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芳,操秋莲
(上饶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江西 上饶 334000)
机体在应激状态时可由于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而引起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尤易致高血糖状态,此变化破坏机体内环境稳定及因高血糖毒性影响组织细胞功能,导致病情加重,因此越来越多学者主张强化胰岛素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1]。但若将血糖降得过快过多会影响机体在应激状态时的能量需求,甚至出现低血糖,因此宜两者兼顾。上饶市人民医院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应用微量注射泵小剂量连续静脉注射胰岛素治疗应激状态高血糖患者50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本组50例应激高血糖危重症患者,男28例,女22例,年龄16~87岁,平均46.8岁。其中心肺复苏后11例,脑血管意外22例,感染8例,冠心病4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5例。50例中有糖尿病病史者21例。
参照 DKA 治疗方案[1],若随机血糖≥13.9mmol·L-1时给予胰岛素治疗。以生理盐水50 mL+胰岛素50 U 以 0.05~0.1 U·kg-1·h-1持续用微量注射泵(日本光电尼普洛注射泵SP-80RS)泵入,控制血糖在7~8 mmol·L-1。 末梢血糖采用美国生产的雅培血糖仪监测。
1)按糖尿病进行常规护理。2)密切观察患者病情,注意神志、尿量的变化,遵医嘱每1~2 h测末梢血糖1次。当血糖下降至13.9mmol·L-1以下后改为每日测7个点末梢血糖;一旦发现异常病情,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治疗。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胰岛素剂量准确,血糖下降速度一般以每小时降低 3.9~6.1mmol·L-1为宜;护理人员勤巡视病房,严密观察速度。4)应激高血糖状态患者往往食欲差或不能进食,加之机体对胰岛素的个体敏感性差异,部分患者有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应注意预防,鼓励患者适当进食;若出现心慌、出汗、饥饿等低血糖表现时,立即按低血糖反应进行抢救、护理。
观察控制血糖达标时间及达标时生理盐水入量。
本组 50 例血糖控制达标时间为(8.7±5.4)h、达标时生理盐水入量为(22±7)mL。
应激情况下机体对糖的需求增加,糖异生的速度由 2 mg·kg-1·min-1增加至 5 mg·kg-1·min-1,超出了机体胰岛素的调节水平,导致了外周高血糖[2]。而危重患者的血糖变化体现了应激反应的强弱,而且血糖持续高水平与危重病情呈正相关,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维持正常血糖和胰岛素治疗,即使运用于无糖尿病的危重症患者,对限制器官损伤也有所帮助[3]。因此,有必要控制应激高血糖。
目前国内多应用小剂量胰岛素连续静脉注射治疗DKA。参考此方案,对于应激血糖≥13.9mmol·L-1的患者也应用小剂量胰岛素连续静脉注射。这是因为DKA患者胰岛素治疗的要求比较严格,把这些应激高血糖患者当作是糖尿病患者发生了DKA来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可避免血糖降得过快过多,从而既保证了机体能量需求,又可避免由于血糖降得过快过多引起的不良反应,如诱发或加重脑水肿,诱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等。有学者认为将患者血糖降至正常水平是安全可行的[3],参考糖尿病控制目标[4]及危重症患者能量需求及代谢特点,若血糖降得过低,易致低血糖,也不与机体应激反应时能量需求的特点相符,故认为将血糖水平控制在 7~8mmol·L-1之间较适宜。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以生理盐水500 mL+胰岛素50 U以15滴·min-1持续滴入,但此滴速受人为主观因素控制,且可随病情好转血管扩张等因素影响不能保持恒速,在普通病房以前甚至偶有患者家属擅自调速的情况发生。此外,胰岛素可黏附于滴管而影响了胰岛素的入量,这些因素均影响了血糖的控制从而影响了病情,应用微量注射泵可保证胰岛素恒速恒量进入体内,从而能快速达到临床效果,避免了传统方法的缺点。此外,还可以减少护理工作量,节省时间利于护士观察病情。且在满足临床需要的同时可减少补液量,对于需要严格控制补液量的患者更是适宜。另外,笔者还发现血糖达到控制要求后,应用微量注射泵治疗者血糖波动情况较传统方法治疗者少,这可能与传统方法不能保证胰岛素恒速恒量进入体内有关 。
综上所述,应用微量注射泵连续小剂量静脉注射胰岛素可快速有效地控制应激高血糖,并能避免传统方法的缺点。
[1] 任光圆,晏春根.急危症中胰岛素治疗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08,24(12):909-911.
[2] 肖正伦,覃铁和,黎毅敏,等.危重症监护医学与 ICU[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158.
[3] 林瑞云,魏建伟.强化胰岛素治疗在危重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急救医学,2009,25(5):327-329.
[4] 孙明,李固本,丘万服,等.内科临床进修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