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妮,邢 婧
(湖北经济学院 统计与应用数学系,湖北 武汉 430205)
大学数学作为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课程,在人才的培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的数学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潮,许多教育问题涌现出来,大学数学教育效能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应试教育为主导。我们的教育以分数高低论成败,盲目追求升学率。数学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已经变了味!数学教学不谈数学思想与素质培养而以得高分为目的,大肆实行题海战术,讲求应试技巧;做题不再是缜密的分析与严谨的思考,而是套用老师总结好的模式与步骤。事实证明,目前的数学教育模式让学生一方面在数学上花费大量时间忍受繁重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却又对数学知之甚少困惑重重。
(二)大班教学,教学效果难于控制。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为了减少办学成本,很多学校对基础必修课程采用大班教学模式。教师难于有效控制课堂,教学效果难于保证。
(三)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由于生源地不同或部分学生有严重的偏科情况,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有较大差异,教师难以全面因材施教,数学成绩不甚乐观。
(四)教师由于从事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无所适从。经常听到老师们抱怨学生是一届不如一届,此种抱怨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
如此种种现状之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期末大批的学生的数学成绩被挡在及格线之下,最终的受害者当然还是学生。长期以来的灌输式和应试式数学教育让学生们普遍认为数学很难,对于数学的体验有的只是挫败和失望,数学成绩考试不挂科成为他们终极目标,数学兴趣的培养,数学能力的提高那则是“海市蜃楼”。
针对以上大学数学教育现状,我们对湖北经济学院大学数学教学进行了试点考察和研究。通过与学生座谈,发放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是逐渐消失的;约80%的学生把自己没有学好数学归因于自己没有学习数学的天赋、自己的基础差、对数学提不起兴趣。甚至有一位学生感叹:“功利心迫使我也想学好数学,可是数学带给我的却除了伤痛还是伤痛!数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啊!”。
总结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学科本身逻辑性强、知识比较难,让学生长期产生挫败感,丧失学好数学的信心;(2)高等数学教材中看不出数学知识与专业实际有多少关系,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高等数学的作用,学而无用,不如不学;(3)数学教学方式方法上没有改观,基本还是“灌输式”,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普遍不高。
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要求我们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我们必须引入新的教育理念,采用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方法,建立更加适当更加科学的评判学生的标准,让大学数学教育不再带给学生“伤痛”,不再把学生置于“失败者”的境地,而是能帮助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念,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教育应该是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相互渗透,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不能一味的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一味的埋怨学生的成绩差,看不见学生为成绩所付出的努力,忽略学生学习的过程及情绪等。基于以上想法,我们提出将“成功教育”理念融入大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愿意为之付出,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成功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教育理念由教育家刘京海创导,经过3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成功教育”理念建立在人人都能成功的认识基础上,以培养学生成功心理为突破口,以开发学生潜能为着力点,鼓励学生参加尝试体验的实践,唤起学生进取意识,使学生通过众多点滴成功的体验而形成源源不绝的自信心和内动力,提高学生有利于终生发展的自我增值能力,进而使学生真正走向自主成功。
“成功教育”的理念对大学数学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一)“成功教育”的理念有助于消除学习急进功利的心态,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掌握知识。“成功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突破传统教育“智育第一”的思想局限,打破应试教育“以分取人”的思维定势,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成功教育”的理念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和应试技能传授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开发学生潜能,激励和引导学生把追求成功的过程与道德养成、知识内化、潜能开发的过程结合起来。
(三)“成功教育”的理念是恢复学生学习数学热情、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成功教育”的理念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的教学不再“痛苦地讨债”,学生的学习也不再是“怨恨地还债”。教师帮助引导学生轻松地体验成功,学生必然更“我情我愿”的学习。
由此可见“成功教育”理念之于当前的大学数学教育是再合适不过了!
