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工荒”现象看高职生职业基础能力的缺失与培育

2012-08-15 00:46初雪慢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技工高职生技能

初雪慢,孙 玲

(曲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从“技工荒”现象看高职生职业基础能力的缺失与培育

初雪慢,孙 玲

(曲阜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近年来,自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技工荒”现象不断显现且渐成蔓延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现代人才观的偏差,高级技能人才供不应求,高职生职业基础能力的缺失等所致。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与挑战。惟有加强高职生职业基础能力的培育,才能逐步缓解“技工荒”现象的蔓延。

技工荒;高职生;职业基础能力;缺失;培育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也进入了经济发展的飞速时期,但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的技工短缺现象制约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缓解“技工荒”尤其是高级技工荒这一市场经济中的“木桶短板效应”,自然落在了高职院校的肩上。因此,加强学生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无法规避的时代课题。

一、“技工荒”现象的再现:表现及原因

2005年劳动力市场上大学生“回炉”技校这一狂潮带来的“技工荒”余波还未消除,如今,新一轮“技工荒”又卷土重来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一)“技工荒”:与人力资源大国不相符的怪现象

据2011年1月26日《青岛日报》报道,青岛市技术工人需求总量为60万人,缺口将达17万人;高级技师需求量为1.7万人,缺口为1.2万人;高级工需求量是8.7万人,缺口为5.7万人。按技能人才的种类,理想型的技能人才结构应是“橄榄型”的,即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而现在的情形却造成了技能人才结构中初级人才的大量短缺。这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转方式、调结构”发展目标的实现。2011年3月深圳市出台的《深圳市技能人才培养和发展问题调研报告》显示,深圳市目前高级技工(含技师、高级技师)有10.9万人,中级技工41.4万人,初级工90万人,分别占技工队伍的7.8%、29%和63.2%,构成了典型的“金字塔型”结构且底座比例非常突出,这也表明深圳市劳动力的技能结构不尽合理。尽管报告将“技工荒”现象视为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对于我国来说,人力资源是一个相对优势资源,在数量上理应有足够的保障。此外,我国人口正进入老龄化阶段,社会经验丰富、操作技能熟练的高级技工数量在理论上应该较为充足。然而,目前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出现的“技工荒”现象,值得人们认真反思,严肃对待。

(二)“技工荒”现象的主要成因

“技工荒”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社会变革所引发的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也有作为输出高级技能人才之“蓄水池”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失位、培养质量低下等原因。

第一,现代人才观的偏差是导致“技工荒”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前几年,“蓝领”阶层的高待遇吸引着大学生义无反顾地“回炉”技校再造。而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蓝领”不再是人们最钟情的职业。与此同时,“白领”成为人们追捧的目标,甚至成为办公室、空调屋、喝茶看报的代名词。“白领”与“蓝领”俨然成了两个对立的“阶级”,前者就是“富有”的标志,后者则是“贫穷”的象征。“白领”成为人们奋斗的目标,再加上金钱观、权力观冲击着处于浮躁社会的人们,趋富观念逐渐在人们心中扎根,由此人们崇尚在社会上享有地位的“白领”职员,无形中贬低了职业教育出身的技术人员。这导致更多的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入各种职业院校接受教育,青年人也不再把当工人视为职业的首选。

随着高校 “大众化”趋势的渐进,人们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增加,相比较“一技之长”,人们更愿意接受高等教育从而成为“学历热”中的一员。这种“文凭”与“身份”之间的机械挂钩,使越来越多的人涌入高校。当社会需求难以吸收这部分毕业生时,他们往往选择暂时性失业也不会去从事那些“降低身份”的工作。这种“畸形人才观”导致的后果是职业教育院校缺少吸引力、生源不足。只有基础能力不扎实的考生在无奈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职业技术院校接受教育,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制约着技能人才的产出。

第二,高级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是导致“技工荒”现象的社会原因。“技工荒”顾名思义是指技工短缺,但这里的“工”并非一般的普通技术人员,而是“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中的高级技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高级技能人才供不应求?之前,为了迎接“技校热”,高职院校竞相扩招,盲目追求办学规模,尽可能地扩充生源。“教育动机和就业问题决定着学生的流进和输出,制约着他们的成败,因而也就控制着人们进入或离开教育领域”。[1]在这里,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抱着“易就业”的心态来接受高职教育,他们谋求工作的观念远远大于对学习的渴望,仅仅把高职院校作为一个“跳板”,往往只重视结果而忽视学习的过程。这种畸形的成才观、人才观导致高职生来源的进一步短缺,而高职生的数量变化又不可避免地引发了职业教育培养质量的变化。

