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东求,张学梅
(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2.浠水县人民医院,湖北黄冈438200)
圣散子方考
南东求1,张学梅2
(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2.浠水县人民医院,湖北黄冈438200)
圣散子方,最早载于鄂东四大名医之一的宋代名医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医著中。此方乃宋代文学家苏轼友人巢谷所传,苏氏复传于庞,庞氏载于该著《伤寒总病论》。苏氏特为斯方作序,斯方于世影响甚大,历代医家多有记述,查阅有关史籍,考证斯方之源、作用及其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祖国医药;巢谷;苏轼;庞安时;方剂;圣散子
中医组方,历经汉族先民长期临证积累,至秦汉以后,其组方原则,渐趋完善缜密。然所积之方,临证施治,须辨证而用之。即便名医名方,亦皆如此。否则将贻患于人。名方圣散子亦不例外。考是方,最早载于宋代名医庞安时《伤寒总病论》一书,方源于苏轼友人巢谷。苏轼传于友人庞安时,并为此方作序。是以此方于世影响甚大,然是方“偏温,用于时行寒疫病自无不可”,于温疫之治则不宜,对此,历代医家多有记载,且褒贬不一。
传说苏东坡有位乡友,名巢谷,字元修,行伍出身,亦通医道,藏有秘方。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巢谷得知,不辞万里,特赶来黄州看望老友。东坡亦通晓医道,得知巢谷藏有秘方,求巢相传。言若将秘方传开,可造福于世,以利天下生民。然巢谷不可。言当今人心不古,若恶人得方,必将借方盘剥百姓,百姓受苦更多。东坡仍苦苦索求,巢谷无奈,遂带东坡至长江边,言既然子瞻兄苦求此方,弟今与之,然请兄绝勿再传他人,以免误落恶人之手而贻害苍生。请子瞻兄以江水为盟,发誓决不失约。东坡遂指江水发誓,绝不传人,倘若失言,必将葬身鱼腹。
后东坡与蕲水名医庞安时相识,且交谊深厚。安时得知东坡藏有秘方,特往黄州求之。东坡知安时为一代名医,医德高尚,得方可以救人,遂慨然相赠,并欣然为此方作序。
这则传说,由诗评家丁永淮、戏剧家熊文祥二位先生辑录,见于合著《苏东坡的传说》。可惜传说只载其方名为“圣散子”,却未述其方药。
《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编注)一书(1996年)中,亦编有《圣散子叙》一文。诸先生经过多方考究,特于文末注曰:“此文当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下半年。圣散子,苏轼的老乡巢谷元丰五年九月从四川来黄探望苏轼,元丰六年正月离黄,巢谷将其‘圣散子’药方传与苏轼,约不传人,指江水为盟。黄州时疫,合此药散之,所活不可胜数。后苏轼将此方传给蕲水名医庞安时,附于庞著《伤寒总病论》(浠水县志有载)中,并欣然为之作序。”注文中亦未注方药,然与上述传说内容吻合。且注明苏轼友人巢谷来黄州探望及离黄准确时间,并注明苏轼获此方后,适遇黄州时疫,苏轼以此方救人无数。后将此方传与友人庞安时,载于庞氏医著,并为作序,自是情理之中。
查考有关文献,圣散子确有其方。最早见载于《伤寒总病论》。作者即是宋代名医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自号蕲水道人。生于北宋庆历二年(1042年),卒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是鄂东四大名医中最早一位(另三位:明代万密斋、李时珍,清代杨际泰)。《宋史·方技下》有《庞安时传》。据载,庞安时出身医学世家,儿时读书,过目辄记,父为一方名医,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脉书治之,未久,即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辩诘不可屈,其父大惊,时年犹未冠。不多久因病耳聩,遂益读《灵枢》《太素》《甲乙经》诸书,凡经传百家涉其道者,靡不通贯。为人治病,十愈八九,活人无数。