首先数学作为一门工具能够促进各专业的发展,在各专业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那么我们在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需要考虑这些实际应用,注重数学在各专业领域(特别是所教授学生的专业领域)的应用案例的学习,打破学生以往“数学就是做题”的极端认识,让学生亲见作为工具的数学为其他学科服务的功能,深切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学习观,“数学有用论”不是停留在口号上。
其次,数学教育从本质上应看成是对数学文化的认识与传承,是对数学思想的理解与应用,学习数学是提高自身思维能力与品位修养的一种手段。所以我们必须从一种新的角度去构筑数学的内涵,去删除学生对数学的挫败记忆,重拾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不能把数学课当成定义、定理、证明的堆砌,纯理论式的灌输只会让大部分学生倍感枯燥,我们得理出一条线,既有逻辑又不能太重理论,将思想方法与应用有效结合起来,教给同学们探索知识的智慧和工具。在对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梳理与归纳中学会分析,学会思维、积累点滴的成功。
最后适当增加一些数学史,数学文化有关的内容及趣味性强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跳出以往“题海战术”的策略,从一个做题的“失败者”过渡到一个数学历史的“观望者”,站在一个高度俯瞰数学,观察欣赏数学,尝试评价数学,以轻松的姿态体验数学的源流。通过思考各种有趣的数学问题,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领学生走出数学枯燥、生涩难懂的误区,数学也可以惟妙惟肖。
自尊与自信是学生成才的前提条件,也是其自身发展必备的心理素质。所以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倡导“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材必有用”的成功教育理念,摒弃灌输和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积极寻找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有利于激发和促进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开展阅读数学课外书籍比赛。教师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数学课外书籍(如“好玩的数学”系列、《奇妙的数学》、《数学开心辞典》、《从一到无穷大》等),这些充满趣味性的书籍与理论性较强的数学教材截然不同,通过阅读学生一定可以发现数学的可亲近的一面!让学生通过竞赛的方式参与阅读,不仅可以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更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每一节内容设置上应当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注重剖析思想方法的原则。按以下思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于实际,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用”的问题。教师不能将课堂完全沉溺在理论的证明上,仅从思路上加以分析即可。
3.讲授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加以引导。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些讨论、提问等方式鼓励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及时给予学生关注和鼓励让其体验到点滴成功的喜悦。
4.自由组队形成学习小组,积极组织活动。如让各组同学团结协作,将数学课外阅读中所收获的有趣的、有意义的知识或是感想做成PPT在课堂上讲授,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得到大家的关注和肯定会让这些同学信心百倍,愉悦万分,同时也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激发其他同学敢于表达自我的勇气。
5.课后可以布置一些资料查阅,撰写小论文的作业,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阅读中学会甄别和吸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及时对学生的成果加以肯定和褒扬,如将学生的成果贴在班级群共享上,让大家一起分享知识的同时也体验被关注的喜悦。
6.促进小班教学。小班教学里有利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同学,及时给与指导,帮助其获取成功体验。
目前大学数学教育评价学生一般是两个方面:平常成绩(考勤加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而传统的考试总是事先给定范围,试题很大一部分是考机械的记忆,结果却一锤定音,以分划线。这种评价机制不仅不能全面考察出学生对所学课程掌握的程度,而且很多学生会因为成绩不理想而而将扣上“差生”的帽子,丧失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对学生的评价要力求较为全面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应该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减少学生的挫败感,强化其对成功的体验。当然“成功教育”的理念在大学数学教育中的渗透落脚点并不在最后的考试,而在于平时的教学中。
面对不同的学生从他们的实际水平出发,纵向比较,实施鼓励性评价是基于 “成功教育”理念确定评价标准的主要原则。主要做法是:(1)确定目标。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让其确定近期要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学会发现自己、规划自己、发展自己;(2)坚持纵向比较。教师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鼓励和褒扬,并不总拿学生们横向对比;(3)扩大评价内容和范围。将学习态度、努力程度、活动参与度都纳入评价体系,力争全面公正的评价每一个学生;(4)采用教师评价、学生群体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方式。
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是引导学生科学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也是建立学生自信心的一种有效途径,学生在科学合理的评级体系下才能充分认识自己、较为全面的展示自己。
“成功教育的运行机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教师帮助学生成功;第二阶段:教师创造条件,学生尝试成功;第三阶段:学生自己争取成功。”这三个阶段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其核心就是从教育逐步走向自我教育,从他律走向自律。我们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要遵循“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回馈勤矫正”的原则,在数学教学中进一步细化、改进教学模式;在数学学习中为学生不断创造尝试成功的机会,重拾对数学的信心,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王庆茂,等.成功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刘京海.成功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11.
[3]郭思乐.数学素质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12.
[4]鲍洁.新世纪高等技术与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葛浩.大学数学教育中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教学改革,2008,(12):176.
[6]孙洁梅.成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