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国,於 涵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从文化视角论英语民俗语言语境的建构与功能
李新国,於 涵
(安徽工程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民俗语境是语言民俗事象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民俗语言的科学考察不能脱离其产生和运作的环境。英语的民俗语言语境分为文化情境,情景语境、心理语境以及言内语境四个层次,它们共同制约和规定着语言民俗的形式与意义。主要探讨英语语言民俗语境的建构和民俗语境对民间语言的形式、意义、功能和使用的重要影响。
英语语言民俗;文化背景;情景语境;心理语境;言内语境
语言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除了在交际中,帮助人们完成信息交流功能以外,还有积累和贮存民族文化和历史经验的功能,由于受到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古往今来,我们的先民就对语言产生了崇拜与敬仰之情,因此,民俗文化和民俗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将主要对文化现象中民俗语言的语境问题进行建构和探讨。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的概念,古今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出发对文化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可以举出一二百个不同的概念。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下的最早的定义是:“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1]泰勒的文化清单实际是包罗万象的。目前国内学者将这种广义文化分成三个层次来认识,即物质层、制度技术层和心理层。文化是一个整体,将文化分成层次是人类的理解。
民俗是文化的具体表现之一,泰勒的文化概念中就包含了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人类社会长久形成的习俗礼制、礼仪、信仰、风尚的总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民间文化模式。民俗所包涵的内容相当广泛,从衣食住行、到婚丧嫁娶、节日信仰等,几乎包括民间生活的一切方面。
所谓民俗语言,不是民俗与语言的简单相加或一般合成,而是经过约定俗成、获得广泛认知和习用,包含有民俗要素的语言材料。民俗语言可谓是民俗事象的一大门类。英国班恩女士的《民俗学手册》中将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三类:信仰与行为;习俗;故事、歌谣与俗语。日本民俗学创始人柳田国男也提出三分法:习惯(生活技术);口碑即语言艺术(包括命名、语言、谚语、民谣、物语、故事、传说等);感情、观念、信仰(心意现象)。[2]他们都把民俗语言作为一大门类。本文中我们把民俗语言或谓语言民俗界定为以言语习俗和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为主要类型的民俗语言文化形态,是应用民俗语言或言语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语言文化现象,包括民间口头语言艺术,亦即民间文学,是以口头创作、口耳相传为主要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的文学艺术,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谜语、谚语、俗语、俚语、方言土语等;语言迷信中的咒语;语言禁忌以及委婉语等。或言之,是以说、唱、讲、诵为表达方式的民俗语言艺术。
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民俗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必然会在语言中留下痕迹。事实上,民俗与语言的互相影响、涵化就产生了本文要探讨的民俗语言现象。
语境,即语言环境或言语环境,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3]从语境研究的历史现状来看,不同的学科以及不同的学术流派关于语境的定义及其基本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现代意义上的语境这一概念最早由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来的。他区分出两类语境,一是“情景语境”,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4]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如姿势、手势)等。[5]
民俗语言作为语言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它必然要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存在与发展,它的形式意义和功能也为语境所规定。对民俗的情境性的关注是由来已久的。《礼记·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几句集中表达了应体察民情,入乡随俗的观点。可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当然这也会在民俗语言中反映出来。民俗因不同的时空条件而变异,也就是因不同的情境而变异,民俗语言也即如此。