苏东坡于元丰三年二月(1080年)谪居黄州,时庞安时正值壮年时期,其医名远扬。据《东坡志林·游沙湖》载,苏东坡曾于黄州东南三十里处沙湖购田,因前往相田淋雨而得病。闻蕲水麻桥庞安时善医,遂往蕲水求治。“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东坡戏之曰:“余以手为口(东坡口吃),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两人一见如故。经安常调治,东坡病愈,遂同游蕲水清泉寺。苏轼有《浣溪沙》词,记游此事。词有小序曰:“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词曰:“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此后两人往来甚密。《东坡志林》《仇池笔记》《苏黄尺牍》皆有记载。
兹录庞安时医著《伤寒总病论》载方如下:
肉豆蔻十个、木猪苓、石菖蒲、茯苓、高良姜、独活、柴胡、吴茱萸、附子(炮)、麻黄、厚朴(姜炙)、藁本、芍药、枳壳、白术、泽泻、藿香、吴术(蜀人谓苍术之白者为白术,盖茅术也,而谓今之白术为吴术)、防风、细辛、半夏(各半两,姜汁)、甘草一两。
东坡特意为此方作序,安常亦将此序载于书中。此方有何临证效用,如何煎用此方,苏翁皆于序中阐述明白。此方原为何人所传,为何复传安常,序末苏翁亦特意交代:“其方不知所从来,而故人巢君谷世(巢谷在世时)宝之……余既得之,谪居黄州,连岁大疫,所全活至不可数。巢君初甚惜此方,指江水为盟,约不传人。余窃隘之,乃以传蕲水人庞君安常。庞以医闻于世,又善著书,故以授之。且使巢君之名与此方同不朽也。”
由此可见,丁永淮、熊文祥先生所辑传说,言巢谷传方东坡,庞氏复向东坡索方,东坡慨然而允,并为之作序,方出有源,虽属传说,实有史料可考。后丁、梅、张诸先生编注《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收编《圣散子叙》一文,并对此文特作详注,证明其事其方其文,合乎史实。
圣散子方,载于一代名医名著中,又因苏翁乃一代文豪,专为一方作序,对其临证治疗效果,评价甚高,其美誉之词,令人确信此方效果非凡,如序中云:“时疫流行,平旦辄煮一釜,不问老少良贱,各饮一大盏,则时气不入其门。平居无病,能空腹一服,则饮食快美,百疾不生,真济世卫家之宝也。”致使此方传播甚广,个中原因,不言而喻。然不知医者,或不明方旨者而用之,其使用结果,则令人不寒而栗。
宋人著书即有记载。最早当推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进士叶梦得,字少蕴,号石林,苏州吴县人。其《避暑录话》中载:宣和(1119—1125)以后,此药盛行于京师,太学诸生,信之尤笃,杀人无数。今医者悟,始废不用。
较叶梦得稍晚者有医学家陈言,字无择,号鹤溪道人,浙江青田人,为南宋永嘉医派创始人。其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亦名《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十八卷)中,为诫后人慎之,将苏翁之序全文录下,并于“圣散子方”后特加评语:“此药以治寒疫,因东坡作序,天下通行。辛未年(1151年),永嘉瘟疫,被害者不可胜数,往往顷时。寒疫流行,其药偶中抑未知方土有所偏宜,未可考也。东坡便谓与三建散同类,一切不向向,似太不近人情。夫寒疫,亦能自发狂。盖阴能发躁,阳能发厥,物极则反,理之常然,不可不知。今录以备疗寒疫用者,宜审之。不可不究其寒温二疫也。”
晚清国学大师俞樾(1821-1907年),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其著《茶香室丛钞·卷十一》,特将宋名医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有关“圣散子方”评语转录书中,以诫后人慎之警之。当代学者钱远铭先生主编《经史百家医录》,复将俞樾先生转录之文,编入集中,并特附《按语》曰:“中医之谓疫,包括多种烈性传染病,未可以一方统治之。圣散子由辛香燥烈之药组成,虽用治寒疫,亦应辨证加减使用。”对于圣散子方中诸药功效,此语已述之明白清楚。圣散子方即便疗治寒疫,同样应据病情轻重缓急之情,进行加减使用。倘若并非寒疫,其疾病性质与之相反,若用此方,则会造成严重后果。轻者病情加重,重者导致死亡。宋代叶、陈二位医家所载,便是确凿之证。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伤寒总病论〉释评》一书(1987年6月),由湖北浠水县卫生局、湖北中医学院合编。书中对“圣散子方”,特加《按语》:“从方药组成看,全方偏温,用于时行寒疫病自无不可,但若云:‘一切不问阴阳二感,或男女相易状’,未免言过其实。”