另外,在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许多高职院校都是由重点中职升格来的。一方面,原有中职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水平未能达到高职的教学需求,教师观念的转变也需要一个缓冲阶段,在培养目标、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方面不免受到之前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调动。另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为了迎合大众的心态,高职院校盲目追求“高校化”,开设了诸多以综合性大学课程体系为模本的专业,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又达不到基本的教学要求,这导致高职院校重教轻职、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技能培训等现象的出现。高职是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离开了这一点,又何谈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学生整体质量提高等关涉高职生存命脉的问题?

第三,高职生职业基础能力的缺失是导致“技工荒”现象的教育原因。职业基础能力的高低是制约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职生缺乏为社会、企业等用人单位认可的扎实的职业基础能力,是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遭遇的现实问题。因而,如何提高高职生的职业基础能力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一般认为,职业基础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方面。“专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专门技能及专业知识,要注重掌握技能、掌握知识,以获得合理的知能结构。方法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及学习方法,要注重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以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社会能力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观念,要注重学会共处、学会做人,以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2]高职院校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应在此基础上凸显基础的内涵,根据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高职生就业问题以及随时变化的社会需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职业基础能力。

由于高职院校招生政策的“宽松”,生源一般都是基础能力不扎实的考生、落榜生,质量上存在着明显的参差不齐,再加上人才观念的左右,学生总觉得上技校“没面子”、“抬不起头”,这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导致不少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因此,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抱持“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心态例行公事地完成学业,理论知识面窄,基本能力不够,专业知识欠缺,技能水平、职业素养达不到社会的要求。此外,在培养过程中,学校往往只对学生进行某一操作技能的单一化培训,而与其相关的专业领域的实践技能则明显不够。如此,高职生职业基础能力缺失的外在表现为技术不到位,实际操作技能欠缺。

此阶段的高职生大都是“80后”、“90后”,和新生代农民工同样具有着“三高一低”的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忍受力低;加之现代就业观念、快节奏的社会环境的影响,造成了他们“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同时,高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好胜心强,往往偏向于独自挑战未知的任务,缺乏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较低,适应性较差,缺少沟通能力和思辨能力,在各种社会角色转换之间缺乏成熟度和责任感。当他们踏足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时,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受到严重的冲击,增加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难免会产生种种困惑。这同样会导致高职生职业基础能力的内在缺失。

二、高职生职业基础能力的培育:解决“技工荒”现象的主要途径

综上所述,作为“技工荒”推手的高等职业教育,其发展情况已经与当前社会的需求结构形成矛盾,当务之急便是加强高职生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这个“瓶颈”问题。

(一)在教育观念上摒弃职业教育知识本位、学历本位的传统观念,树立知识与能力交融的新观念

“知识本位”是一种知识选择的方式,指在知识选择上特别重视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而“知识本位教育”则是一种教育选择方式,它将本来宽泛的教育概念狭隘化,把知识传授等同于教育本身,是一种以知识作为教育主要目的或惟一目的的教育观念。[3]在这种知识本位观念的影响下,产出的不外乎是强迫学习、机械记忆的“书呆子”,学生以拥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为傲,教学方式也是使学生望而却步的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法,整个教育只是具有选拔的功能,带来的类似于应试教育的后果都是人们强烈反对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又掀起了一股不亚于知识本位观念的学历本位观念。片面的人才观、用人观导致对学历机械、僵化的要求,使得“变形”的人才评价体系把“学历”与“人才”直接挂钩。学历低的人就不是人才,就没有能力,于是人们又争先去抢夺学历,甚至用不公平的手段获得表面的学历,造假现象蔚然成风。这两种传统观念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人才的浪费和社会价值观的错位,使教育脱离了本来的轨道。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就这个教育目的同就业和经济进展的关系而言,不应是培养青年人和成人从事一种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应是培养他们有能力在各种专业中尽可能多地流动并永远刺激他们自我学习和培训自己的欲望。[4]高等职业教育理应如此,那种单纯以获得一定数量的知识为使命,一味追求知识本位的观念是不可取的,“学而优则仕”的时代也已过去,现代人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很难用学历体现的。面对这个变化不定的世界,高等职业教育应回归到本位,使教育更具灵活性,让学生树立知识与能力交融的新观念,学生从职业教育中学会适应变化,适应未知的事物,适应更多的流动性职业,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平,从而真正做到唯才是用,从实然的状态向应然趋势发展。而且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方式,还要树立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承担自我选择的一切责任。

