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图书馆服务工作

2012-08-15 00:43张淑侠何玉付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学图书馆

张淑侠,何玉付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走过了十多年历程的中国高职教育,在探索、思考、实践中不断前进,期间,凝聚了许多教育专家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心血。从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到更加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的转变,是一个充满争议、争论的过程,也是一个借鉴、学习、实践的过程,更是一个“扬弃”的过程。直到2006年3月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和2006年1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6号)两个具有职业教育发展史里程碑意义的文件,确定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和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标准,使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许多学校探索出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并借此实现“工学结合”。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重要支撑平台,如何才能适应“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转变,更好地服务高职院校教学和科研,已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点

最近几年的高职教育研究成果表明:“工学结合”是实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最佳模式。这种办学形式借鉴了其它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的国家的办学经验,如: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等等。“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强调学习与工作相结合,更加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是“校企合作”。其显著特点主要有:

第一,扩大了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的范围。高校素有“象牙塔”之称,一堵围墙将其与社会分隔开来。教师、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实验器材是学校重要教学资源,并为学校独自享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拆掉了学校的“围墙”,以“校企合作”的形式建立了“校中厂”和“厂中校”,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双向介入,把学校的理论教学、基本训练与企业的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第二,开放的教育形式。高职教育突破了“学科”课堂的局限,将“岗位”课堂作为专业教学的基本功能单位。教师走进工厂,师傅站上讲台,甚至强调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教材。高等教育讲堂首次揭开神秘的面纱,承认其自身的不足,并以开放的胸怀让师生走进企业,让企业搬进学校,实现了开放的师资、开放的课堂、开放的办学形式。

第三,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过去,高等教育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傲视和排斥社会教育、实践教育,当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格格不入甚至相悖时,总是孤芳自赏地认为那是社会的缺陷、实践的不足,将“本非如此”曲解为“本该如此”。“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的办学方针,强调“学校围绕市场转,专业围绕产业转,教师围绕学生转,课程围绕就业转”,更加突出了职业教育与经济联系的直接性和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用性。

第四,人才培养质量的检验从单方认定转变为多方评价。过去,人才培养质量由学校单方认定,其评价标准主要是各科成绩得分,各科成绩由任课教师确定。“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质量不仅要看课程成绩,还特别重视动手能力,不单由学校专任教师评分,企业兼职教师也参与其中。而且,人才培养质量以学校为单位整体接受社会评价,如:就业率、对口就业率以及用人单位和社会的美誉度等等均直接反映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第五,教学方式发生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中国的教育(包括高等教育)一直沿袭着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甚至还包括固定的教学内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情况。很多学校实行“2+1”教学计划,“2”中包括了大量的课程见习、岗位训练等。“1”则是完全将课堂搬到企事业单位。开学、放假时间淡化了,上课下课时间淡化了,班级、同学的概念淡化了,授课教师、教学内容也淡化了。这些变化的意义并非在于“变化”本身,而在于教育更加贴近实践,贴近工作岗位。许多教育前辈所倡导的“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这里找到了很好的落脚点。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图书馆做好服务工作的思路

职业技术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工程,肩负着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图书馆是高职院校内部重要的教育机构,是高职院校整体教学资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理应成为服务教学、参与教学的中坚力量。

(一)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点为基础,强化服务的主动性

“等客上门”的被动服务一直是各高校图书馆普遍存在的问题。无论学术界还是广大图书馆管理人员,对此都有深刻的认识,也试图采取一些主动服务的措施,但收效甚微。我们认为:高职图书馆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特点,所谓的“主动服务”将会徒劳无益。

1.良好的沟通是主动服务的开端

图书馆要做好三个“沟通”:一是与不同年龄、不同专业的教师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如学术研究的需要、专业教学的需要、业余爱好的需要等等。二是与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沟通。图书馆是书的海洋、知识的海洋。但也正因为它是“海洋”,才增加了获取知识的难度。正如一般人很难在大海中捕获鱼一样,许多同学面对数十万、成百万藏书的图书馆,同样感到茫然。三是与企业师傅、外聘教师、兼职教师沟通。贴近工作岗位的高职教育离不开企业师傅、外聘教师和其他兼职教师,他们是高职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力量,理所应当成为学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也正由于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才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融入高职教育。

2.人性化服务、个性化服务是主动服务的灵魂

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图书馆利用新媒介拓展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条件。图书馆开拓手机阅览业务已是大势所趋,高职图书馆完全可以针对老师和学生开通“手机图书馆”,凭借读者卡或身份证,就能阅读电子书。

随着信息爆炸式增长,用户的信息需求日益个性化,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读者有不同的信息需求。个性化信息服务就是要根据信息用户的信息使用行为、习惯、偏好、特点以及其它特定需求,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这种服务方式的互动性强,相关度高,颇受用户欢迎。因此,高职图书馆要花大力气建立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档案,对馆藏资源进行深度二次开发,利用手机短信、E-mail、QQ群、BBS等多种形式开展分类服务。

3.突破时空限制是主动服务的必要条件

无线网络的普及,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下载文献资源,读者还可以通过笔记、书签、重点字句高亮保存等方式,将重要内容收藏起来。高职图书馆应该为读者提供诸如咨询、提醒、文献请求、信息定制等服务。这样,就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用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通过手机图书馆享受母校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服务。

