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霞
(中国地质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自建国以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加深,使得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作为世界大国,中国在世界的地位越来越被重视和稳固,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特别是和头号发达国家美国之间,不管是经济贸易还是文化交流,都在更加深化的扩大,并且国际社会及媒体等把我国与美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的深入发展简称为G2时代的到来。中美两国不管是地域方面还是社会形态和民族构成等方面,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存在着很大差异。随着我国不断的对外开放与快速发展以及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加深,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思想观念也不断的发生碰撞。除了中式和美式教育之间的巨大差异外,文化背景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语言的存在是以人类的交际为基础而存在和发展的。人类是唯一用语言来传达信息、许下承诺、寻找借口、进行识别和分门别类等,总之,语言就是为进行“交际功能”所产生的。以语言为媒介进行交流沟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以文化背景为基础,最终决定于中美各自不同民族文化的对比。由于受本国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在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过程中,产生了某种特有的中式外语,从而误导了人们之间互相交流的传达,使得美国等西方国家人们对我们产生误解,在试图了解我们国人思想表达上面产生了很多困惑和难题。
随着国家之间的交往密切和加深,这种暂时出现的中式外语也在逐渐根据我国文化及发展情况不断的转变着,从美国文化底蕴及国情发展等现实状况出发而更加美国化的中式外语也在进入“正规军”的行列中。
文化和语言是一衣带水的关系,语言作为对文化的表述、体现及传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几乎所有的语言研究工作者都认为语言就是文化之魂,语言是具体的,因为他是在具体时代的产物,他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语言又是抽象的,他以文化为核心而进行发展并且壮大。
由于中美两国之间不同文化特征,进而在不同文化特征下培养出不同的观察、研究、分析、理解等的不一样,因而,文化必定会影响到语言翻译及表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文化不同对语言翻译及表达的影响
在中国,东风的到来,总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暖意和万物的复苏,从而产生出“春光明媚”、“春风吹又生”、“春华秋实”等语言词汇。而对于西半球的美国,几乎所有地区,春天是由西风所“吹”来的,例如: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 snow and eastwind.(译文:多个冬日里,我总是看到他,站在漫天飞雪的东风中,鼻子冻的发紫。)
对eastwind这个词汇,钱歌川在《翻译漫谈》中认为,译为“北风(或者朔风)”才好,由此可见地域环境对文化氛围的影响之大。
2.信仰文化对语言翻译及表达的影响
一提到中国人,我们都会想到龙的传人,特别在封建皇朝时代,“龙”是皇权的传统象征,从而引申为身份、才能、势力等的象征。并且衍生出许多与之相关的成语,例如:“望子成龙”、“龙马精神”、“藏龙卧虎”等。因此我们把这些成语翻译为“wish the child could become a dragon”,“like the dragon and horse spirits”,“a hidden dragon and a sleeping tiger”等中式英文,然而这些却让外国人费解不已,因为在美国人文化中的“龙”(dragon)却是拖着长长尾巴、满身长鳞、口中吐火、长有双翼的巨大蜥蜴,是一种极为恐怖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特别是在美国人极其信仰的《圣经》里,也把龙描述成邪恶与恐怖的代名词,这和中国的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差距甚远。
3.社会习俗文化对语言翻译及表达的影响
在中国,熟人见面打招呼、寒暄都会礼貌的问下“吃过了吗”、“您这是去哪儿啊”,而对于个人主义文化思想的美国人,却会理解为这是邀请他去做客吃饭和打听个人隐私,因此所产生的“驴头不对马嘴”效应。还有在中国大汉民族文化中,红色代表着喜庆、吉利,因此结婚迎娶都会披红戴花,贴红双喜字;过新年也会红灯高照,高高挂起;特别是红色革命胜利的所带来的影响,中国国旗就以红色为主色,因此一提到中国就会想起红色文化,代表着革命的兴旺和胜利。而在美国文化中,红色(red)则是贬义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代名词,它象征着流血、残暴、激进、淫秽等,例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释义:残杀和暴力统治。),a red waste of his youth.(释义:他那因放荡而浪费青春。 ),red letter(赤字)表示亏损,a red flag(红色警报)表示危险信号,a red light district(红灯区)表示花街柳巷等。
文化的发展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进而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生活。因而语言的翻译及表达也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宗教、社会风俗、教育、科技发展及演变、甚至关乎到某种食品。根据译者对源词汇的认识,这类词语的翻译,一般有两种:一种为了更好表达源词汇的意义而翻译为本国语言时,要偏重表达出“原汁原味”;另一种是在不影响源词汇表达意思的情况下把他“本土化”。尽管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文化的特征却是开放的、包容的,他们能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很好的融合为适合本国发展的璀璨瑰宝而传承下来。为了把语言翻译的两种差异进行弥补,通常采用比如注释、释义、插注、图片、本土化类比等表达方法来解决。
