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理念下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建构探析

2012-08-15 00:53陈云亮
关键词:生命大学生课堂

陈云亮

(安徽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人本理念下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建构探析

陈云亮

(安徽工业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2)

美国等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广泛开展生命教育,较之于西方国家,我国高校则缺乏生命教育,部分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行为使得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成为迫切的学理性和实践性任务。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高校应从指导机构、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育评价等环节构建生命课堂教育体系,同时搭建以生涯规划、体验活动、校园文化、预警干预构成的生命实践教育平台,建构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

以人为本,生命教育;以人为本;课堂;实践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的事件频频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意义的认识有很大的偏差,进而折射出生命教育的缺失,为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明确指出要“重视生命教育”。在上述语境下,鉴于学校教育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计划性,有着其它组织和机构无法比拟的效率优势,高校应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发挥生命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从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层面上建构生命教育体系。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

在中西不同的文明演进之路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存在对生命的意义追寻与价值建构,尤其是在儒学传统浸润的中国文化中,“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等思想印证了对生命及人的终极关怀。随着社会的转型,关注生命及人自身的价值理性似乎有被工具理性取代的危险,高等教育也受到这种影响。因此,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首先应树立的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以人为本”是生命教育的题中之义

从柏拉图到夸美纽斯,再到现代的杜威和陶行知,他们追求的教育理念和境界都无一不体现了生命的教育。教育应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意大利著名的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1]生命教育指的是教会学生接受和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和珍惜生命的价值,热爱与发展每个人独特的生命,并将自己的生命溶入社会大潮中以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自从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先提出生命教育后,美国等西方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在中小学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理解生命历程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让人生活得更充实、更美好。而我国在生命教育方面长期以来的缺失,导致学生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生命的事件屡有发生。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追求的是人的幸福,教育应向生命致敬,在学校教育中要时刻视生命教育为重中之重。生命是教育的始点和归宿,教育始终是“人的教育”,应具有清醒的生命意识和育人价值。关注生命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首要要求,更是教育本质的理性回归。

(二)“以人为本”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

在市场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加之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校片面地强调专业技能知识的传授,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导致高等教育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浓厚,而忽视了教育最基本层面的内容——对鲜活的学生个体生命的关注。加之我国高校长期以来缺失生命教育,学生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生命的事件屡有报道。但高校的职责不仅仅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其更为重要的是将关注学生的生存与生命的发展状态作为教育的重点,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更深层次思考,学会珍爱生命、履行生命责任、提升生命价值,实现幸福人生。因此,高校只有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做到“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生命教育才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

二、构建科学的高校生命课堂教育系统

(一)建立生命课堂教育指导机构

指导机构是高校实施生命课堂教育的组织保障,建立生命教育指导机构可以引起所有教职员工、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并能够从宏观整体上指导生命教育在学校的顺利开展。虽然现在大多数高校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或“危机干预中心”等机构,但是这些机构仅仅承担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职能,虽承担部分生命教育指导机构的职能,但在生命教育中力量和作用相对有限。因此,高校有必要建立如“生命教育中心”之类的生命教育指导机构,生命教育指导机构可由学校生命教育教师、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和辅导员等组成,负责生命教育的组织与实施等工作。

生命教育指导机构除组织人员进行生命课堂教育外,还可以组织相应的师资力量在高校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以便为生命教育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弥补现阶段有关生命教育理论的不足,在此过程中教师亦可增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在生命教育指导机构的鼓励下,相关教师申报与生命教育相关的课题、编写生命教育教材等,营造出良好的生命教育学术氛围,同时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生命教育研究中去,增强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在进行生命教育科研的基础上应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立足本校生命教育实际,探索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途径与方法,挖掘生命教育新的载体,优化生命教育的环境,增强生命教育的实效,促进生命教育的发展。

(二)设置合理的生命课堂教育课程

实施生命课堂教育核心就是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首先,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是最为快捷、有效地普及生命教育理念的方法之一。高校可以此表明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又能从课时上保证生命教育的落实。但目前专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高校还很少,这方面应重点加强。在生命教育实践中设置专门课程时,台湾和美国的一些有益经验可以为我所借鉴,应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需求,开设相应的生命教育课程。如:生命教育概论、生存教育、死亡教育、生命哲学教育、挫折教育等必修课,通过对生命教育知识的系统传授,使得所有大学生都能对生命教育有最为基本的认识,使学生能够通过这些基础的生命教育课程对自身的生命、自我有一定的思考。

其次,还可开设一些旨在提高生命认识及实践能力的选修课。一方面可以开设生命教育渗透式课程。如:宗教、伦理学、社会学,或者以《论语》、《孟子》、《弟子规》、《孝经》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经典为核心的选修课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精髓,从而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可以挖掘其他课程中生命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就蕴含着很多生命教育的元素。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理应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向学生讲授有关保护自身及他人人身安全的法律知识,预防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载体促进学生运用哲学的观点、辩证的思想理解人生;也可以以心理学相关课程为载体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怎样完善人格等。“通过必修和选修相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结合,不同学科相互渗透的方式,传授给大学生有用的心理知识、伦理规范、交往技巧、应对挫折的策略等等”[2],从而使大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困境和挫折,珍惜生命,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最终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

