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挖掘农村市场消费潜力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以安徽省为例

2012-08-15 00:52朱清
关键词:安徽安徽省消费

朱清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行知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浅析挖掘农村市场消费潜力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以安徽省为例

朱清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行知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消费整体水平偏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由于受到农村市场消费环境差和农民收入条件低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消费潜力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的对策有改善市场消费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增强购买能力等。

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对策

安徽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庞大的农村人口,构成了庞大的消费群体。近年来,该省曾采取积极政策引导消费,但是,一直未出现理想的效果,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同时也影响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挖掘农村市场消费潜力,已成为安徽省经济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安徽农民消费整体水平偏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一)安徽农村市场需求水平比城市落后10年。从收入水平看,2010年安徽农民人均纯收入5285.17元,远低于同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788.17元,而2000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5293.55元,可见,农村收入水平比城市落后10年。2010年,安徽农村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依然高达40.70%,仅相当于安徽城镇居民2008年的水平(城镇居民2008年的恩格尔系数为41.0%)。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的耐用品拥有数量,都不如城镇居民。如整个省农村家庭家电拥有量达到2010年城镇居民的水平,还再需要29.37万台彩电,33.35万台冰箱,40.83万台洗衣机,93.88万台空调。

(二)农村消费人口与所占市场份额分布呈不对称的状态, 2010年安徽省农村居民常住人口人均消费为4446.57元,而城市居民人均消费为13258.56元,相当于农村居民消费的3倍左右;2010年安徽省城镇常住人口占人口总数5957万人的43.2%,农村人口占56.8%,农村人口又相当于城镇人口的1.3倍。农村人口多于城镇但是消费却大大的低于城镇,表明农村市场依然有潜力可挖。

(三)农民消费水平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4013.31元,比全国平均水平4381.82元低 368.51元,低 8.4%。其中食品消费支出为1632.9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800.67元低167.71元,低9.3%,交通和通讯支出为338.9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461.1元低122.11元,低26.4%,其他生活消费支出除居住支出之外,大部分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生产消费方面看,2010年全省农民平均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9296.8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0706.38元低1409.49元,低13.1%,人均家庭经营费用支出1297.7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1915.62元低617.83元,低32.2%。

(四)生产和消费的严重短缺。一系列问题最近几年出现了,如假冒伪劣的农产品市场、卖粮难等,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在增加产量而收购价格却有下降的情况下,不得不减少种植面积,影响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需求,因此无法大力发展。安徽农民的消费大多是生活消费,2010年全省每个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为4013.31元,约占总消费5909.58元的68%,而生产消费只有1896.27元,约占总消费的32%,这样与农民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大大的不相符。

二、安徽农村消费潜力转化为有效需求的制约因素

通过实地走访合肥市井岗镇油墩村、肥西县桃花镇染坊村、黄山市歙县石耳村、池州市东至县土桥村等四个村庄,与村民进行开放型访谈、个案调查等方法,在结合统计数据和文献资料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后得出制约着安徽农村消费的因素如下:

(一)农村消费市场整体环境不好

1.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交通和通讯条件不畅,商业网点较少,不利于农民购买消费品。黄山市歙县石耳村没有通公共汽车,村民购物基本依靠自驾摩托车或者农用车。其次用水不方便,这显然影响了洗衣机的消费,池州市东至县土桥村现在绝大部分依靠井水,洗衣机使用不方便。2010年,全省农村洗衣机普及率仅为56.52%。同时供电条件差,电压不稳定,特别是农业的季节,停电司空见惯,很明显这将会影响农村消费冰箱。2010年全省农户电冰箱普及率仅为63.26%。

2.受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生存资料的支出比重高于发展资料的支出比重,耐用品消费量低。2010年安徽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占40.70%,居住支出占21.62%,衣着支出占5.78%,衣食住支出共占68.1%。吃住等基本支出的比重逐渐下降,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支出比重逐渐增加,但农民仍未摆脱生存型消费模式,消费结构水平较低。在家用电器消费方面,空调作为一种使用成本较高的电器,全省2010年普及率仅为26.16%,合肥市井岗镇油墩村的村民认为,夏天空调电费太高,而没有空调并不影响日常生活,所以选择不买空调;而可以学习知识以及了解外面世界的全省家用计算机普及率仅为7.94%,村民们说,会使用计算机的年轻人大部分平时在外打工,年纪大的农民没有足够的文化基础学习操作;而照相机的全省普及率仅为3.71%,村民们认为旅游机会少,日常生活方式单一,故没有消费照相机的需要。

