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廷伟,杜东书
(1.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福建 南平 353001;2.菏泽学院生命科学系,山东 菏泽 274015)
少数民族预科班是我国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项教育扶贫措施,是为照顾学习基础较差的少数民族学生,使其逐步、顺利的适应大学生活而设立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我国各高校招收的预科生高考成绩比学校同等批次录取的其他专业学生分数线低50分以内。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为一年,在这一年里主要是巩固、提高高中文化知识,第二年经所在学校考核合格后被分流至不同的专业成为正式的大一新生。预科生的发展状况影响着少数民族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因此,高度重视预科生的全面发展,是整个高校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福建省是少数民族散杂居的省份。自上世纪90年代教育部就开始批准福建部分高校招收少数民族预科生,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其招生数额虽不大,但却是高校在校生中不能忽视的部分。少数民族预科生虽然在学校成长中与其他在校生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尤其是一年预科中并没有高校学籍,使其在学业和心理上都出现了一些特殊问题。从福建农林大学(南平校区)的学生身上看到福建省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主要呈现以下问题:
与其他招收预科生的大学一样,福建农林大学的预科生高考成绩低于一本线40-50分以内。由于文化基础较差,虽然经过一年的预科教育,部分学生尤其是来自边远偏僻农村的学生与同批次统招的大一新生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英语、高等数学等学科知识方面,人文知识素养偏低,知识面也明显狭窄很多。在学习方式和方法上也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1-2]。相比普通学生,这些学生多数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明确规划和目标,对自己的专业了解不多。
与其他普通生相比,预科生自卑心理较为严重。他们的自卑心理表现在:对学习没有足够的信心;在竞选班委或学生会干部等展示自我的机会面前羞怯、缺乏自信,集体活动的参与度不高;患得患失、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不足等。大学这种开放的人际交往模式也使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5]。因此,辅导员针对刚入学的预科生的各种适应性障碍,对其进行入学适应性教育就显得尤为关键和迫切。
针对上述福建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生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对他们加强教育管理,从而提升少数民族预科生教育管理的质量。
福建农林大学每年招收的预科生规模在70人左右,学校第一年的预科设置主要是为了帮助他们夯实语文、数学、生物、化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缩小与统招生的差距。此时,预科班辅导员的第一要务即是主抓学习,搞好学风与班风的建设。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严抓课堂出勤,严肃校规校纪。考勤是班风的风向标。在纪律方面对预科生严格要求,一旦发现缺勤苗头,立即查明原因,对症下药,严爱并举,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树立起他们学习的信心,引导他们学会自我管理。学习的动机、信念即学习的信心和强烈的学习愿望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5],在预科学生报到之后,通过召开座谈会,请已经是大一新生的上一届优秀预科学生讲述自身的学习、成长经历,最大程度地发挥以老带新的传帮带作用,教给学弟学妹们科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管理办法和求助策略,用他们身边的优秀学生的成功经验使预科新生尽快树立学习的信心,掌握预科学习技巧,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解决预科学生学习适应性困难的问题。
专业分流是预科学生最关心的问题[2]。在预科生入学后,除了向预科学生公布专业分流细则和预科学生成绩考核细则,从程序到结果公示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外,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了解各个专业的学习要求、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并结合他们的个人实际情况帮助他们设计职业规划,以此来提高并保持预科生对预科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虽然各高校都设有心理辅导中心,与教育教学发展和学生的思想动态研究一致[5],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学生往往不太信任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有什么快乐、烦恼、心事和困难更愿意向自己的辅导员倾诉。因此,辅导员要深入班级、宿舍,通过新生状况调查,家长、班干部、学生本人及学生的同学或舍友的访谈,班会交流与学生谈心等多种途径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性格爱好、思想动态,加强对个别有特殊需要的学生的教育。
作为辅导员,更要关注预科学生的心灵世界,加强人文关怀。在对待学生情绪低落、与同学发生摩擦、缺勤等问题上保持警醒,追寻深层次的原因,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引导。比如学生是否失恋、是否经济困难、是否最近被家长或老师批评而心有怨气、是否因学习下滑而厌学、是否因家庭原因而沮丧等等。同时,辅导员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要注意以情动人,以理服人,运用情感教育,掌握恰当的方式方法。比如,学生有抵触情绪,就可以考虑通过学生家长、班干部或学生的好友等途径迂回解决。
除了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辅导员还要注意指导、帮助贫困生申请助学金,帮助他们通过体育、文艺、社团等途径发挥特长展示自我从而树立自信,并通过谈心等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承受各种挫折与各方面压力的能力,用真心和行动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成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学生身边的优秀典型和学习榜样往往为他们乐于效仿,其引领和辐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的。预科生党员和班干部在学生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他们更容易把握和引领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此要肯花时间和精力,加强预科生的党建和班干部队伍建设。即把成熟、有责任心的预科生吸收到班干部队伍中来,把优秀的班干部和品学兼优的学生培养成积极分子和党员,通过发挥党员和学生干部的优秀示范性和模范带头作用,引导预科学生自立自强。
预科学生重视寝室集体[2],加强宿舍卫生、宿舍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班级建设。除了宿舍卫生的评比,还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舍标评选、宿舍装饰大赛和以宿舍为单位的水果拼盘、工艺品大赛等,培养预科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并促进宿舍内部学生的相互交流。
鼓励预科学生开展“介绍我的民族”的活动,引导他们以PPT等形式展示自己民族的动人传说、节日活动、宗教信仰及生活禁忌等,配以临场发挥的歌舞,促进预科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民族团结。
加强感恩教育也是融洽学生关系、促进班级团结的一个重要手段。举办“感恩的心”主题班会、以班级为单位去附近的乡村小学支教、去敬老院和孤儿院做义工,对于培养预科学生的感恩意识,帮助他们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增强其主体意识和归属感以及激发他们回馈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前,世界上不少国家与地区冲突、纷争不断,民族主义、极端思潮屡见抬头。而我国目前也正处于改革深水区,社会变革期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转型阵痛和矛盾主体的激增与复杂化相互交织。种种社会问题容易引起高校学生思想情绪的波动。所以要重视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军训前后,通过邀请专家学者就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问题做专题讲座。另外,学校的部分辅导员可以结合军事理论课程给学生讲述国家重大纪念日背后的历史事件或给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历史纪实,引导他们理性爱国,以此强化学生回报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激励他们牢固树立崇高的信念。
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庞大、繁杂而又艰巨、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预科生的教育管理更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动态的渐进的教育过程。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实现教育管理及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育人效果的最大化。
[1]斯日古楞.内蒙古高校预科生学习策略特点及干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6):41 -45.
[2]秦昌宏,苏芮.少数民族预科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及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148-151.
[3]谢玲.发达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128.
[4]赵虎,包琳.浅谈如何做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班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1):230.
[5]秦昌宏,苏芮.少数民族预科生心理素质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6):173-176.
[6]张菊玲.新形势下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科教文化,249.
[7]马毓新.民族院校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社科纵横,2003,18(5):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