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坤景 赵丽娟 张 民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邯郸 056005)
情境式教学与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董坤景 赵丽娟 张 民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河北邯郸 056005)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能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从分析影响高职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社会需求入手,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元认知策略理论,对在高职类专业中开展情境式教学的可行性与实现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进而探索了高职类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元认知策略;情境式教学;就业能力;高职类专业
自1999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多的人跨进了大学的校门,大学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伴随着应届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年上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的就业率一直是高校办学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而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顺利就业也成为了高校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根本上取决于其自身对于社会人才需求的满足程度。换言之,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具备用人单位最需要的能力和技能,是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
David Billing(2007)指出雇主(employer)最看重的高校毕业生的四类技能是:解决问题的技能、沟通技能、团队合作技能和判断思考技能,其中解决问题的技能排在首位。因此,有针对性地训练大学生在模拟真实环境下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具体技术性问题,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解决问题的技能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本文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元认知策略理论,对在高职类专业中开展情境式教学的可行性与实现条件进行了理论分析,进而探索了高职类院校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Simons(1994)认为元认知策略是关于个体的自我认知(own cognition)和认知规则(regulation)的知识,其中认知规则是指执行计划、监督以及评价任务的表现。David Billing(2007)认为元认知技能包括了映射、对自身优劣势的认识、学习策略以及学习监督。
在已有的经验与面临的任务之间建立映射是学习的首要环节。随着自身已有经验的积累,在面临新的任务情境时就可以在已有经验与新任务之间更快、更多、更准确地建立起各种映射关系,从而提升其对问题的理解和判断能力,这些都会对解决问题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任何一个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和新手的差别,主要来自于专家掌握了该领域内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因而在同样面临新的任务时,他们可以比新手更快更准确地建立更高质量的映射关系,从而更加高效的解决问题。所谓“温故而知新”、“熟能生巧”都是对建立映射和更有效地建立映射的经典诠释。可见,解决问题的技能的培养,是将已有的经验通过建立映射关系情境化到新的任务情境中,并且进一步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
另外,先前的知识和经验会影响到映射关系建立的效率。Veenman et al.(1997)的研究发现强调了元认知技能对智力的影响。他们认为当个体拥有极少的用于解决某个领域问题的先前知识和经验时,其智力与元认知技能之间的相关系数趋近于零,从而导致极差的绩效。随着先前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其智力与元认知技能之间的相关系数会随之提高,进而明显提升解决问题的绩效。
第三,自我规制与目标导向作为另外一项元认知技能,对于解决问题的技能的培养也很重要。Kehr et al.(1999)区分了自我规制(self-regulation)与自我控制(self-control),并且认为两者的差别主要在于其所追求的目标与自身需求的相关性。具体而言,自我规制是指所追求的目标与自身需求之间正相关,个体会主动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行为加以限制和管束。而自我控制是指所追求的目标与自身需求之间负相关,个体只能被动或不自愿地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行为加以限制和管束。因此,主动的学习会产生自我规制式的行为反应,进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通过对上述元认知策略理论的总结,我们发现影响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的三个方面的因素是:专业领域先前知识的学习、先前知识与任务情境之间的映射的建立、自我规制的主动学习。
Van Merrienboer et al.(2002)研究发现大学生在高情境介入条件下会有更好的任务绩效表现,并将其归因于情境介入式的教学,相比外部认知设定式的教学模式会产生更直接的学习相关性,从而更有利于激发有意的抽象(mindful abstraction)而导致更普遍的认知计划(general cognitive schemata)。
显然,情境式教学的优点在于将大学生将来就业后的工作职场情境模拟进入大学的课堂当中,从而使学生在就业后面临工作中的现实问题时可以更好地在已有经验和现实任务之间建立映射关系,更高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在校期间学习企业财务管理软件实训课程来模拟将来的企业工作情境,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保险理赔实务课程来模拟将来的工作流程。这些情境化教学课程的开设将显著地提高大学生解决将来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使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工作性质有进一步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
要更好地发挥情境式教学在培养高职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就需要从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着手,同时注重专业领域先前知识的学习、情境式教学促进先前知识与任务情境的映射的建立和大学生自我规制的主动学习三个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且富有效率的学习。
在上述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中,自我规制的主动学习是决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和前提。Lizzio和Wilson(2004)研究发现职业类学科的一年级新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培养他们认为与其将来就业相关的通用技能。我国在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出现的考研热和考证热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大学生自我规制的主动学习的倾向。但是正如Kehr et al.(1999)对自我规制和自我控制的定义区分那样,应注意区分主动的自我规制和被动的自我控制。正确地引导学生在选择报考专业时充分考虑自身的需求和兴趣,可以使更多的大学生在入学后能够进入到自己喜欢的专业,很快进入自我规制的主动学习状态。