3.农村流通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农村市场上二三线品牌居多,并且远远没有城镇市场规范。由于农民文化程度有限,追踪仿冒商品在农村市场上出售,农民很难辨别,而农民买到次品之后,由于投诉不容易,只能息事宁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愿望。合肥市井岗镇油墩村的一位村民买到一个不知名品牌的冰箱,之后经常出现噪音、不制冷等状况,到销售方要求退货一直得不到回复,只能闲置在家。此外,售后服务跟不上。农村市场由于交通条件差,维修网点少,售出的商品有质量问题不能快速得到解决,这些都限制了农民消费需求。

(二)农民收入的制约

1.农民总体收入水平不高,大部分收入用于基本生活支出,剩余部分才用于享受和发展型消费。2010年安徽省农民衣食住行等基本消费支出占76.55%,医疗、文教娱乐、家庭设备等享受型支出占23.45%,基本支出与发展支出差距较大。

2.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预期支出增加的制约

近年来农村已经建立了新农合医疗保险,在医疗保险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养老、教育、工伤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空白点,让农民在消费时有所顾虑,短期内农民不放心把收入用于消费,而宁愿存在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3.小城镇发展缓慢的制约

2010年安徽省常住人口中城镇人口的比重为43.20%,相比较2000年的28%有较大增长,但是2010年非农业人口占22.71%,相比较2000年的19.59%增长缓慢。农业人口外出打工者占很大比例,造成现有小城镇规模偏小、基础薄弱,使小城镇在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农民市民化所起作用有很大局限性。

三、克服制约因素、挖掘农村消费潜力的对策

(一)改善农村市场消费环境

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改造农村电网、邮政通讯网、医疗卫生网等;扩大农村商业网点,建立、完善农村市场。

2.重视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由于在农村以零售业为主,所以首先得大力发展零售业,然后注重引进新的经营方式,例如发展连锁经营门店,寻找大型的商场和卖场为依托,组成小型的零售店和连锁企业共同存在的农村市场;同时采取现代的流通方式,实行统一配送,提升和优化现有的流通网络;此外,还要发展受城镇居民欢迎的便利店和折扣店,这些门店由于品种齐全、低价不低质的特点必然也会受到农村居民的欢迎;也要发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农家店和配送中心,继续推进“家电下乡”等有利于农民的政策,还要完善下乡后家电的售后服务。

(二)提高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购买力

1.进一步改革农村经济体制。首先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有安徽本土特色的农业如,现已形成长丰草莓、三潭枇杷、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等具有地区优势的农产品。其次推进土地股份合作,这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型经营,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最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现今产业布局有向农村拓展的倾向,所以在此时应该抓住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合适的产业向农村流动。尤其是加快三大园区,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工业园区、农副产品贸易区的建设,加大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益。

2.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在乡镇地区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农村以办厂为主,鼓励进城打工农民回到农村创办乡镇企业或办厂,给予财政补贴及税收优惠等优惠政策,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另一方面也可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农民就业;加快城镇化进程,重视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尤其是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强化农民职业技能,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

3.继续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的覆盖面,建立教育保险和工伤保险的农村保险体系,发展农业保险,集合多种资金来源,除了社会保险之外,还要运用社会救助和商业保险等方式增强农民的保障。选择合适的在农民承受范围之内的商业保险,可以为农民多一份保障。这样就可以大大的降低农民生产性风险,增加农民消费信心,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

4.加快小城镇建设,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2010年安徽省的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7.29%,其中大部分属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建立小城镇可以将这部分人口转移出农村、农业,农民转为城镇居民,从事农业人数会减少,转为城镇居民的农民的耕地就多出来了,如果可以采取现代化的方式经营,则有利于规模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大的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这样比原先大量从事农业生产人口的状况效率更高,收入也更高。城镇具有示范效应和聚集效应,二、三产业向城镇的转移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城镇的二三产业的企业可以大量的吸收农村进城的劳动力,可以使得他们获得更高的收入。同时城镇居民的消费示范效应,农村的消费心理也向城镇趋同,其原有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不断变化和更新,对教育文化、医疗保健、娱乐服务等享受和发展型消费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同时也容易接受城市居民先进的消费观念,如透支消费、提前消费等。这样也就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从整体上促进消费结构的更新。

由此可见,应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功能,带动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肥西县桃花镇染坊村是一个城镇化的成功案例。该村距离经济开发区较近,能够享受到周边的大型超市服务,很多大超市都有购物班车经过该村;该村由于靠近大学城和居民小区,很多村民都在经营小型的零售店,增加收入;同时也能够享受到周边的学区。

总之,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是是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源泉,也是提高该省农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大课题。只要针对制约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安徽省农村消费需求定会爆发出巨大的潜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1.

[2]安徽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11.

[3]周运国.浅议如何开拓我国农村消费市场[J].科学咨询,2009,(5).

[4]傅忠贤,易江莹.我国新农村建设模式比较研究[J].天府新论,2009,(5).

[5]刘茂盛.从地域购买力差异看农村消费市场开发[J].经济纵横,2009,(4).

猜你喜欢
安徽安徽省消费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40年消费流变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