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美红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江苏 南通226007)
思政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的作用研究
冯美红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江苏 南通226007)
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校园稳定、团结学校师生员工的重要手段,是预防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柔性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中能够发挥保障学校稳定、凝聚社会力量、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等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突发事件;作用
高校突发事件会对学校的稳定和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威胁和破坏,及时有效地控制突发事件向恶性方向的转化,是政府和学校的一项重大任务。若处理不当,势必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校园稳定、团结学校师生员工的重要手段,是预防和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柔性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中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易发性。高校有着数以万计的青年学生群体。青年学生身上具有活力四射、正义感强、爱打抱不平等闪光点。但因涉世不深,心智发展尚不完善,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有限,青年学生情绪波动大、极易陷入集体无意识的弱点也非常突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法制意识的薄弱性,一旦遇到高校对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意识的松懈,就会使高校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成为空文。另外,伴随大多数高校的新校区建设,老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发生隔离态势,一些萌芽状态的事件诱因难以被学校管理者及时察觉,一旦事件发生,管理者往往需要时间进行分析和应对,应对措施容易陷入被动与慌乱,小事件很容易演化为大事件。
敏感性。高校作为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的主阵地,身处知识和时代的前列,易于接触到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和思潮涌动。高校学生思维活跃、行动敏锐,对新事物的反映与接受能力极快,对社会事务也有较强的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同时,当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发展,但自我管理能力又有些不足,容易对各种矛盾冲突产生过激反应,可能会因某些小事不顺利或小利益受到损失,便骤然成为突发事件的主体。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如果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往往能够有效抑制事件的发生和蔓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极易成为突发事件爆发的导火索。
新闻性。高校师生作为高知识、高素质群体,其行为有社会引领效应,一言一行很容易被公众、媒体和社会放在“放大镜”下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已经从原来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教育产业化发展的影响也已经使高校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但“象牙塔”的身份标签和“阳春白雪”的道德标杆仍然是全社会对高校寄予的期望,这使高校非但不能置身事外,反而要更加捍卫精神独立、洁身自爱的“卫道士”现象。因此,社会转型期日益增多的矛盾冲突不仅没有冲淡高校的特殊性,反而使高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突发事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公众的聚焦点。
持续性。高校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往往会在校园、家庭甚至社会上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使得小事件也容易影响到大范围,产生持续性的破坏力。高校一旦陷入突发事件的漩涡,不仅人员财物等有形资产会受到损害,自身的形象、声誉等无形资产也会遭受质疑、贬损等后果,严重影响到高校育人环境建设。不仅如此,高校突发事件还容易给大学生带来持续性的隐形影响(心理伤害等),甚至可能影响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体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高校突发事件诱因虽然错综复杂,但频显思想政治教育缺位的问题。高校突发事件是各种不稳定因素在校内的集中反映,既有经济、政治、文化、管理、教育等社会环境因素,也有伦理、道德、心理、人生观、价值观等个体因素。高校师生思维活跃,思想敏锐,乐于接受新生事物,信息源泉丰富,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涉及祖国利益和民族情结,极易引发群体事件。在长期的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国学生往往缺乏完整的人格教育,在“温室条件”下的人生成长经历导致的心智不健全、抗挫折感弱,以及“天之骄子”和“望子成龙”的社会和家庭期望值,极易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和极端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位,有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同时,随着高校社会化改革,学校长期利益和师生短期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协调困难,也是引起高校突发事件的温床。上述情况引发的问题都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以疏导。
2006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学校要在加强校园安全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公共安全知识和应急防护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增强师生公共安全意识”。教育部在2006年10月与有关部门一起提出“‘十一五’末期,全国学校减灾应急预案制定率要达到85%;100%的学校设有灾情信息员;学校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70%,其中灾害高风险区学校达到90%以上;全国80%的学校基本配备安全消防设施,有条件的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设立应急避难场所”[2]。国家还要求把应急知识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的能力。四川安县桑枣中学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中创造出全校师生零伤亡奇迹,与史上最牛校长叶志平长期坚持安全意识和紧急避险的教育工作密不可分。相对于人员伤亡惨重的其他单位,应急知识教育与应急演练工作能够在桑枣中学没有的流于形式而得以长期坚持,桑枣中学师生在地震发生后能够快速有序地完成疏散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显然发挥了关键的保驾护航作用。
解决突发事件需要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冯惠玲认为“技术因素指的是各种用于监测、预警、通讯、抗灾和恢复的技术和设备,这是抵御危机灾害的硬武器;非技术因素指的是国家行政和公共应急法律制度保障,资金和物质保障,信息披露规则,公民道德建设以及社会心理引导等,这是战胜危机灾害的软武器”[3]。先贤老子有言:“天下之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解决突发事件,硬武器必不可少,但是软武器同样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着信息的发布与沟通、民众心理的疏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因而,它是战胜突发事件的软武器之一。高校突发事件大多是各种潜在矛盾问题积累后的爆发形式。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需要在群众中间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4]。他认为做到这一条,就能够处理好群众闹事的问题。因此,对高校突发事件中暴露的思想认识问题,要及时进行疏通和引导,让师生把各种意见和观点充分表达出来,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邓小平说:“只有稳定,才能有发展”[5]。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稳定的环境。没有稳定的校园环境,教书育人、科研实践等一切工作将无从开展。在高校突发性事件应对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起到保障学校稳定的作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把维护学校的稳定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让广大学生认识学校安全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危机防范意识;其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合适的途径做好事态的宣传解释,达到维稳目的。宣传解释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之一,在学校突发事件出现之后,学校必须通过多种合适的途径向学生说明事情真相,制止谣言四处散播,稳定人心。不说明事实真相,对事件性质缺乏正确认识会导致猜测和混乱,这是维护稳定之大忌。
高校突发事件往往突然发生,它不仅来势凶猛,而且破坏力度极大。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给高校带来有形和无形的伤害,有时甚至波及到社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必须集思广益,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必须凝聚多方面的力量,共同积极参与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的政治优势,能够起到社会动员、凝聚校内外各方面力量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作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把突发事件的真实情况公布于众,与师生和社会公众进行良好的信息沟通。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校师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另一方面还能凝聚人心,调动社会的力量帮助学校解决突发事件,为高校的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空间。
学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往往对事情的认识缺少理性的判断,容易造成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是好。思想政治教育在此能发挥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年级大会,校园广播等对学生进行突发事件知识教育和应急知识指导,引导他们对事件的性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平缓学生手足无措的恐慌心理,提高学生的应急防范能力。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深入学生中去,稳定学生的情绪,给他们提供足够的精神支持,让他们冷静、科学地面对突发事件,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必要时进行专门的心理指导,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教育部.六举措提高学校减灾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6-10-12(1).
[3]冯惠玲.公共危机启示录—对SARS的多维审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本书编委会.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5]本书编委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G641
A
1671-4733(2012)04-0001-03
10.3969/j.issn.1671-4733.2012.04.001
2012-06-25
南通大学2011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1GJ033)
冯美红(1982-),女,江苏南通人,讲师,硕士在读,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电话:1526273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