(二)在课程中增加与职业生活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技能性内容

在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实施是关键的一环。任何课程设计只有付诸实施,才具有实际意义。当前高职课程建设正处于攻坚阶段,只有抓住实施这个环节,充分认识课程实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认真分析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才能促进课程建设扎扎实实,卓有成效。[5]伴随着价值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开设的课程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致使课程超载,在加重课业负担、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在门类多样的科目上的同时忽视了职业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职业教育本应该以培养特定领域的专业技能人才为目标。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往往达不到吸引学生的效果,导致学习枯燥乏味,教育缺乏基本的生命韵味与生活意义。针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在课程多样化的趋势中,增添特色的内容。既然学习领域的课程实施是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的,职业教育本身又具有职业性和技术性的特征,那么高职院校就应合理选择体现本专业特征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使职业教育与学生的职业生活结合起来,使职业教育与具体目标联系起来,以建立社会与经济的密切联系。为此,可以在课程实施环节,为学生创建真实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训课堂,开辟试验示范基地,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领悟到职业教育的真谛,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全面调动积极性。只有在进行生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其职业性、生产性、技能性能力才能随之提高,学生才能成为课程实施的真正主体。

(三)在培养环节中增强学生职业实习、生产实践活动的实效

理论付诸实践是牢固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虽然有一系列实习、实训的教学计划与方案,但具体的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高职院校要将社会需求纳入到办学思路中,认真研究就业岗位结构的变动情况,加强市场调查和科学预测,及时根据就业岗位群对人才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来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尤其要关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对技术型人才的质量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后能够学有所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不能仅囿于演练性质的操作,还必须要借助一定的设备、场地。因此,为加强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高职院校应立足地域实际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增强相关的实验、实习、见习等教学活动的成效。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努力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通过积极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丰富技术与技能培养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对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适应程度,由一般性的参与合作向最终的互动性的产学合作发展。[6]唯此,学校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定位才能保持一致,学生的敬业爱岗精神、团结合作意识、职业基础能力也才能得以稳步提高。

(四)在师资队伍建设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呼声中,“双师型”教师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的教师。众所周知,教师作为整个教育活动的承载者,是学生接受间接经验的直接来源,是学生职业定向、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他人”。因此,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在高职教育中有着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应建立畅通、有效的校企合作通道,从生产第一线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中引进优秀的师资,通过具有生产实践的专家把企业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管理理念、企业的文化带到学校,带进课堂,使学生了解行业的新技术与科学发展的新情况,感受企业的精神和企业的文化,从中接受良好的职业技能、道德素质的教育。[7]从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那里学到的是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对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有着重要而带有直接经验性质的作用。在实践教学时间有限的现实境况下,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构成是加强高职生实践能力的最经济、最简洁的有效之举。同时,还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高职教师继续学习、终身学习、教研结合的精神,激励他们根据自身专业实际拓宽学术领域,不断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提高自己的理论教学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尽快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最终胜任高职教师的岗位。这样,才能培育出众多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技工荒”现象才能得以缓解。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8,9.

[2]田 敏.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从课程实施视角分析[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9:5.

[3]朱 畅.论知识本位教育面临挑战以及我们的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3.

[5]祝 红.高职院校课程实施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292.

[6]史丽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0(1):128.

[7]谭 梅,杨卫辉.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与法,2008(12):91-92.

[8]张 宇,肖凤祥.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保障因素论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3):42-44.

The Loss and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Basic Abilities from the Mechanic Drough Phenomenon

Chu Xue-man,Sun Ling

In recent years,from the coastal areas to inland areas mechanic drough phenomenon emerge gradually spread,investigates its reason mainly have the modern concept of talent deviation,senior technical talents in short supply,the loss of the basis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so on.The higher vocation is a new topic and challenge.Only strenthen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 basic ability cultivation in order to gradually ease mechanic drough phenemenon spread.

mechanic drough;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the basis profession ability ;missing;cultivation

G710

A

1008-6471(2012)02-0090-04

2012-04-14

初雪慢(1986-),女,山东聊城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原理。

猜你喜欢
技工高职生技能
从技工到英雄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ZPSTUDIO TOOLS与意大利技工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
技工与专家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创新
画唇技能轻松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