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古戏台社会文化功能探析

2012-08-15 00:47:17彭家威
贺州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贺州会馆戏台

彭家威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贺州古戏台社会文化功能探析

彭家威

(广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1)

古戏台是贺州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通过分析古戏台的类型,探究古戏台的建筑特色,进而阐明宗教祭祀、社会教化、娱乐交往、文化传承是贺州古戏台在乡土社会中所承载着的重要文化功能。因而,贺州古戏台建筑在农业社会是一个神圣与世俗的文化空间。

古戏台;乡土社会;文化功能

贺州地处湘、桂、粤三省交界,古时为潇贺古道重要交通要道,自秦汉以来就移民不断、商家云集。在贺州的不少乡镇村落中,遍布着一座座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古戏台。这些风雨几百年,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改朝换代和世事变迁的古老戏台,不仅建筑工艺十分精美,通过这些古老建筑,我们从中还可以感受到这一地区在明清时期的乡规民约、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民间信仰和审美观念,而且在乡村社会文化进程中还承担着重要的文化功能。

一、贺州古戏台的类型

贺州古戏台,大多数建于明清时期,这与我国戏曲发展史的走向基本吻合。其不仅数量众多,分布广,而且种类也很丰富,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一)庙宇戏台

修建在庙宇建筑或庙宇建筑群内,或者修建在庙宇建筑外,但是必须正对着庙宇正殿的戏台统称庙宇戏台。贺州的庙宇戏台一般建于门厅之上,此类戏台台面较高,主要出于使用功能的考虑,舞台台面以下被架空,台上演戏台下可通行人,戏台正对庙宇正殿,这类戏台主要修建或翻建于清光绪年间,是目前这一地区保留较多的戏台类型。这些庙宇大多都供奉着城隍、佛道等神像。戏台的演出时间与剧目都是与岁时节令的祭祀赛神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庙宇戏台娱神祭神的同时,又取悦了民众,如果说庙宇是人神沟通的媒介,那么戏台就是人神沟通的桥梁。

(二)祠堂戏台

作为中原沟通岭南之通道,受岭南文化的影响,贺州还有另一种重要的建筑类型——祠堂,这类建筑主要出现于当时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是当时经济发展的重要见证之一。祠堂戏台就是指坐落于祠堂内、与祠堂建筑连为一体的戏台。祠堂作为村落中气势最为宏伟的建筑之一,在族人心目中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是已逝祖先神灵的聚集之地,它联系着宗族的血缘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又是子孙行为的法堂,在特殊的日子里还要上演剧目来祭祀神灵、追思祖先。“有宗必有祠,有祠必有台”,由此可见戏台建筑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从建筑的空间分布结构来看,多采用四合院结构,戏台建于门厅之上,观戏场所就是两旁的厢房、祠堂的正房以及庭院,整个布局类似于庙宇戏台。钟山县公安镇大田村水口灵祠戏台(也叫大田戏台)为贺州现存的年代较早的戏台(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

(三)万年台

所谓万年台是指建在村头、巷尾或村中空阔处用以演戏的台子。此类型戏台不再面对庙宇或祠堂,独立建筑。台下基本上不设任何看台设施,人们观戏需自带坐具或站立于风雨之中[1]。

贺州古戏台中万年台类型最早出现的是钟山城厢街戏台(建于清初)。从建筑形制来看,万年台与其他类型戏台有本质区别。万年台结构简单,上无顶棚、后无舞台照壁,前为戏台,舞台后部或者旁边拉开帘子就是扮戏房,只有可供上下的台阶,没有神殿与观戏厅等建筑结构。其次,万年台多用砖石等垒砌,也有夯土为基的,坚固古拙、无任何雕饰物,更加注重表演区和观戏区,演员与观众的距离更加接近。相比其他类型的戏台,万年台显得朴素、厚实、简陋,剧目上演的时间和内容也更加自由。

