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 王秀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 辽宁阜新 123000)
网络平台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
田华 王秀华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 辽宁阜新 123000)
为了提高笔译教学效果,将网络平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分为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通知、教师信息、教学笔记、教学材料、研究型教学、课程作业、在线测试、课程管理等栏目。集教学、科研、评价、管理于一体,是实现任务驱动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的有效途径。
网络平台;任务驱动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在“2010中国国际语言服务行业大会暨大型国际活动语言服务研讨会”上,中国翻译协会第一常务副会长、中国外文局常务副局长郭晓勇在研讨会上指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和对外交往的不断发展,我国语言服务行业已取得长足发展,正进入快速增长期。会议透露的数据显示,截至 2009年 12月,我国处于营业状态的语言服务企业为 15039家,所消化的翻译和本地化业务年产值约120亿元人民币。美国著名语言行业调查机构卡门森斯顾问公司于2010年5月发布的报告预测,全球外包语言服务市场产值到2013年预计将达到381.4亿美元。在翻译教学方面,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截至2010年9月已达158所。至2011年3月共有42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翻译教学变得愈来愈重要。
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翻译技巧(练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本思路是围绕翻译技巧的讲解选择教学材料和练习材料,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强化达到提高翻译水平的目的。另外一种是“以翻译理论/技巧(练习)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基本方法是将翻译理论、翻译技巧与翻译实践相结合,通过翻译理论的学习和翻译技巧的操练来提高翻译技能。[1]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是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抑制,“不利于宏观上从语篇和文体层面培养学生高水平的综合翻译技能以及对译文质量的评价能力”,[2]缺少真实语境的翻译技巧难以应对各种实际的翻译任务。
互联网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引发了教学领域里的诸多变革。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将网络应用于翻译教学中。江波,汪洋(2007)就互联网丰富的语言资源和工具对翻译教学的辅助作用进行了探讨。李悦(2009)论述网络环境下的英汉翻译合作学习策略。赖妍莉,李亦凡(2010)从教学方式、课程资源和教学评价三方面阐述了网络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模式的构建。高路(2010)将超文本网络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研究。而将网络平台应用于翻译教学,参与教学组织与管理,并与任务驱动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结合起来的研究还不多见。
翻译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还要求了解不同文化以及特定课题的专业知识。在当今社会Kiraly认为翻译能力指一种“复杂、高度个体化、社会化的进程,由文化、认知以及直觉相互作用形成”[3]。网络时代还要求“具有利用网络获取、存储、提取信息,并进行检索和咨询的能力”[4]。计算机网络具有交互性特征,可以使翻译教学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造能力,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非常适合翻译教学的需要。杨柳认为“就翻译教学而论,信息素养就包括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检索、分析、选择、存储、利用、创造和传递翻译信息,提高翻译能力,解决翻译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个人素养的能力。这是以信息素养为目标的翻译教学模式和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的显要区别”。[5]网络平台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 网络平台的设立
利用校园网,建立网络平台。教师和学生每人设立登录用户名和密码。栏目有与课程相关的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课程通知。课程介绍包括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教学目的与意义。教学大纲涉及课程性质、教学任务及目标、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及安排、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教材的选用及主要参考资料。教学日历是本学期的教学安排。与课程有关的通知发表在课程通知栏目里。教师信息栏目是任课教师的介绍。
