不同点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得以证明。

(16a)“But pride--where there is a real superiority of mind,pride will be always under good regulations.”[3](

(16b)“可是傲慢——只要你果真聪明过人—你就会傲慢的比较有分寸。”[4]

这段话语是达西先生向伊丽莎白解释他对于“傲慢”的看法。关于“傲慢”,他持有与伊丽莎白截然不同的看法,而Leech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要求对话双方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如果他径直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势必会令伊丽莎白不快,并伤及她的自尊和面子。因此,在英文表达中,如例16a所示,他使用了物称主语“a real superiority of mind”以避免话语直接指向伊丽莎白,从而威胁到她的面子。而在汉语表达中,如例16b所示,达西却使用了人称代词“你”来做有灵主语,但此处的“你”并不是指伊丽莎白,而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其作用相当于英语中可用来泛指任何一个人的“one”。通过这种方式达西成功地避免了与伊丽莎白之间的进一步言语冲突,也避免了对伊丽莎白面子的威胁。可见,尽管英、汉两种语言都遵循相同的礼貌原则,然而由于语言习惯用法的不同,英语更倾向于使用物称主语而汉语则更倾向于使用人称主语。

四、结论

礼貌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它对交际双方的行为起到了规范作用。为了使口头交流能够顺利地进行,礼貌策略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礼貌策略的使用也会由于语言和文化上差别而不同。本文主要从语言的角度着重在词汇和句法层面研究了英、汉两种语言在礼貌策略使用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研究发现:首先,语言本身会对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使得以它们作为母语的人在社会交往中会采用不同的礼貌策略。其次,在出现相同的威胁面子的言语行为时,英、汉两种语言在礼貌策略的采用上相同点要多于不同点。这表明,在大多数情况下,Leech的礼貌原则并不存在语言类型上的差异。

上述发现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语用失误,同时也有益于英、汉互译工作。然而由于语料和研究视角所限,本文仅仅是对英、汉礼貌策略对比研究的初探。有鉴于此,后续研究应在语料的选取上扩大范围,尤其应着重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为研究对象,这将会有助于全面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在礼貌策略采用方面的异同。

[1]He,Ziran.Noteson Pragmatics.Nanjing: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2010.

[2]Leech,George.PrinciplesofPragmatics.London:Longman,1983.

[3]Austen,Jane.Pride and Prejudice.Beijing:China Translation&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9.

[4]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Hedge.”OxfordConciseDictionaryofLinguistics.2nded.2000.

[6]Lakoff,George.“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Fuzzy Concepts”.Contemporary Research in PhilosophicalLogic and Linguistic Semantics.Eds.D.J.Hockney,William Leonard Harper and B.Freed.U.S.A: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1975.221-223.

[7]Prince,E.F.,R.J.Frader,and C.Bosk.“On Hedging in P-hysician-Physician Discourse”.Ed.J.di Prieto.Linguistics and the Professions.Norwood,NU: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82.83-97.

[8]“Empathy.”Routledge Dictionary ofLanguage and Linguistics.1st ed.2000.

[9]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10]Mulken,Margot Van.“PolitenessMarkersin French and Dutch Requests.”Language Science 18(1996):689-702.

[11]“Vocative.”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Linguistics.2nd ed.2000.

[12]“Sir.”Def.1.Longman Dictionary ofContemporary English.8th ed.2009.

猜你喜欢
班纳特柯林斯傲慢与偏见
秒破命案
秒破命案
良心手术
故事会(2009年14期)2018-09-03 00:00:00
可怜又可悲的女人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28:22
《傲慢与偏见》汉译文片断对比评析
澳大利亚“柯林斯”级潜艇将延长服役至2030年
现代兵器(2016年4期)2016-04-27 16:11:37
语义学与语用学在《傲慢与偏见》话语分析中的应用
剑南文学(2015年18期)2015-11-22 11:03:17
NEW WORDS
灵魂如灯
中外文摘(2008年14期)2008-12-19 07:5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