(四)会馆戏台

会馆戏台就是指修建于会馆内或外、附于会馆建筑的戏台。会馆戏台的修建与商业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商业的发展,贺江边上的贺街等市镇由于处于通商的重要道口,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员到此经商,贺街一带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为了聚会所需,表达思念故乡之情,这些外来商人在此修建了大量的会馆,同时也修建了大量的戏台,他们在此祭祀献戏故乡的神灵,表达心声,同时又彰显经济实力。于是乎广东客商、江西客商、湖南客商等纷纷聚集贺街周边,发展商业,各个同乡纷纷捐资建立会馆。贺街地处贺江有利地位,属潇贺古道水路交通要道,因此贺街一带商铺林立,南来北往的商人云集于此,粤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等先后建立,不仅分布密集,而且各自的商业团体实力较强大,贺街当时就是主要的商业中心。会馆建立的同时往往设有戏台,除了正常的酬神娱神,另一方面也通过上演一些家乡戏,聚集了当地的同乡在观戏的同时互通信息、联络感情,缓解思乡之情。

这一地区的会馆戏台较之庙宇戏台、祠堂戏台出现的时间要晚,或独立建筑,与会馆相对,或建在会馆庭院内,都为庭院式。

二、贺州古戏台的构造

由于贺州气候属于亚热带南部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富川瑶族自治县地处都庞岭和荫渚岭余脉的峡槽之间,形成南北风口要道,素有“大风走廊”之称,戏台的建筑制式多采用明清以后全国各地都普遍采用的制式——开放式结构,造型简约,但结构严密,以砖、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集楼阁之台基、殿宇之梁架、亭子之屋盖于一体。用条石、原木作为柱子支撑屋顶,台基采用南方干栏式构造,方便去湿通风,多为伸出式结构。戏台主体建筑结构可分为四部分。

(一)沟通天宇的屋脊飞檐

戏台多为三间四柱,其屋脊均有起翘特征,多数呈单檐歇山顶式,少数如钟山大田戏台、钟山莲花戏台为重檐双翘歇山顶式,这种起翘特征继承了上位建筑文化的特征;戏台屋脊的另一特征为中间强调装饰,这一特征则体现了士庶民众们对美的不懈追求,又如黄姚宝珠观戏台左右上方均为飞檐翘角,其上的屋脊,中间竖立着一串叠起的蓝色瓷宝顶,下方雕饰着铁戟,这不仅是艺术造型,同时也是戏台的避雷装置,其形态更似一座微型宝塔,蕴含着人们驱灾镇邪保平安的美好愿望[2]。

(二)溢美视听的天花藻井

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的顶棚形式,向上凹进呈穹隆状,等级较高,多见于宫廷建筑和大型寺庙建筑中;但是,南方民间戏台中亦经常采用藻井的形式,一般设在戏台明间(演出区)的正中央顶棚处,装饰华丽,雕饰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3]115。贺州古戏台几乎都设有层收式天花藻井,所谓层收式,就是天花藻井呈逐层向上收缩的形式。如富川秀水的3座戏台,藻井共上下两层,每层逐层收缩,呈八角形覆斗式圆井,明镜处绘有腾龙或者阴阳八卦图,一层八面内壁分别彩绘八仙图,二层八面内壁则分别绘制诗、书、人物画卷,形式简洁,但由于饰以彩画,仍显得非常雅致。

但也有部分戏台的藻井属于轩棚式。所谓轩棚式,就是藻井通过“轩”的结构逐层向上汇合于藻井的中心,如钟山大田村水口灵祠戏台(又叫大田戏台)藻井,就采用了三层结构,先是戏台中央的顶部,一个长宽数米的大四方形藻井,向上凹进1米多高,接着方形藻井的中央,一个井口外方内圆的八角轩棚式藻井,48根长短不一的“S”形构件,逐层递减,最后由16根构件相交于穹顶,四方形井壁上悬“扵傅有之”匾。构造如此精美的藻井,在贺州遗存的古戏台中唯独此处。

(三)出将入相的上下场门

上下场门是作为演员进出戏台表演区与扮戏房之间的通道,位于舞台左右两侧,戏台出现的时候,上下场门的作用比较单一,只是作为演员登场、退场的通道;随着戏剧的发展,有复杂剧情的戏曲节目产生后,它的作用就扩大了,名称也多了起来,如宋代苏轼诗:“扮演古人事,出入鬼门道,”这里的“鬼门道”就是指“上下场门”,也称“古道门”、“古门”、“古道”、“出将”、“入相”等[4]。

贺州古戏台的上下场门造型各异,门嵋上大都书写有文字,如黄田湖南会馆戏台、黄田文武庙戏台,都写着传统的“出将”“入相”;而钟山两安的莲花戏台,上下场门分别有“龙飞”、“凤舞”木雕横匾;黄姚戏台上下场门分别是“飞燕”、“惊鸿”;富川秀水村的三座戏台,则分别为“古往”、“今来”,“归来”、“去兮”,“鉴古”、“观今”。

