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君清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杭州310018)
职业技能协会是学生社团组织,旨在根据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定位、人才培训培养特色,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推动职业技能特色化建设,是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重要载体。
职业技能协会从招纳新会员到协会活动的正常开展,都需要组织者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种能力。协会干部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会员在协会活动中激发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激活了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了沟通交际的能力,有效地提升了会员的银行职业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
随着“90后”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影响了学校教育。“2+1”、“4+1”式的家庭,往往容易培养出集体观念匮乏、集体行动缺失的文化个体。会员通过参与协会活动、参与协会管理等多种途径,在活动中促进相互了解,在互助中树立集体意识,在挫折中感受集体关爱,在成功中领略集体智慧,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协会的归属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职业技能协会打破院系、班级的界限,具有高度的开放性,是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协会通过组织校际之间的社团交流、技能竞赛、技能展示和人民币反假知识宣传进农村、进社区、进高校等活动,让会员们在服务同学和社会的同时,赢得别人的承认和尊重,提升了会员的社会参与能力,激发了会员的社会责任意识。
职业技能协会是职业素质拓展的载体,以特有的银行职业活动形式来提高会员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例如:通过银行职业技能指导,提升会员的银行职业技能水平;通过技能竞赛和展示,为会员提供展示各自特长的空间和舞台。职业技能协会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金融人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技能协会为广大同学提供了交流、提升、竞技、展示与实践的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逐渐成为协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职业技能协会是会员自发组建而成,管理上是学生管理学生,协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松散状态。因此,职业技能协会会员流动性很大,一般来说,大部分会员在协会的时间为1~2年,随着考试、就业等压力的加大,大一进、大二退、大三留几个的现象特别明显。
职业技能协会文化延续性弱,不够重视新老会员的衔接和传统的承袭,包括协会资料、活动档案的留存等。前几届协会负责人只重视自己任职期间的活动,没有进行长远规划,不够重视下一任核心成员的培养,协会负责人等主要干部换届后,影响到协会工作的连贯性,协会容易在发展中出现停滞或者退步。
职业技能协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载体,协会的主要负责人是协会活动的关键角色。但协会干部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组织活动的经验不够丰富,缺乏预见性,设计活动方案不够周密;缺乏感召力,不能充分调动协会内部其他成员的积极性,无法紧密团结协会内部的所有成员。
职业技能协会的经费主要来自于收取会费,资金链的单一无法满足协会的资金需求。受活动经费的约束,协会的活动形式、活动范围、活动频次都受到限制,再好的活动策划终究难于变成现实,直接影响了职业技能协会活动的质量和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束缚了职业技能协会进一步发展的脚步。
职业技能协会里面,无论是协会干部还是普通会员,都来自不同系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沟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便。由于校内的各种情况随时会变动,而职业技能协会的活动又必须依赖学校的各个相关部门,使得协会的一些活动受学校临时规定、课程安排改变、相关部门活动等变化条件的制约,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职业技能协会面向全校同学及社会开展的活动较多,但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却屈指可数。由于职业技能协会对其成员管理较为松散,组织活动缺乏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每学年只有几个固定形式的活动,活动的专业水平不够,缺少文化底蕴,使协会活动在低水平上重复,难以形成较强的吸引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不利于职业技能协会的长久发展和良性循环。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职业技能协会的健康发展,影响协会活动的强度和质量,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协会本该发挥的作用和功能。
职业技能协会作为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展现自我、体现风采的重要平台,在丰富校园文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如何加强职业技能协会建设,使协会活动更加富有生命力,推动协会健康有序地发展,已经成为协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职业技能协会文化,是指协会在长期的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职业技能协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职业技能协会形象、协会精神、协会品牌、协会活动等方面。协会文化是一个协会的灵魂,也是推动协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职业技能协会发展应有自己的理念和精神文化,指引着协会长期发展。职业技能协会可以通过发行自己的会刊、网站、论坛、会徽、口号、理念等来体现协会文化;通过举办职业技能交流、竞技、展示,人民币反假知识宣传等活动与其他高校学生社团交流、同社会接触等相关主题活动来建设协会文化。