一般外来词分为:特定名词、比喻词、歧义词三大类。由中美文化的差异可以通过对源文化的了解分析和本土文化的融合来解决。
(一)特定名词可以分为现实物质的实体和由人们思维所产生出的抽象表达。由独特人群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创造出的生产工具(如火器、编钟、鼎等),食物(热干面、饺子、面条等),穿着(唐装等),建筑(碉楼等),医药(拔罐、针灸等),量度(斤两等),等等物质文化术语,为了保留其纯正的源文化,人们通过音译或注释,甚至可以插入图画,来保留外来词语的发音,例如:在翻译人名、地名、公司名、商标名、商品名等。对类于:理智、情感、哲学、仪式、概念、历史、文学艺术、民主等抽象表达的词汇,由于这类词来源的复杂性,使得在翻译时必须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式进行翻译,例如:“大锅饭”da guo fan(The Big Pot System),“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 (指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现象)等。
(二)由于我国和美国文化差异,有些词汇即使在使用和表达上没什么区别,但在语言表达上却相差很大,特别是在成语的使用上。 例如:河东狮吼“lioness’s roar”(describing the fear of a hen-pecked husband,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
(三)文化底蕴差异的另一主要表现在歧义词上,要翻译Harriet(哈里特)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必须先了解美国的黑人奴役的历史,要翻译Hemingway(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必须了解海明威那个时代背景及美国人的思想文化。很多美国幽默剧,我们都感到很枯燥乏味,就是因为文化差异的鸿沟导致我们很难理解她们所表达出的美式幽默。在语义重复上也存在着很大不同,美国人在表达习惯上,时常把宾语省略掉,例如:我们在遇到“付钱”、“读书”、“唱歌”、“吃饭”的动宾类词组, 常常中国式的表述为 “pay money”、“read books”、“sing songs”、“eat meals”。 而美国花的正确表达应为:Let’s go and eat,They are reading.We singed last night.Have you paid yet?由于我国社会制度和美国不同,对于我们很容易理解的词汇,对美国人却很难理解,例如:十二五规划(The“Twelfth Five-Year Plan”)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welfth Five Year Plan.
通过文化差异来正确表达语言翻译,解决文化差异对语言翻译及表达所带来的问题,其中运用源文化、本土化、图像、注释、以及类比等不同方法,不是单一的使用,而是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共同运用从而更加准确的表示出源文化内涵的情况下,让我们更易吸收运用。
对语言的翻译及表达,很难能够完全表达出真正理想的状态,因此使得我们向着更高的层次去追求,但在翻译过程中,也是有着科学的规律可循的。在译者不断提高自己知识文化修养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到翻译出来的意图,如若译者主要是把源文化的一面呈现出来,尽量让人们自己挖掘其中深意,那就会偏重“原汁原味”的翻译,如果译者是为了更加贴切本国情况的前提下,可以尽量以本国文化语言为重点进行本土化的译解。再者,根据源语言中,不同类型的文章也要采取相应的翻译方式,例如:在翻译文化作品、哲学文化、历史资料、政治文献时,则应根据源文化和源语言的本质进行翻译,尽量减少源头精华的缺失。
语言翻译及表达是语言的综合认识和思维文化的并进,通过中美两国交往的不断深入认识,从而突破思维定势的影响,逐渐减少以感情色彩为中心对个体事物缺乏对比性的认知,特别是随着国际间不断加强的合作与发展,使得中美两国文化差距不断的缩小,进而促进本国文化的传播(例如:中国孔子学院在美国多所大学的成功开设及《孙子兵法》在美国军事教育的普及),从文化内在的开放性、相容性,使得文化能互相汲取营养,不断壮大完善,进而更加广泛的传播;伴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突破了以往任何时期文化界限,交通工具便利使中美两国人之间交往密切,通过媒体的传播,国际互联网等信息通道的建立,使得中美信息交流更加迅速与通畅,进而组成了立体空间全方位的交流模式。
当我们开着Ford(福特)去了解美国这个车轮上的国家时,吃着KFC去了解美国速食文化的便利时,看着talk shows(脱口秀)、美国大片(3DMAX)去享受闲暇的时光时,也会很正常的看到美国人正在竖起拇指大赞中国菜的美味,对中国茶道的意境的品味,及对国粹京剧的enough和中国kongfu狂热的 purse。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的产物,是历史现象及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概括的说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人文、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传统风俗、文学艺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交织凝结而成。翻译是将一种言语的产物转换到另一语言中去,克服时空等多方面的束缚,使得原文中的意义在译文中最大化的表达出来。因此正确的看待文化因素,是解决语言翻译的基础,文化本身特征的发展也是减少语言翻译差距的主要动力,进而形成无文化,不语言;无语言,不文化的表达。
[1]段连城.美国人与中国人——中美文化的融合与撞击[M].新世界出版社,1997.
[2]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语的确立[J].中国翻译,1998.
[3]贾陆依.中美高校外语专业师生定位关系比较研究 [J].外语界,2003.
[4]顾嘉祖.语言与文化[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张从益,张苹英,彭正银.中西文化比较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