(四)小巧别致的扮相房

扮相房又叫后台,既是存放戏班的演出用具、演员化妆、扮装之地,同时也是临时排列、分派角色、催戏、监场的地方,又可作为戏曲演出中表现故事情节的主要之处,可以说是戏剧表演的发展促进了后台的发展,反过来,封闭型后台的出现,又为表演提供了新手段[5]354。

贺州古戏台后台一般位于戏台的后方及左右两边,利用表演区的照壁背面一起构成封闭型后台,面积不大,小巧别致。如湖南会馆戏台,整个扮相房的面积就二十来平米。在扮相房的墙壁上随处可见的题词,上面多为演出时的剧目和某某戏班某年某月在此演出,诸如“到此一游”的题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当年戏台演出的时间和演出剧目。扮相房理由舞台阻断了观众的视线,排除观众视觉干扰,同时又保留了上下场门给人产生的神秘感以及无限遐想,表演区的照壁背面凹面形状又增进了戏曲演唱的回音效果。

三、贺州古戏台的建筑特色

中国戏剧从它的诞生之日起,其存在的空间与活动的方式,始终没有脱离宗教的母体。透过与宗教活动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寻觅到中国式剧场——戏台产生的轨迹,可以得知中国演剧形式与演剧空间的早期形态[6]71。

(一)面对主殿,避开正位

纵观中国传统古戏台的整个建筑形制、空间分布与方位择决,戏台建筑具有固定的“中国模式”,戏台——正厅——正殿——后殿,同在一条中轴线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序列。

古代把南视为至尊,宫殿和庙宇都面朝向正南,帝王的座位都是座北朝南。如北京故宫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南面就意味着皇位官爵与权力的象征和尊严。所以古代天子、诸候、卿大夫及州府官员等升堂听政都是坐北向南,因此,中国历代的都城、皇宫殿堂、州县官府衙署均是南向的,结果使建筑的朝向也拥了文化的内涵,都是遵循南北走向、坐北朝南避开正位的原则。

然而,贺州的庙宇、祠堂、会馆等建筑,并非都是正南方向,换句话说,戏台朝向的选择是根据主体建筑来定,并非一定遵循南北走向、坐北朝南的准则,只是必须面对正殿。如富川秀水村石余戏台,其就是面对仙娘庙而建,仙娘庙主殿依附山势坐东北向面西南方,但是戏台面对主殿这一定律永远不变。又如黄田文武庙为东西走向,所以从属于文武庙的戏台取坐西向东之势,面向主建筑物文武庙而建,戏台的台口在空间上与主殿的距离相去较远。为了满足“演戏和观戏”空间的视线要求,戏台建筑方位的选择,体现出了整体建筑中所包含的“既娱神,又娱人”的独特涵义。

(二)神秘平实的建筑装饰

在古代乡村,源于对大自然和各种神灵的崇拜,人们往往在岁时节令通过迎神赛社、演剧酬神、祈神祈报等重要活动来祭拜天地鬼神、祖先亡灵来求得安心。这些活动的意图都形象的反映在戏台的建筑构件和装饰雕刻上,如钟山大田戏台台基的转角处就有四不像猛兽雕刻,双目深陷、眼珠暴突、鼻如吼狮,又有似牛一般的犄角及大耳,下有龙须般长须,似龙非龙,又象千年乌龟,左右各一,托起整个戏台,显得十分诡秘,整个建筑雕刻浸淫着些许神秘的原始宗教色彩。在古戏台的构件当中,无论石雕、砖雕、木雕装饰部件中,龙的各种造型最为突出,数量最多,且形态各异、生动活泼。其中最为精致的龙雕形象属于钟山大田戏台。戏台台口由整块青石砌成,正面雕刻“双龙戏珠”浮雕,采用高浮雕的形式,龙在云中穿梭,呼之欲出,显得庄严、肃穆而且神秘。贺州古戏台各种龙的形象多采用民间彩塑的手法,与宫廷中精雕细琢的龙相比,虽然造型简单、色彩单纯,但是同样显示出强烈的震慑力和图腾感,极富装饰意味。