4.服务教师、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是主动服务的主题

高职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率低,不仅在于服务形式单一化、简单化,更在于服务内容的局限性。要解决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图书馆有很多工作可以做,例如:

①设立咨询员。咨询员的主要职责是介绍图书情报检索方面知识、帮助缺乏操作经验的同学、有针对性地介绍馆藏资源等等。

②新生导读服务。组织新生观看图书馆教育短片,介绍藏书结构、布局及特点,了解图书馆借阅方法和有关注意事项。

③新进图书推荐。及时编制新书通报,介绍索书号、书名、作者、基本内容、推荐理由等相关信息。

④精品、经典书目导读。每个专业、学科的图书都有精品,图书馆可以邀请专业老师参与,根据教学和科研内容等实际需要,编写与各阶段教学科研课题相协调的专题精品书目,为教学和科研以及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文献资料。

⑤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活动。配合某些纪念活动、政治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读书活动,如大学生情感问题、毕业生求职压力问题、大学生创业问题、理性消费问题、生活态度问题等等,都可以作为读书活动的主题。开展书刊阅览、征文、读书座谈会、阅读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倡导全校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⑥注重网络导读。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和在线咨询服务,通过BBS论坛、QQ阅读群,发布图书信息,交流读书心得,了解读者对导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以知识服务为核心,实现高校图书馆存在的核心价值

高校图书馆馆信息资源优势明显。然而,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为教学科研服务水平低,造成了投入产出比例不协调,资源严重浪费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作为知识产品存储库的图书馆如果不能很好地提供知识服务,那么,图书馆充其量只能是一个信息库。因此,高校图书馆存的核心价值是将信息库变成为知识库,将信息服务提升为知识服务。

所谓知识服务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针对用户需求,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搜集、筛选、分析和研究,以知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深层次服务。高职院校理论教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实践教学具有应用性,教师科研也以应用性研究为主,很少涉及高深的基础性研究。因此,高职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应以服务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为主,为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企业师傅提供广泛的教学参考资料。同时,也要集成大批应用性研究成果,针对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提供相关的知识服务。通过建立一支技术力量强大、业务专精的人员队伍,形成一个基于对信息资源的调查、分析、组织、综合、评估与利用的知识服务模式,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三)以“泛在图书馆”建设为目标,凸显现代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便捷性

近几年,在图书馆研究中,不断有人使用“泛在图书馆”这一概念。2003年,韩国学者较为系统地描述了“泛在图书馆”概念的指向性:“泛在图书馆”是指用户能应用信息设备随时随地获得所需信息的数字图书馆,并能够通过集成的有限或无线宽带迅速提供相关信息。同年,Charless B Lowry认为“泛在图书馆”的意义不在于提出了一个概念,而是揭示了图书馆存在的本质和未来前景。当时,他的研究团队将“泛在图书馆”作为乌里兰大学图书馆未来五年的发展方向。

“泛在图书馆”的本质特征就是强调主动服务,而且服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恰好适应“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教育特点。

1.全天候、即时性的信息服务,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高职生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顶岗实习实训,都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享受图书馆服务,获取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

2.方便、快捷的个性化服务在学校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学生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不在校内学习,无形中疏远了学校的情感。“母校”图书馆所提供的“泛在”的、优质的、方便快捷的、个性化的服务,使得学生无时无刻不能享受学校教育,必将加深与母校难以割舍的情感。

3.完全的开放性和良好的交互性在时空上递延了学校教育。一般来讲,高职生对母校远不如其它高校学生对母校的认知和认同程度高。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校时间短,理论教学时间少,实践教学分散,高职学校也没有太多象其它高校所拥有的如专家、学者、科研业绩等耀眼的光环,这必然影响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甚至对同学的认知与认同。“泛在图书馆”完全的开放性和良好的交互性,实现了学校教育在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递延,因为“泛在图书馆”服务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生与学校,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完全可以在图书馆这个平台上实现。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泛在图书馆”建设不是遥不可及的理想,高度发达的现代信息手段为“泛在图书馆”建设提供了一切必须的条件。例如:以手机短信服务和Web网站服务为主要实现形式的移动图书馆,基于Web2.0嵌入式馆员服务和用户嵌入桌面服务,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确保用户能够“按需而用、即需即用、快速聚合”,还有基于搜索引擎的免费、公平、开放的全球Web图书馆(如“Google数字图书馆计划”、“欧洲数字图书馆计划”等),都是“泛在图书馆”服务的良好形式。

综上所述,高职教育改革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图书馆服务工作只有从以上几方面着手,才能与整个高职教育改革相适应,才能真正发挥服务教学、服务科研、服务人才培养的功能。

[1]谢军.数字化、网络化高校图书馆展望[J].东岳论丛,2008(4).

[2]张蓓蓓.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思考[J].现代情报,2010(4).

[3]戴莹.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发展特点浅析[J].现代情报,2010(4).

[4]初景利,吴冬曼.论图书馆服务的泛在化——以用户为中心重构图书馆服务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8(4).

[5]刘云英.泛在图书馆与移动信息服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1).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工学图书馆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图书馆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工学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