那么,究竞什么是民俗语言语境呢?在问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有必要解释什么是民俗语境。民俗语境是指民俗赖以生成和传演的环境以及赋予民俗以特殊意义的上下文关系。由于“上下文”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可以是一个民俗单元内的上下文,也可以是作为整体民俗与其他相关元素组成的结构关系。也就是说,民俗语境包括民俗生成的背景,这些背景又是我们解开民俗之谜的重要因素,有的时候还是关键因素。所谓民俗语言语境,指民俗语言存在和理解的环境,是人们在民俗语言运用过程中,产生和理解民俗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客观因素”。[6]
民俗语言语境在交流中间诞生,在过程当中实现功能,语境贯穿于民俗语言的全过程。不同的语言民俗有不同的语境,不同层面的语言民俗阶段和呈现方式,语境的呈现也不相同。只有将语言民俗的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结合起来才能科学地解释民俗语言的意义和功能。民俗语言语境和文学语境一样,有其结构层次,这些层次共同使民俗语言实现功能转换,使民俗语言由心理层面转换成功能层面。鲍曼在他的《美国民俗手册》一书中把民俗语境划分为两个大的层面,即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并进一步细分为六个小的语境层面。[7]在鲍曼民俗语境层次基础上,我们认为,民俗语言语境具体包括文化语境、情境语境和心理语境及言内语境四大部分,其中文化、情境和心理语境属于言外语境。
(一)文化语境
人们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的。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其一言一行都要打上他所赖以成长的文化背景的烙印,包括他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通常要交流的意义、通常要说的话、有哪些禁忌、有哪些人们喜欢的行为等。马林诺夫斯基把这种文化背景称为“文化语境”。一个人所赖以成长的文化语境就会直接影响他要说的话和对对方讲的话的理解和解释。如果对方讲的话符合他的思维模式和讲话方式,则很自然地把对方的话解释为有意义的话语,并给以积极的评价。
语言民俗中的文化语境指语言民俗发生之前在特定生活环境中业已存在的关于这个语言民俗事件的文化规约。文化语境中的生活环境主要指民俗语言事件所发生的环境,但有时还包括民俗语言实践者在个人历史上所曾经历过的另外的环境。文化的渊源不同,语言民俗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民俗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或同一民俗语言事件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引起的意义联想不一。
文化语境存在于特定社区的民众集体和特定民俗语言行为个人的意识之中。文化语境还包括民众知识包括集体知识和个人知识。集体知识是一个言语社团所有成员共有的关于民俗语言行为的文化规约。这种共同拥有的规约形成一种模式,对个人行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个人知识指个人对集体规约所实际理解和接受的部分,还有他在其它社区所经历过的其它类型的规约。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文化语境细分为社会规约、意义语境、惯例语境和交流系统语境、历史语境等。
受文化语境的制约,各个言语社团都在其长期的社会交际中形成一些比较固定的交际模式或语篇的语义结构。这些固定的交际模式有利于本言语社团的成员交流意义,同时也是惯常交流的意义长期积淀的结果。例如:在英语里,家畜的肉与家畜本身有着不同的名称,牛是cow,而牛肉是beef,羊是sheep,羊肉是mutton,许多佳肴美味用诺曼底名称——法语的叫法,而普遍的日常食物却保留着盎格鲁——撒克逊的旧称,milk是纯正的古英语,但在称呼奶油时却了诺曼底名称cream。上述语言现象只有于历史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才能深入的了解。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率法国军队入侵英国,从那以后的三个世纪里英语几乎成了一种受人歧视的语言,主要农奴和下等人说。诺曼底人在社会文化上的优势给英语造成了在其他语言里没有的语言裂口。又如:如同语言的其他修手段一样,颜色词往往也有鲜明的民族色彩。中国人习惯用“米色”描写一种淡色,因米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而英国人cream或creamy以及butter-yellow(黄油)来表达这一颜色,因为奶油和黄油是他们普遍食物。英国从法国波尔多(Bordeaux)进口一种著名的红葡萄酒claret,英语中就用claret-red代表一种紫红色,中国老百姓对此酒很陌生,汉语中也没有这个实物颜词。
(二)情境语境
情境语境,也叫条件语境,它指语言民俗进行现场涌现的各种因素以及状况。这个场合可能是一次宗教祭祀仪式,可能是一次节日聚会,可能是一次故事讲述,也可能是一次结婚典礼或生日寿诞等等,毫无疑问,它们亦是一项又一项的社会活动。几乎所有的语言民俗行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往往与其他的社会活动、宗教活动结合在一起,共同构筑民众生活和民间世界。