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栏目有教学笔记和教学材料。将教师在教学中的笔记和学生学习中的笔记上传到教学笔记这一栏目中。教学材料包括资源板块、工具板块、心得板块。资源板块包括“翻译理论简介”、“平行文本”、“术语库”、“翻译自学之友”、“名译赏析及比较”、“翻译课件”等几个模块。“翻译理论简介”模块既介绍西方翻译学研究如“描写”或“常规”学派、“多元系统”学派、“解构”学派、“综合”学派、“功能”学派、“文化”学派、“后殖民主义”学派、又阐述中国传统译论如严复的“信、达、雅”,陈西滢的“形似、意似、神似”,钱钟书的“化境”,许渊冲的“三美”。在进行翻译理论介绍时,注意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如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在不同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与商标的翻译,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文本的翻译,释意理论与会议口译等。介绍翻译理论时加强对中西译论的比较并指出其优势与不足。本模块还介绍翻译方法、翻译过程、翻译标准等,使学生能够高屋建瓴地理解具体文本的翻译,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
“平行文本”和“术语库”是与每课翻译任务相关的源语文本和专用术语。“‘平行文本’这个术语常用于比较语篇语言学,概指不同语言文化中交际功能相似的语篇类型。”[7]
上世纪50年代,加拿大翻译学者Jean-Paul Vinay比较不同语言中具有相同交际目的的文本,并将比较结果用于译员培训中。50年代后期,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欧洲口译培训机构,并创造了“平行文本”这个词。Reiss和Vermeer(1984)在论及目标语文本规范对翻译的限制时认为,相对于达到原文与译文的“文本外连贯”(intertextual coherence)而言,译文更重要的是要达到它与其他同类型目标语文本在意义和风格上的“文本内连贯”(intratextual coherence)。(Boase-Beier,2006:54-55)[8]将平行文本应用于翻译中就是分析归纳“平行文本”文体和语言上的主要特点,从而使译文具备源语文本的特点,符合源语的表达习惯。建立“平行文本”和“术语库”可使学生掌握产生地道译文的方法。
“翻译自学之友”有各种体裁的翻译文章及其译文和导读,从各种书籍和期刊中选出,如可从《中国翻译》中摘选广告翻译的“广告三则”、外宣英译的“南京风采”,经贸翻译的“论经贸术语译名的统一”,电影翻译的“小议电影片名的英汉翻译原则”、法律翻译的“法律文体翻译基本原则探究”、新闻英语翻译的“长话短说与短话长说”等以及有关英语长句翻译的“Grant and Lee”、有关语言转换与文化转换的“苏格兰”等聚焦翻译问题的文章。学生通过“自学之友”板块将掌握不同文体的翻译,提高翻译自学能力和应用能力,大大增加了翻译兴趣。
“名译赏析及比较”是理论分析与实践结合的一个板块。主要呈现名家名译及译文比读,提高学生翻译批评的能力及鉴赏力,题材可覆盖各种领域如文学经典中培根的“论读书”、雪莱的“西风颂”、彭斯的“A Red Red Rose”,演讲稿如美国“独立宣言”、比尔·盖茨“在清华大学的演讲”、科技文体的翻译如“激光的应用”,“微型电子计算机说明书”等。通过对名家名译的赏析及对比,能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翻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使学生的翻译技能得到提高。
“工具板块”提供一些翻译网站、翻译词典,翻译软件、网络资源。翻译网站有:
www.yeeyan.org
www.tac-online.org.cn
www.soenglish.com.cn
www.cntranslators.com
www.fane.cn
www.translator.com.cn
翻译词典模块介绍一些常见网络词典,如百度词典搜索、中华在线词典、金山词霸等。同时也包括许多专业词典或词库如中英文在线医学词典、法律词典等。这样既能节约一定的精力和时间,又能满足翻译各种专业词汇的需求。翻译软件包括灵格斯、金桥翻译、有道翻译等。
网络资源中有大量的双语文献如语音和影像数字资源、各行各业不同领域的术语及其对应译文,甚至数以万计的文字专著,可使教师节约大量时间,选择最新材料,进行多方位、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拓宽学习者的知识领域和视野。
“心得板块”是学生交流查找资料和翻译经验等的平台,包括小组和个人翻译心得。
“研究型教学”栏目就某个主题指导学生进行研究,分为主题编辑、小组管理、发布、重置等板块。
与作业和测试有关的栏目是课程作业和在线测试。学生将每次作业上传到课程作业栏目中。配合每次课的重点、难点有相关的测试题供学生检查对知识点的掌握。体现探究式学习以及师生、生生互动的栏目是答疑讨论。这一栏目包括课程论坛、常见问题和自动答疑板块。在“课程论坛”中学生就本课程学习和作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可将讨论中常见问题及答案放到“常见问题”板块中。自动答疑板块系统可根据提交的问题在常见问题库中检索答案。
参与教学管理的是课程管理栏目。包括选课学生管理和学生学习统计。选课学生管理记录每个学生登录系统次数,第一次和最后一次登录系统时间、访问课程时间,在课程中评论常见问题次数、交作业次数、撰写学习笔记次数,在课程中查看课程简介等的次数。学生学习统计记载每个学生向教师提问次数、课程论坛发表话题次数、阅读课程教学材料次数等。
2.2 网络平台的使用
“网络教学支撑平台的作用在于支持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使学习方式从‘独自学习’转向‘群体学习’,使学习结构从‘封闭状态,’(必然王国)转向‘开放状态’(自由王国),最终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教学模式,形成新的‘知识建构’教学模式。”[6]网络平台是实现任务驱动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的有效途径。
根据学生的词汇量、英语、汉语水平,翻译水平,以及个性、性别、组织能力、守纪程度等,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策略,将学生分为 4-6人组,形成合作小组。教师首先将下一次课的学习目标及任务发到网络平台的“课程作业”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工具板块”的内容在网上查找平行文本和术语并上传至网络平台相应的栏目中,整个年级的学生共享。学生可阅读“翻译自学之友”中相应的文本材料。在翻译过程中学生可在“课程论坛”栏目中讨论翻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翻译任务并上传到“课程作业”栏目中。每两个小组交叉评阅对方的翻译任务并把困惑的问题传至“常见问题”中。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与翻译任务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讨论完成翻译任务中遇到的问题,将讨论结果放到“常见问题”答案中。
