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纺织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建立——以武汉纺织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

2012-08-15 00:52雷,郑
关键词:纺织学院大学生

张 雷,郑 欣

(武汉纺织大学 纺织学院,湖北 武汉430073)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形式,为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保证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2011年,纺织学院开展了以“强化实践显特色,夯实党建永葆先”为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显著,学生们通过“深入车间学技术”、“企管讲座探新知”、“走访‘故道’知人情”、“以己之长作辅导”、“素质拓展促和谐”等形式的锻炼,提升了综合素质,增长了实践本领,开拓了理论视野,为实践单位贡献了力量,切实发挥了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纺织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纺织类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纺织设计开发、纺织工艺设计、纺织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纺织品质量检验、计算机应用以及经营管理初步能力,能从事纺织企业、商检、海关、科研、教学等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社会实践活动可促使纺织专业大学生与社会进行有机的沟通和融合,有助于大学生对纺织专业知识的深化,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它是提升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在纺织学院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求大学生参与到具体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总结评估等过程中,深入纺织车间通过理论知识学习和具体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组织策划管理能力,同时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对纺织科研工作的兴趣并增强创新意识。

第二,它是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自身学好专业的紧迫感、社会责任感和为社会做贡献的使命感。当代大学生所受的多是理论教育,未能深入实践去了解国情、民情,对社会的复杂程度更是无从得知,而纺织学院社会实践通过游览丹江口大坝工程、调查汉江周边生活环境等活动让大学生们亲身体会社区居民生活的艰苦,亲耳聆听感人的事迹,亲眼见证贫富的差距,在与群众相处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启发,实现在学习和实践中的自我成长。

第三,它是加强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强大载体。武汉纺织大学2011年社会实践主题为“永远跟党走,青春献祖国”。一方面,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通过实践活动注重宣传党的组织建设和政府对实践地发展所采取的举措,以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实践地经济建设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有助于引导他们能主动地锻炼意志、完善自我、克服困难。学院通过党校、团校、社团、网站等思政阵地宣传活动中的“典型”,以典型促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加强国情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的热情。

第四,它是浓厚校园文化的基础平台。当前世界文化发展日新月异,各类思潮冲击着以学习为中心的校园文化,使其受到影响。而纺织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通过健全的社会实践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推选出在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典范”,举行实践成果答辩会,表现优秀者被推荐参与全国“挑战杯”和纺织类技能大赛等,从而激发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营造浓厚校园的文化氛围。经历了社会实践磨练的队员们,返校后都能积极融入校园文化生活,将其创新思维和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运用到课堂上,以点带面,促进教学改革的实施,为浓厚校园文化的构建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二、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开展,形式内容有一定突破,取得了很多经验成果,但在具体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如下:

(一)实践活动组织保障机制不全

首先,“大多学校缺乏对各个院系社会实践活动统一的计划安排和指导,造成整体效果不佳”[1]。其次,社会实践不仅要靠教育部门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大力支持,许多院系(包括纺织类专业在内的工科院系)由于存在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短缺,没有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等不利因素,大学生能通过集中深入车间进行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实践学生只能分散回乡进行实践活动,从而失去了活动的有效指导,大大降低活动的效果。最后,“实践队中缺少有效的管理机制,有碍学院学科优势和智力优势的发挥,实践活动易流于形式。”[2]

(二)实践活动与专业结合不够紧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迄今为止已经开展二十多年,通过实践活动总结出了很多好的形式和内容,如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义务支教、党的理论宣传、社会热点调查等活动,直到今天仍然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但是这类主题,对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的提高帮助不大,相比课堂教学收获也不多。对于纺织类专业大学生而言,在实践活动中确立专业性的选题,围绕主题发挥专业特长和优势,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同时将在实践单位探得的“新知”反馈到专业课堂上,不仅解决了纺织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还巩固了专业基础,完善了教学体系,让大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从而达到服务社会的目的。通过以纺织专业为依托的实践活动,学生既提高了对专业的理性认识,加深了对专业的理解,提高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同时联系社会进行自我定位,重新制定人生目标和职业规划,进一步提升了自身专业素养。

(三)实践活动存在“断点现象”

任何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如此。“实践活动具有系统化、长期化的性质特点,应该考虑到相关项目的连贯性和针对性,实践活动本身就存在量化难的问题,更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完成。”[3]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寒暑假时间较短,带队老师经常性变换,实践主题每年不断更新,缺乏必要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也未建立规范化管理,这些因素加大了实现社会实践的困难。除此之外,伴随着年级增长,考研、就业压力随之而来,使实践活动不能继续深入,造成活动低层次阶段重复性进行,导致时效性、针对性和专业性较差问题的频频出现。

(四)实践活动内容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各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单一,主要停留在参观、社会调查、支教、文艺演出等层面上,内容上主要是‘三下乡’、教学实践、就业实习、社团活动、勤工助学等。”[4]面对“新形势和新的学生群体,要不断地赋予其时代的特色,使活动开展得更加务实,更加深入,更贴近学生。”[5]将以往片面的政治素质的培养转为综合素质的发展,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和锻炼自身运用所学习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现代生产实践及其他社会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纺织类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的构建