另一方面,注重对本专业领域先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也是更好地发挥情境式教学的优势的必要前提。Veenman et al.(1997)的研究告诉我们先前知识和经验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使得学习效率与先前知识之间存在某种高阶的非线性正向关系。这就说明大学生在接受情境式教学课程之前,掌握越多的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其学习的效率和将来解决问题的技能就会越高。
这样一来,自我规制的主动学习可以确保大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热情,扎实的先前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又进一步为其将来的专业技能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专业课程学习中的情境式教学模式又为其在先前知识与将来工作中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之间建立了的良好的映射关系,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了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达到提高其就业能力的目的。
要在高职类专业实施情境式教学,就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特色教材和师资,因而对在国家层面的高职类专业教材建设和在学校层面的师资队伍建设分别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首先在国家层面,高职类专业特色教材的建设,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适合情境式教学模式使用的任务导向型的模块化特色教材的组织编写和出版工作。高职类专业教材因其适用对象的特殊性,与一般高等院校的专业教材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就其内容组织形式而言,高职类专业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实务操作的能力,因而其内容的编排形式更适合工作任务导向型的模块化形式。
其次在高职类院校层面,情境式教学的顺利开展还需要建设一支同时精通理论与实务操作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就对高职类院校的师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情境式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要求更加严格,这也往往成为制约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因此,高职类院校应该在努力培养和提高本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同时,注重校企合作,积极聘请企业界的专业人士来学校兼职从事情境式教学,从而使专业课的课堂更加接近于企业的工作实践。
为配合高职类专业的情境式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进一步提升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就业能力,高职类院校还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在招生宣传工作中认真做好专业介绍。好的专业介绍可以使大学生在入学之前对自己将来希望选择的专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做到真正按照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院校和专业。这项工作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完成学校的招生计划那么简单,它还关系到学生入学后是否可以很快适应学校和专业,从而进行自我规制的主动学习。
二是在专业设置上应突出特色专业的建设。无论是专业课程的建设、配套教材的编写出版,还是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都需要高职类院校投入很大的资源,同时也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因此,各地高职类院校应该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专业和当地的特色行业资源,有针对性地重点建设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品牌和特色专业,而不应该追求专业和学科的综合和全面发展。相对于一般高等院校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而言,特色和示范性专业的建设应该成为高职类院校努力争取的重点。
三是处理好专业课与基础课之间的关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在这里对应于本专业先前知识,其特点是以概念和原理为导向的,目的在于建立大学生的专业学科知识理论框架。而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是以问题和应用为导向的,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对本专业具体问题的实际解决能力。由此看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只是适用于高职类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中,而且需要大学生具备相当的先前知识的储备。但是由于受到高职类专业学制较短,专业课程设置比重较大的限制,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的分配较少,很难保证大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需要。大学生先前知识积累的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高职类专业教育所面临的一个关键瓶颈,严重制约着学生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上述问题反映在大学生就业后的实际工作过程中就是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能力较差,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的在有限的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环节中尽可能地将基本概念和理论阐述清楚;另一方面还要求大学生在自我规制的主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
本文利用元认知策略理论,对在高职类专业中开展情境式教学对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的培养和提高就业能力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我们重点从专业领域先前知识的学习、情境式教学促进先前知识与任务情境的映射的建立和大学生自我规制的主动学习三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因素。对在高职类专业开展情境式教学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注意事项提出了相关建议,希望这些对于我国的高职类专业教育的发展,提升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能够起到相应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1]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张玉民,范天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贺中元.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教育学,2005,(2)
G712
A
1009-5462(2012)01-0072-03
2012-03-08
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11050049)
董坤景,女,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财务处会计师。
[责任编校: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