上述两段按语,于圣散子方临证功用,评价可谓公允中肯,不失偏颇。于医家临证用药,其指导意义,亦尤为重要。
圣散子方令历代诸多名家评述,虽贬多褒少,然皆出于一意:医道济世,方药救人,为医者当尤其谨之慎之,切不可草率行医用药。其实昔苏翁索方、传方,并为此方作序,亦出自慈悲之心,欲广传于世,以济世救人,其仁人之心,足可鉴之。再者,苏翁甚赞此方功用,并非全无道理。苏曾以此方在黄州救治患者众多,时疫亦正好与此方所治相合。苏翁积此救治经验,故于斯序中甚赞斯方功用,亦是合情合理。苏翁虽非临证医生,然平生喜好中医中药,并留心收集医药方书,且将平生所集药方编成一书。后人将该药书与大科学家沈括(字存中)药书,合为一书,为之《苏沈良方》,此书亦广传后世,史书有载。
至于后来因此方“杀人无数”,实非苏翁所愿。而因苏翁作序,“言过其实”,此“过”虽难回避,然笔者以为,安常先生亦有其责。安常知医,熟谙方药,行医数十年,其临证经验丰富,当知此方宜忌,应于书中加以评述,以诫医者用方谨慎,然安常先生只载其方其序,竟未著一字述说。抑或受当时医家于伤寒一病,认识所限,是以安常亦未敢评说。昔清代大史学家章学诚于《文史通义·文德》中提出“临文必敬”、“论古必恕”之说,言:“敬非修德之谓者,气摄而不纵,纵必不能中节也。恕非宽容之谓者,能为古人设身而处地也。”由此论之,则责安常先生,亦无道理。是以后人评述此方时,只责苏翁,不评安常。
至此,由苏序引人深思者,其得有二。
其一,世间著书立说者多,为人作序者亦多,而作序者当引以为诫。尤其为医书作序者,当尤须谨慎。医者著述,一方一药,皆人命攸关。苏序之鉴,岂可忘记!
其二,世间序文,因多种原因,大都褒多贬少,甚而只褒无贬。是以阅读序文,当存谨慎之心。而阅读医书,尤其如此。人之患病,千奇百怪,即便所患之证,其病相同,其病程亦是千变万化。岂可以一药而通治之?是以中医有辨证施治一说。先宜辨证寻因,而后据不同症状而施治之。方宜据证而建立,药宜据证而增减,且有因病而异,因人而异,因地域、气候、季节诸因素而异。世间万事万物,亦皆于变化之中,为医者,建方用药,皆在变化之中。故凡言一方一药神效无比者,或言通治百病者,实不足信。正如哲人老子所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八十一章》)此读医之尤诫也。
[1]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生出版社,1983.
[2]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注释,(苏轼)东坡志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3]丁永淮,熊文祥.苏东坡的传说[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4]钱远铭.经史百家医录[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86.
[5]浠水县卫生局,湖北中医学院.伤寒总病论释评[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6]陈梦赉.中国历代名医传[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7]丁永淮,梅大圣,张社教.苏东坡黄州作品全编[M].武汉出版社,1996.
[8]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责任编辑:曾 华]
R289.5
A
1672-1047(2012)03-0084-03
10.3969/j.issn.1672-1047.2012.03.22
2012-05-18
南东求,男,湖北浠水人,中医副主任医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黄冈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研究方向:祖国医学史研究,中医古代文献研究。