同时,协会要重视对会员的人文关怀,活动前听取会员意见,活动中加强会员交流,活动后展示会员成果,不断强化会员的协会意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协会理念、协会氛围和协会文化。职业技能协会文化的形成,让会员感到一种无形的、积极的、向上的气氛,从而产生归属感、使命感,形成向心力、凝聚力,为协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促进协会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技能协会历届干部和会员要重视职业技能协会的文化积淀和经验的积累,重视制度的长期建设,而不是只考虑到在任时的责任。每一届协会负责人应毫无保留地传承协会管理经验,对协会资料(章程、制度、会议纪录、工作计划及总结、活动方案及总结、大事记、媒体报道等)建立完善的档案体系供以后的协会干部参考。同时,要把协会与各高校学生社团、社会团体等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及校内外各种可利用资源传承给下一届协会干部,并对他们进行指导培训,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当协会干部轮换时,协会工作可以正常开展。
职业技能协会的活动和发展光靠热情不行,需要有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参与热情高昂的会员来支撑、引导和管理,并带动全体会员积极参与协会活动,促进协会的良性发展。协会干部作为协会的骨干力量,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整个协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协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上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拔协会干部时,一定要深入细致地调查了解,注重其各方面的能力和群众基础,高标准严要求地选拔人才。协会导师对选拔后的协会干部要进行科学培养,通过培训、交流、拓展等形式,提高协会干部的组织、管理、协调、交往、应变的能力,使他们能妥善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生活的关系;培养协会干部的团结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高度的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在处理矛盾冲突和平衡利益时,能站在全局的高度来把握;培养协会干部团结、务实、高效的办事作风和效率意识,杜绝互相推诿、说而不做、做而无终的现象。在协会导师的精心指导下,通过组织各种协会活动,全面提高协会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促进职业技能协会健康、有序地发展。
活动是协会发展的第一生命力,活动经费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活动的规模和质量。职业技能协会的经费紧张,是制约协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职业技能协会是我院的院级社团,开展活动频次高,规模大,校园和社会反响大、评价高,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学校应予以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在场地使用、活动开展、经费配套方面为协会创造条件,以保证职业技能协会长久可持续发展。同时,协会自身也要拓宽经费来源,不断拓展协会的服务功能,与企业合作、为社区服务等,广泛借助社会力量开展工作,解决资金链单一的问题,为协会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实现会员自我需求、学校需求和社会需求三方面的有机融合,有利于会员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同时,协会导师也要需加大对协会的指导力度,培养出高水平的骨干力量,提高职业技能协会的层次,打造具有品牌魅力的协会。
对职业技能协会会员和干部实行学年综合测评,推行“职业技能协会之星”、“十佳会员”等评比活动激励会员,为优秀会员和协会干部颁发荣誉证书和物质奖励,多方面提高会员的积极性。如果学院政策允许,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协会等社团活动直接与学分挂钩,经考核合格后给予一定学分,这必将进一步推动我院学生社团工作的发展。
品牌是无形的精神财富,能为树立协会形象、提升协会实力、扩大协会知名度和加强协会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我院学生社团众多,职业技能协会如何脱颖而出,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精品意识,以打造“有品位、有特色、有文化”的精品社团为目标,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组织开展高质量、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活动,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为打造精品社团提供有力支持。职业技能协会是会员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是学生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通道,因此,协会活动的开展要注重继承与创新、外联与开放、特色与实效等相结合的原则,不仅要在校园里开展各项活动,更要走出校园,积极开拓协会与校外高校学生社团、社会之间的协作与交流的渠道,充分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注重实践环节的拓展,提高活动的层次和规模。协会导师应加强对协会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总结等环节的指导,帮助协会挑选“精英个人”、组建“精锐团队”、负责“精品活动”的实施,打造精品社团形象。
职业技能协会作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等到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对职业技能协会建设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建立一套良好的协会管理模式,职业技能协会必将以更强大的生命力,为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发挥积极的作用!
[1]李立夏.高校社团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2]蔡婕.加强高校社团建设构建和谐校园文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9,(7)
[3]阎利雅,张连绪.高校社团对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养成研究[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4]王珩.高校学生社团发展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