将学生组成几个兴趣小组,根据不同兴趣就某一主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将“研究型教学”栏目中的主题编辑板块细分为编辑主题名称、主题信息设置、成果展示模板设置、评价指标设置。比如某一小组从目的论视角探讨广告的翻译。指导学生阅读“翻译理论简介”板块中的“目的论”。小组合作填写主题信息设置中的问题情景、研究方法、成果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资料对该主题进行研究。按照现状分析、研究方法、论点与论据、参考文献填写成果展示模板。最后对该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分为小组评价指标项目和个人评价指标项目。从(1)探究资料丰富、整理有序;(2)有效文献多;(3)讨论充分、协作效果好;(4)研究结果论点清晰、引用文献充分;(5)成果呈现效果等几个方面对每个小组进行评价。从(1)资料搜集多、有效性好;(2)讨论积极、善于协作;(3)对报告形成的贡献大等方面对个人进行评价。
课后学生完成每次课的在线测试。每学期根据个人爱好在“名译赏析及比较”模块中进行3000字的翻译赏析,完成3000字的翻译练习上传到“翻译作业”中。教师将翻译课件、教学笔记,每名学生将学习笔记上传到网络平台相应的栏目中。每个小组和学生在网络平台中分别完成“小组心得”和“个人心得”供大家交流。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存在于各种实际教学活动之中。教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师生发展,推动教学改革正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学期末利用“课程管理栏目”对本学期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统计并进行评价。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平台将完善翻译课程的教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一定的翻译技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和积极性,给予师生更大的互动空间,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从而为翻译教学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网络平台设立教学、科研、作业与测试、课程管理等相关栏目,实现开放式、立体化的教学,创设尽可能真实的,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情境,资源共享,信息量得以扩大,拓宽了翻译教学领域,将交流与协作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使学生与计算机、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始终保持动态的信息交互,这样翻译教学就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同时网络平台兼顾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制定指标体系、参与程度,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动态化、开放性的在线评价,为课程的考查提供开放性平台,能更有效地考查学生的真实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信息素养。适应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网络平台实现作业模式多层次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不同的翻译作业,从而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总之在笔译教学中应用网络平台能有效实现任务驱动式、合作式、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文军.翻译课程模式研究[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赖妍莉,李亦凡.网络环境下的翻译教学模式构建[J].内蒙古农业人学学报(社科版),2010(2),P139-140.
[3]Kiraly,Don.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to Translator Education:Empowerment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Manchester,UK& Northampton MA:St. Jerome publishing,2000.
[4]高路.超文本网络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P101-103.
[5]杨柳.信息化翻译教学的图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P58-60.
[6]隋然.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翻译教学[J].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2(1),P51-55.
[7]李德超,王克非.平行文本比较模式与旅游文本的英译[J].中国翻译,2009(4),P54-58.
[8]Boase-Beier,Jean.Stylistic Approaches toTranslation[M]. Man -chester:St. Jerome Publishing,2006.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号:JG10DB227)阶段性成果
田华(1971-),女,辽宁北票人,硕士,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教育。
201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