除了龙的形象,戏台雕刻装饰中出现的较多的还有麒麟、凤凰等造型,多出现在戏台屋脊雕刻装饰中,如麒麟喷火、麒麟下山的装饰形象,在戏台卷棚柱子上也常常出现麒麟下山的圆雕。麒麟是吉祥神兽,主太平、长寿。作为戏台装饰,不仅可以辟邪吉祥、而且祈求人畜安康、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这些具备神异力量的造型形象共同营造出一派森然的戏台气势。除了各种神兽,戏台构件中还遍布着众多的神仙形象,云雾缭绕,栩栩如生。如黄姚宝珠观戏台,戏台斗拱下的额枋上有彩绘泥塑“福禄寿”三仙、樵子遇仙等形象,和很多民间图式一样,传达了人们一种美好愿望。又如钟山大田戏台台基的正面上装饰有精美的“八仙图”浮雕,“八仙图”主题为众仙,整个浮雕形象生动,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整个画面颇具仙境之感。

四、古戏台在乡村社会中的文化功能

贺州古戏台历经风雨几百年,还能在地方社会中存在和传承下来,不难看出戏台作为一种文化展演的载体,其在社会场域中所具有的文化功能。从修建戏台的目的来看,戏台最基本的功能即是敬神献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心灵,由此而向神灵祈福,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诸如下雨、免灾、还愿等,但是随着戏台的普及与发展,随着人们对戏台的利用,戏台中越来越体现出文化的意义,各种功能逐渐从戏台中体现出来[7]。

(一)宗教祭祀

戏台与敬神祭祀有直接的关联,其最初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神灵祭祀。古代社会中,敬神祭祀有两个功能,其一是通过敬奉神灵与祖先,祈求得到他们的保佑以及赐福,祈祷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二是道德教化,即“神道设教”,通过对神灵的敬奉与祭祀而宣扬家国一体、忠孝节义的思想,戏台与敬神祭祀相联系主要从神道设教中体现出来[7]。古代社会中,统治者为了维护现行统治秩序和传统伦理道德,利用鬼神之道对人们进行教化,这就是“神道设教”的主旨所在。

(二)社会教化

戏台演出的戏剧曲目,多以“礼、义、忠、孝”内容为多,“一单登场演剧,目击古忠者孝者,廉者义者,行且为之太息,为之不平,为止扼腕儿流涕……盖不思忠,思孝、思廉、思义,而相敬于不忠、不孝、不廉、不义之不可为也”[8]117。除了上演的剧目,戏台的建筑环境、各种构件装饰题材,也充当了社会教化的道具。

戏台的各种装饰雕刻都取材于教化类的戏曲内容,处处显示出社会教化功能。如表现耕读仕进的《冠上加冠》、《鱼樵耕读》、《连中三元》;表现忠孝节义的《桃园三结义》、《岳母刺字》;表现和仁的《八仙过海》、《和合二仙》、《二十四孝》;表现伦理教化的《五福供寿》、《目连救母》等等。历史英雄人物也出现在各种雕刻装饰中,如《七擒孟获》、《空城计》等。正如余继平所说的,这些充斥着传统文化题材及戏曲题材的装饰雕刻,其目的在于“借以褒扬孝悌、忠信、仁义,昭示人伦之轨、儒家之礼,实现精神教化,使建筑的精神功能得到了强化,散发出浓厚强烈的封建伦理思想[9]109。

(三)娱乐交往

戏台由于具有祭祀以及社会教化功能,并且其所修建的场所正是民众公共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如庙会活动、集市贸易等,因而戏台及其观戏场所在很长一段时间就成了村中唯一的公共娱乐场所。

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市镇城市,无论是庙宇、祠堂还是会馆,在当时娱乐资讯相对贫乏的年代,戏台都扮演着公共场所的角色,每一次演戏时人们都奔走相告随即蜂拥而至,观戏者固然不少,但还有大量的人以此为契机进行各种交往,无论亲戚还是门生,无论故交还是新友,在戏场上遇到都欣喜备至,不少商贩也利用演戏之际进行商贸活动。另一方面,由于戏台具有文化象征意义以及其长期形成的乡村聚集中心,在不演戏之时,戏台也成为民众重要的公共活动场所,尤其是乡村公共机构的设置,更使其具有中心的位置,因而成为乡村的标志性建筑,戏台成为民众社会交往的象征[7]。