针对以上提出的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纺织学院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探索,总结出以“三项保证”(保证活动组织领导,保证专业化实践,保证实践基地稳定)和“三个坚持”(坚持活动的专业依托性,坚持活动的丰富多彩性,坚持活动的长效性)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三项保证”

1.保证活动组织领导

保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领导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前提。以纺织学院为例,2011年暑期实践队成员实现了“全党员化”,为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切实加强党对社会实践的指导,纺织学院分党委与实践单位老河口市富利华纺织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共同商议决定,组建富利华——纺织学院社会实践队临时党支部。这一举措在武汉纺织大学历届“三下乡”实践活动中尚属先例,创造性地实现了高校学生党组织与企业基层党组织的交融,体现了我党和谐一致、追求发展的优良风气,为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在襄阳红旗党支部——富利华党委和纺织学院党委的共同指导下,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全体成员不断夯实支部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圆满地完成了攻坚任务。队员们通过企业调研和实践完成了原材料管理、技术管理、成品管理、设备管理、操作管理等五项专业课题,并在实践中补充了大量专业知识,强化了自身专业技能;支部成员追求上进的态度和先进的思想理念为企业带去了新的活力,极大地推动了员工进步和企业发展;校企体育比赛、义务学业辅导等形式多样支部活动不仅为队员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还为校企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保证专业化实践

保证专业化实践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纺织学院把社会实践纳入学院教学工作日程,成立领导小组,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及时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对活动给予高度重视,依托学院“纺织工程”特色品牌专业和广泛的社会资源,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有序健康地展开。实践活动由院党委书记亲自指导,指定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协调能力强的带队老师,深入到学生群体进行全面指导。对确定活动主题、经费预算、立项计划、工作方案、评估总结等各个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和部署,并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评价纳入学生毕业综合评估内容之一。团队成员选择个人课题作为调研对象,借此培养独立思考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未全面学习专业知识的情况下,队员利用网上资源及参考资料对课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强补专业知识漏洞,争取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实践中去,以强化专业特色,树立“新纺大、新学子”的当代大学生形象。

3.保证实践基地稳定

具有稳定的实践基地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载体。“要最大程度地优化整合学生资源、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必须建立融教学、科研、实践于一体的社会实践基地,其对于高校和企业是一种双赢的行为。”[6]高校通过结合学生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一批能够延伸到学生专业的实践基地,从而完善教学制度的改革,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深化课堂教学效果。

纺织学院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效反馈机制,建立稳定的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充分运用校内外多元化教师指导方式,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可以为实践单位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达到多边受益的效果。

(二)“三个坚持”

1.坚持活动的专业依托性

以所学专业知识为依托,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并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是加强实践活动针对性和社会实效性的关键。纺织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立足学生专业发展需求,深入纺织车间进行课题调研,活动期间实践单位召开了实践队临时党支部与公司技术骨干的交流会。党支部成员踊跃发言,提出各自对企业宣传、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可行性建议,其中优化企业网络宣传、增设气流纺设备以及提高回花利用率等建议已被企业采纳并实施,极大地提高了企业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

学生在结合专业的暑期实践教学中,通过查阅文献、相互讨论、虚心学习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锻炼和培养操作、应用能力,运用和掌握知识的水平,逐步养成用科学和创新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坚持活动的丰富多彩性

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实践形式,丰富学科内容,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引导学生由参观、调查、访问为主转向结合专业、发挥智力资源优势,开展科研攻关、技术服务、产品开发、高科技产品推广等形式,逐步是社会实践活动走向专业化,为大学生创建知识创新的平台。”[7]同时加强实践活动中的素质拓展环节,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大学生自觉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纺织学院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调研的形式了解当地区域建设,通过为员工子女进行课程辅导唤醒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通过文娱活动促进校企和谐关系,活动形式多样,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坚持活动的长效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特性及其组织参与方式的多样化导致了高校对社会实践内容、途径和过程缺乏系统科学的指导管理和后续研究,致使大部分学生的社会实践出现“断点现象”。这就要求活动有稳定的实践基地,并确保活动的连续性和长效性。纺织学院社会实践连续三年围绕相同类型主题开展,一直由学院一把手担任指导教师对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指导,避免社会活动的形式化、过场化,有利于课题的深入研究、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青年学子务实肯干的精神。

[1]郭学鹏.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途径探索[J].教育论坛,2007.

[2]杨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4).

[3]马增.大学生社会实践问题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9,(12).

[4]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促进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 [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4).

[5]唐兴.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趋势[J].柳州师专学报,2009,(5).

[6]段喜春,常金奎.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建立和完善四大机制[J].文教资料,2005,(32).

[7]冯森.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与对策[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猜你喜欢
纺织学院大学生
澳洋纺织
初等教育学院
纺织届的“两优一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