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炳风,张春华
(永新县人民医院儿科,江西 永新 343400)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和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它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也是引起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预后与窒息的严重程度、复苏是否及时、措施是否得当有关,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永新县人民医院儿科收治新生儿窒息患儿134例,现将抢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选择在本科治疗的新生儿窒息患儿134例,男74例,女60例。其中轻度窒息的116例,重度窒息的18例。窒息的原因:胎儿宫内窘迫90例(67.2%),早产儿 14例(10.4%),妊娠并发症 15例(11.2%),羊水过少15例(11.2%)。
按新生儿生后1 min内Apgar评分法[1]评定。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如生后1 min评分为8~10分,5或30 min后又降至7分及以下者也属窒息。
新生儿出生后维持自主呼吸,采取输氧、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暖、纠正酸中毒、预防感染等综合治疗。114例患儿住院7~10 d均治愈出院,16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继续康复治疗14 d后好转出院,2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
1)呼吸道的清理:迅速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①胎儿娩出后应迅速用呼吸管清除口、鼻、咽喉部的黏液和羊水,出生后数天内仍有羊水从口中溢出,故应取侧卧位观察至无分泌物从口中流出;②摆正婴儿的体位,使婴儿头部后仰,颈部伸展,可在其肩胛下垫一块毛巾,将肩部抬高 2.0~2.5 cm[2],使婴儿的鼻孔朝向上,也可将头转向一侧,这样会使液体积聚在口腔,而不是咽后部,便于清除。2)自主呼吸的建立:用手轻弹新生儿足底,用手在腰背部沿身体长轴快速、轻柔地摩擦婴儿皮肤1~2次,诱发呼吸。此时评估患儿呼吸、心率、肤色,如无自主呼吸,则立即用100%氧气呼吸气囊正压人工呼吸。3)恢复循环:胸外按压心脏,操作者双手拇指并排或重叠于患儿胸骨体下1/3处,其他手指围绕胸廓托在后背,按压频率为120~140次·min-1,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有效至可触摸到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4)药物治疗:及时建立静脉通路,准确及时的用药,采取纠正酸中毒、强心、升压、脱水、利尿、镇静等重要措施。5)病情观察:自主呼吸建立后,必须加强对心率、呼吸、皮肤颜色的观察和监测,并做好详细的记录。
1)保暖:在整个抢救过程中,保暖极为重要,可将患儿置于远红外保暖床上,室内温度控制在24~26℃,体温不升或偏低的患儿可用热水袋保温,水温不能超过50℃,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将患儿置于暖箱中保暖,暖箱的温湿度要适宜,须经常观察,相对湿度保持在 55%~65%[3]。 2)吸氧:给氧原则是间断、低流量吸氧[4],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给氧方式。在氧疗过程中严密观察患儿呼吸、面色及血氧饱和度指数的变化。3)喂养:重度窒息患儿常规禁喂奶12~18 h,因重度窒息可累及心、脑、肾等器官及消化道、代谢等多系统损害,过早喂养可加重胃肠道损害,诱发消化道溃疡及出血,有的吞咽反射差的患儿还可能引起呛咳、误吸等。喂养时患儿头高脚低位,少量多次,喂完后轻拍背部,减轻溢乳,并密切观察面色、呼吸及精神状态,详细记录呕吐、腹胀、腹围,大便(次数、形状、颜色)、尿量等,以利于诊断,病情稳定后采用母乳喂养。由于患儿疾病本身和治疗上的因素不能直接喂养者,采用鼻饲法。4)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医院感染:做好新生儿口腔、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护理。对患儿进行保护性隔离,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后应洗手、戴口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新生儿窒息治疗上应争分夺秒,及时复苏抢救并做好复苏后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中的134例窒息的新生儿,有2例伴有颅内出血放弃治疗,2例伴有肺出血死亡,其他13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提示在新生儿发生窒息时,必须及时进行有效的复苏与治疗,严密监护生命体征,因缺氧可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特别是大脑在缺氧4 min以上,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而且窒息患儿的并发症严重程度与缺氧时间存在正向关系。采取正确有效的处理,力争尽快复苏,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对降低围产儿病死率和优生优育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乐杰.妇产科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3.
[2]夏秀玲.新生儿窒息的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2009,6(19):140.
[3]熊杰平.儿科护理学[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61.
[4]胡冰.新生儿窒息的抢救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0,8(34):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