现场处境是导致语言民俗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并且决定着事件的体现形态和实施效果。人类生活中几乎所有的民俗事件都有语言有所牵,不同的情形就会催生不同的语言民俗。例如,在鲍尼人和为亩塔人当中,起源的故事(包括巫师团体起源的故事)是在进行崇拜仪式的过程中,具体说来是在两次仪式当中的间歇时间讲述的。这个时候绝不能讲荒谬的故事。
美国人在玩扑克的人在切牌时 (即把洗好的牌随便取一部分放在下面)所说:切薄了,不会输,切厚了,肯定哭。许多咒语是也是在特殊的场合才要说,如为了驱除身体上的小疾病:针眼,针眼,快离开,下一次也别再来。要想了解这些语言民俗事件,必须把它放在具体的场景才能深刻体会到其中的民俗含义。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情境语境观,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人的语言选择受到下列三种主要因素的制约:
(1)语场(field)——言语活动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科技、日常生活等。
(2)语旨(tenor)——言语活动参与者的角色关系,包括语言交际者的地位、身份以及相互关系。
(3)语式(mode)——言语活动的媒介,包括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口头、书面相交叉的方式,如口中念的书面语和印刷品中的口语。[8][9]
我们也可以把语言民俗的情景语境划分为以上三个变项。语场决定了语言民俗事件所涉及的范围,如讲故事、歌唱民谣、巫术语言等;语旨决定了语言民俗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决定了语言事件的正式程度,如讲故事用的语言一般通俗易懂,而施行巫术用的语言可能正式程度要高;语场则决定了语言民俗事件表达的物理形式,也就是渠道选择,大部分语言民俗时间是通过口头传播的,但是像在施行巫术中的符咒可能是书写的,用文字来表达。
由上可知,情景语境的语言民俗事象是由许多情境性因素相互作用得以产生,其中包括物质环境、参与者的身份和角色、事件的文化背景和原则、发生的顺序等。这些因素将决定选择什么话语来表达、参与者采取的策略、特定情境的结构等,由此产生出形态各异的语言民俗事件形态。
(三)心理语境
从范围上分,心理语境语境包含社会文化心理和个人主观心理两大部分。社会文化心理不仅应包括民族文化心理、地域文化心理和时代文化心理,这是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共同的心理,而且应包括由于交际双方的阶层、职业、文化教养、身份地位、年龄、性别、性格等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同的文化心理;个人主观心理应是由于个性的不同而产生的特殊的心理现象;另外还应该有由于场景的转换和语言内语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个人的心理变化。[10]所以心理语境是最为复杂的语境,它和文化语境、场景语境以及语言内语境相互交错着,同时又制约和影响着其他语境。语言民俗的心理语境又包括社会认知、态度及目的等变项。
从语言民俗心理的角度来看,语言直接映射着民俗心理。“言为心声”,以言为“物化”杠杆的心理民俗在各种民俗事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具有区别性特征的心理定势。民族文化心理在语言上的一种表现就是语言禁忌。入境问禁、入乡随俗,是一条语用规律,因为不同的禁忌是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的表现。禁忌有各种各样的,如婚恋荣忌、日常生活禁忌、宗教禁忌、社会禁忌、饮食镇忌、语言禁忌,各种禁忌都与言语表达有关。例如西方有一些数字禁忌,人们认为13是不吉利的数字,因此西方大多数旅馆没有13号房,许多摩天大楼也没有13层。这种迷信与基督教有关。在“最后的晚餐”(The Last Supper)中,犹大就是第13位入席的人,后来他背叛耶稣,13就被视为不祥之数。直到今天,人们仍认为13个人一起吃饭不吉利,其中某人会在年内死去。[11]
个人主观心理也是心理语境中的一个变项,指的是语言民俗适合哪类个人的生活,它包括个人能力、性格、爱好等变项。语言民俗的实践者,毋庸置疑,亦是语言民俗的创造者、承担者和享有者,他们的生活直接影响着语言民俗的形态。传承人的生活经历、受教育程度以及宗教信仰和文化倾向等都直接作用于民俗意义的表达。在语言民俗中,同一民俗事象存在着多个异文,这些异文体现了民俗在流传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导致民俗产生异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的心理机制差异。民俗的传承主要靠传播者的记忆和民众的行为得以完成。完全重现记忆对象不可能,完全复模行为也不可能。人们总是只记住民俗的主干而不同程度地遗忘细节;人们总是选择地记住同自己生活有关或熟悉的内容,而淡忘那些与己无关或不熟悉的内容。那些被遗忘甚至是被忽略的地方,就会出现“创造性的重新构造”。因此,民俗传承者的讲述才能、模仿能力和心理机制构成了民俗变异的内在因素。
(四)言内语境