(三)打造生命课堂教育师资队伍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在我国高校中能实施生命教育的师资非常匮乏,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应将生命关怀的精神渗透到教学管理活动的各个层面,把生命教育融入到教师的职前培训,使得每一位教师都能掌握有关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的知识。教师以自身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来影响学生的生命观。在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没有现成的专职生命教育教师,在师资选拔配备及培训上,高校应立足于自身学科建设的优势和特点。主要途径有两条:其一从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对生命教育有兴趣的教师,因为他们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较广博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只要经过一定的专业知识培训,很快就可以上岗。其二从高校心理辅导教师、辅导员队伍中选拔一部分进行生命科学和生命伦理的专业进修。由于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线,熟悉学生情况,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乐于与学生分享生命感悟,所以在进行生命教育时,更容易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更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生命困惑给予解答、帮助。

(四)形成生命课堂教育评价机制

从教育系统论的角度来看,评价机制既是一种保障机制,保障学校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又是一种导向机制,为学校教育活动的进行提供方向性的指导。[3]由于生命教育强调教育要着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主动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因此,生命课堂教育的评价更应该注重质性评价,评价时以定性评价为主。在实际操作中,应结合生命课堂教育的实际,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但无论是定性评价还是定量评价,两者的目标必须是一致的,即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与提升。生命课堂教育评价还应注重学生的差异,这就要求在评价时不能盲目地搞一刀切,用一个标准去评价不同的学生,要设置具体的适合个体发展的标准去评价教育效果。每个生命是发展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案。因此,应让不同的主体同时参与到评价中来,形成合理有效的评价机制。

三、搭建合适的高校生命实践教育平台

实践层面上,生命是一种体验,生命体验作为人生命的基本存在方式,存在于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社会的每个角落。因此,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实施不仅仅是在课堂上,通过一些课程进行,高校还应该积极搭建以生涯规划彰显生命价值、以实践活动强化生命体验、以校园文化塑造生命情怀、以预警干预杜绝生命危机为主要内容的生命实践教育平台。

(一)以生涯规划彰显生命价值

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自我设计并完善的过程,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能够进行自我规划。人类对生命的规划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高校应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涯认识、生涯环境分析、生涯目标管理,将所学专业、未来从事职业、生命价值与意义联系起来,勾勒出人生的整体规划,并以此规划来指导人生道路,激发大学生自觉配合与主动实践的热情,唤醒生命意识,增强生命责任意识,形成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促使其更加珍惜和热爱自己的生命。在此过程中升华生命感悟,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以实践活动强化生命体验

生命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更是一种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实践教育,需要促使大学生到实践活动中去体验生命活动的存在与意义,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活动的形式促成学生强化生命体验,包括建立各种类型的兴趣小组或是组织各类学生社团活动、进行各式各样有关的专题活动、通过对苦难的体验加强大学生苦难意识和耐挫品格的培养、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性活动、组织大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组织突发事件应急自救演练、组织大学生参加一些与人类终极状态相关的教育活动等等。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生命体验,促使他们升华生命感悟,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

(三)以校园文化塑造生命情怀

社会中的人总是实践中的人,人们价值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环境。在其生命观形成的过程中,大学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尤其是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将生命教育融入到每位大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塑造其生命情怀。校园文化可以分为自然景观文化和人文氛围文化。建立充满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首先就需要建设和谐的自然景观文化,人首先是作为自然人存在的,在和谐的自然景观文化当中,学生会找到最原始的归属感。另外,构建充满生命情怀的校园文化重点是建设和谐的人文环境,可以开展以生命观教育为主题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也可以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重点宣传,强化学生的生命观意识,营造相应氛围;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宣传媒介体现生命,引导学生增强珍爱生命的情感;还可开设有关生命教育的学术报告讲座,内容可以涉及很多方面。从如何生存到如何生活、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等,或者是各种人文讲座,也可以是心理辅导讲座,或者是对热点问题的讨论。在丰富的校园文化影响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生命的认识都会得到提高。

(四)以预警干预杜绝生命危机

预警和干预是杜绝生命危机的实践手段,预警和干预的过程亦是一种实践教育。从广义上说,生命教育包含心理健康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较早,在高校中已初具规模。因此应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或“危机干预中心”等机构平台的作用,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多渠道增强生命教育关怀因素。基于防范和治理的结合的原则,危机管理应包括预警和干预内容。预警管理模式可采取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四级管理与预防相结合。其中构建危机预防体系的具体方法包括:建立校园内信息报送和反馈系统;通过科学的手段,为每个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建立心理档案材料;加强对心理健康信息员及班级骨干的教育,第一时间掌握易对学生产生危机的情况,及时发现和识别大学生中各种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和沟通,尊重学生,赢得信任。同时,学校可以全方位、多层面进行危机管理教育和培训,促使大学生树立危机管理意识和增强危机管理技能。

综上所述,高校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构建的生命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仅解决了大学生生命教育“主阵地”的问题,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随着全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及高校生命教育科研与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生命教育将取得更高的实效。

[1]林建荣.高效开展生命教育的原则方法探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47.

[2]乔丹,杨淑珍.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探究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86.

[3]冯雄.论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D].长沙:中南大学,2009:40.

G444

A

2095-0683(2012)04-0123-03

2012-05-09

陈云亮(1984-),男,安徽阜阳人,安徽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助教,硕士。

责任编校刘正花

猜你喜欢
生命大学生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大学生之歌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