戏台提供给人们一个交往的平台与契机,平日里繁忙的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终于找到了得以休闲的借口,在戏场,人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交易,各种各样的表演活动,还可以看到各色人等,可以听到各种奇闻异事,犹如过节般高兴。平日里围绕戏台进行的交往大多是本村民众内部的交往,而在看戏过程中,交往的范围突破了这一区域,扩大至周围村庄,相邻或者有其他关系的村庄的民众利用这个时机进行进一步的交往。因此,戏台实质上成为了休闲、商贸、聚会为一体的开放的文化平台,提供给人们一个相互交往相互促进的交流机会。

(四)文化传承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戏台还具有文化传承之功,主要从三个方面反映出来:一、戏台是文化的载体,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与生活知识;二、作为道德教化的讲堂,戏台起着承宣布化的作用;三、作为戏台的重要构件,戏台楹联反映着地域文化的特色[7]。

在古代社会,教育主要集中于少数士绅、精英阶层,普通民众受到文化教育的机会几乎没有。自从搭台唱戏以来,普通民众得到了受教的机会,而戏台则发挥了文化教育传承的功能。随着戏台的出现并发展壮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人口文化知识水平低的缺陷,拓宽了交易渠道,具有广泛的社会传播效应。戏剧以独特的表现方式为民众所接受,并能深入人心,戏曲从一开始就作为俗文学,并以广大民众为接受对象,所以能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尽管戏曲的主旨并不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但它的教育之功仍不可忽视。

戏台在上演着生活剧、忠义剧、历史演义剧等等,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民众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懂得了更多的道理。一座戏台就是一座简单的学堂,通过上演各种剧目讲述做人与做事的道理。

贺州古戏台一般都有楹联,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素材极广,有从教化角度直接切入的,如“莫道逢场作戏,多缘劝世成文。”传统戏曲剧目是昔日民众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教科书,在赏心悦目的同时,更是受到历史知识的薰陶,也成为了解地方民俗、信仰、文化的重要来源,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传播了传统文化。

结 语

贺州乡土社会中的古戏台,是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公共场所,它与市乡村、赛社、建筑、雕刻、绘画、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均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戏台建筑形成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动力源于娱神又娱人祭祀活动,神圣世俗生活共存的文化特质是其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而戏台另一重要的文化特质就是其文化传播功能的普适性。戏台自诞生之日起就背负着复杂的文化功能,古戏台建筑是一个神圣与世俗的文化空间。

[1]肖爱民.临川古戏台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06.

[2]彭家威.神圣与世俗的空间:广西贺州古戏台考察研究[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11.

[3]薛林平.中国传统戏台中的藻井装饰艺术[J].装饰,2008(11).

[4]傅继强.弋阳古戏台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8.

[5]周华斌,朱联群.中国剧场史论(上卷)[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6]高琦华.祭祀乐舞与神庙戏台[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9(3).

[7]段建宏.戏台与社会:明清山西戏台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8.

[8]巩天峰.神性和俗性的融合——神庙戏台建筑装饰文化特性解读[J].美术观察,2008(4).

[9]余继平.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古戏楼艺术研究[J].装饰,2009(10).

The Study of Culture Function of Ancient Opera Stages in Hezhou

PENGJia-wei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 Guangxi 541001)

The traditional stage is a important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Xiao-He Ancient Road.This paper analyzed the types and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raditional stage,and elaborated its culture functions including religious ritual,social education,entertainment and communication,cultural heritage.Thus,the traditional stage of Xiao - He Ancient Road is a sacred and secular culture space in agricultural society.

the ancient stage;local society;cultural function

G127

A

1673-8861(2012)02-0030-05

2012-03-03

彭家威(1978—),男,壮族,广西来宾市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民族文化。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科学研究工程”项目(YB2010022)。

猜你喜欢
贺州会馆戏台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戏曲研究(2022年2期)2022-10-24 01:53:38
一岩九饮会馆
现代装饰(2022年2期)2022-05-23 13:15:46
游贺州紫云洞
戏台送到家门口
心声歌刊(2021年2期)2021-07-16 07:05:54
狸猫戏台
趣味(语文)(2021年10期)2021-03-09 03:16:08
印象贺州
黄河之声(2021年20期)2021-02-24 02:48:52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我的家乡最美之贺州
吾城·吾乡
山西古戏台掠影
文物季刊(2016年2期)2016-04-19 07: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