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良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河北邯郸 056005)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张庆良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河北邯郸 056005)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国民素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去10多年内,高校仍未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从教学理念、教学活动、教师角度上讨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素质教育;高校;方法
从实质上看,素质教育是一种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不仅与学生的成长与成功有关,更与国家的未来与希望有关。大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对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施情况作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许多有益经验,但是高校普遍未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关于如何界定素质教育,不同学者的看法各不相同。吉宏、刘静认为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育会做人、会做事、会做学问的复合型人才[1]。徐少亚、袁正英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整体性教育思想,其中蕴含了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的规定[2]。而国家教委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则作如下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在于人的素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的均衡全面发展。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是解决由于专门化,功利化而导致的分类过细的专业化教育的最好方法。进行通识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格和谐,可以促进人的综合发展,因而可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素质教育的实现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程、实践、课外活动、教师指导。上述4个方面共同作用推动素质教育进步,但是由于各所高校的定位不同,并且教师、教学环境、教育学水平各不相同,因而各高校的具体做法不同。因而探究普遍适用的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方法对推动高校中开展的素质教育意义尤为重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将素质教育推入了新纪元,但在过去实施素质教育的几年中,大学生的基础素质仍十分薄弱,主要反映在:自控能力差、思想不稳定、知识结构不合理、体质差、创新能力不高、独立生活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上述现象表明高校缺乏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因而导致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不合理,从而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根据教育法发展规划纲要中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国民素质,满足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长期需要。对于高校而言,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是一种强调构建态度和能力的教育,从智力和精神上促进学生活泼发展,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个性。
素质教育既非是针对某个群体的精英教育,也不是一种针对弱势群体和弱势学生的填漏补缺式的教育,而是向所有学生开放。素质教育不仅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着眼于学生的特质,从而使每个接受教育的学生均养成乐观向上的态度与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最终鼓励学生获得综合进步与可持续发展。
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并不容易,教育工作者应当根据每个学习者的自身素质,为其量身定制相应的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并为该方案设置合理内容。文章从教学理念、教学活动、教师3个角度阐述高校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学生记忆。这种传统教学模型强调教师与学生,理论与实践,结果与过程,知识与能力的对应,但忽视了学生基本素质的养成,由这种教育体制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教学理念上看,教育学家杜威的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他的基本观点是做中学,这是从对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学中做”的批判而来。杜威强调知与行之间的联系,强调做中学的意义。他认为,在整个学校体制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加者,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辅助者。
教师应当将学生所学知识设计成这种科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可摆脱自我发现、自我置疑、自我提高的三步曲式过程。他们不仅能习得知识,并且可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并且这些活动还应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经验紧密联系起来。教学结果的评价方法不仅仅指论文、试卷及其他测试结果,还包含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同时需要综合分析学生对知识内涵与外延的理解,需要综合分析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高校校园生活的特点之一在于其丰富的表现形式。为了使大学生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与他们在校接受与开展的素质教育相适应,高校应当以科学的态度和原则来设计学生的各项活动。
在很大程度上,课堂教学科学化的获取有赖于教案的标准化。每项可使学生受益的活动均应成为该科目的基础要求,并且在学科设置上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拥有更大的发言权,使其拥有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基于学生心理成熟与智力成长需要可开设必修课,在必修课上,学生可习得职业技能、文化、艺术、科技、社会常识、职业生涯规划等知识。必修课的推行方式包括时事政策、社会实践、专家讲座、职业趋向评估、周末文化广场聚会等。由于必修课是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参加的活动,因此通常有教师指导。
基于学生的性格、能力与爱好而开设选修课,在选修课上,学生可习得对其个人生活或家庭生活有益的内容。选修课的内容包括:假期活动、语言艺术、领导才能、社交活动、拓展训练等。上述活动的优先性各不相同,开展的难度也有差异。虽然所有学生均有参加上述活动的必要性,但是从时间及物质上的消耗来看又是不现实的,因而只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人经历、内在潜质、个体性格发展几个方面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此类活动。这些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着导向作用,因而只有部分学生参加由教师指导的某项活动。
传统教学活动的特点为:长期进行的活动缺乏变化;短期开展的活动缺乏计划;学生参与活动时态度消极;活动效果十分有限。为了促进学生活动水平的提高,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开展创新活动,给学生活动以更多支持与导向。但是无论如何进行哪种活动,都应鼓励学生在参与活动后写下自己特别的经验与体会。通过分析自己的得失,通过与相关辅导教师的交流,来提高自己的素质与能力。在素质教育中,参与这些活动对学生的提高更有价值。
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很有必要建立一支构建合理、政治素质高,职业素养高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教师是高校的中坚力量,在很大程度上,素质教育的直接方向由他们来确定。教师的素质教育理念,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决定着高校素质教育的成败。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完成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教育的核心在于正确理解和对待人类的社会关系、教育及社会与教育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当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育价值观,应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全体学生的发展作为工作的基本目标。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素质教育可推动学生的全面进步,因此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核心价值。教师应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工作的首要任务:为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教师应为他们提供条件,并关注学生在全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
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他们应当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的热情,引领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素质教育是所有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目标。在教学活动的初期,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激励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帮助学生提高的机会。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更新教育理念,拓宽教育思路,破除教师权威观念,接纳不同观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曾强其创新能力。
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强调“…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改革创新,我们的大学就能获得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就能源源不断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是推进素质教育,综合提高教育质量。高校应当充分变革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充分吸收人类社会所取得的各项优秀成果,推进创新思维教育,形成教师与学生相互激励的学习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自主的发展。
无论推动素质教育的过程有多么漫长,教师均应有坚定不移的素质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实施学生科学发展的有效方式,充分满足学生个体性格、兴趣和爱好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潜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展。
[1]吉宏,刘静.面向21世纪高校素质教育的思考[J],经济师,2004,(6):78-79
[2]徐少亚,袁正英.大学素质教育研究的几个问题[J],常熟高专学报,2000,(6):16-18
G640
A
1009-5462(2012)01-0063-03
2012-01-11
张庆良,男,河北邢台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讲师。
[责任编校: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