民俗语言的言内语境指的是语言文字的上下或左右的包孕关系。就语言系统来说,语言是一种具有层级关系的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最底层是一些有音无义的音位或有义无音的义素(义位);上层是音义结合单位,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是语素,由语素组成词,词组成短语,词和短语构成句子。语言层级装置中的低一层单位比高一层的单位少得多,如音位,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不会超出几十个,高一层的单位都是低一层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整个装置的奥妙就在于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一级级翻番增量,这样连跳三级,就从几十扩大到无穷。句子虽然无穷,但是句子里所用的材料却不出几千个语素的范围,新句子无非是现成材料的新组合,而新组合又有一定的规则可循,这就使说话人可以纵意驰骋,放手造出符合表达需要的句子来,而在听者的感觉中,新句子都似曾相识,不会发生理解的困难。所以语言内语境是有层级的,而且每一层级上的语言单位都受到语境的制约。[12]民俗语言作为语言系统的一支,不论是口头上的还是书写上的,自然受到语言的语音、语法、句法、构词等因素的制约。比如不同的地域、物产和习俗使得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方言中有了不同的名称。同样是英语,但是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在概念表达上就有很多差异,如“人行道”美国用sidewalk,英国用 pavement;“汽油”英国用petrol,美国用gas,但近年来gas在英国也被采用;“影片”英国用film,美国用movie等。
上述,我们把民俗语言语境划分为语言内语境和语言外语境,语言外语境又包括心理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但是这四个部分并不是平行的关系,而是具有层级的关系。这四个部分是一种依次层层包孕的关系,后者包孕前者,体现出层次性,最深层次应是文化语境(包括是社会文化心理语境),前三个语境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文化语境的制约。如下图,我们可以把语境分为:
当然,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心理语境及言内语境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现实的语言民俗世界里,这些民俗语境层次有许多重叠,研究者根据研究目标将它们区别开来。同时,民俗表达是一个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和心理积淀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民俗传承人的认知心理结构。显然,在语言民俗语境中,民俗具有的认知语境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民俗话动。所以,了解民俗传承人和民俗受动者掌握的认知心理结构十分必要。
以上我们讨论了英语语言民俗语境的建构和民俗语境对民间语言的形式、意义、功能和使用的重要影响。可以看出,民俗语言与民俗语境是密不可分的。将其置于民俗语境之中加以考察,民俗语言不再是孤立的词语形式,而是一种立体的文化现象。以此视角来考察语言民俗事象,有助于我们将语言与民众活动、民众精神联系起来,在历史文化传统与现实社会背景的交汇处,透过活生生的民俗活动来达到对语言民俗现象的完整深入的认识。研究语言民俗而不顾其语境,不结合其借以存活的民众生活土壤,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容易流于单薄和片面。
[1]陈克.中国语言民俗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100-103
[2]马学良.民俗学、民间文学和语言学[M]//民俗学讲演集.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3]王建华.关于语境的构成与分类[J].语言文字应用,2002(3):6-8.
[4]张涛.伦敦学派语境理论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5]冯广艺.语境适应论 [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56-78
[6]黄涛.论语言民俗情境的构成与功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136-139.
[7]陶立璟.民俗学概论 [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66-98
[8]Halliday, M.A.K.& Hasan.R.Language,Context and Text [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5:116-119
[9]彭利元.论语境化的翻译[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0.
[10]史秀菊.语境与言语得体性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36-57
[11]申小龙.文化语言学 [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24-26
[12]Sperber, D.and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 1986/1995:137-141
H315
A
2095-0683(2012)04-0107-05
2012-06-26
2011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11sk196);2012年安徽工程大学青年基金项目(2012YQ22)
李新国(1976-),男,山东青州人,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於涵(1977-),女,安徽芜湖人,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校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